在政治上做出預言,是需要承擔很高的風險的,如果預言對了,自然是“大軍師”,料事如神;如果預言錯了,那麼以前積累的政治聲譽可就毀於一旦了,最近拜登總統就老是在俄烏危機上充當“預言帝”,儘管其總是“測不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月17日的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對俄烏危機的發展做出預測,他表示,俄羅斯“或在未來幾天內”進攻烏克蘭,“戰爭的風險非常高”。就在拜登預測俄羅斯“會在幾天內”進攻烏克蘭的前夕,美國政府關於俄烏開戰的一個“預言”才剛剛流產,據俄羅斯塔斯社2月12日的報道,拜登政府“神預測”俄軍將在2月16日凌晨3點對烏克蘭發起襲擊,並敦促在烏美國人“馬上離開”。
然而搞笑的一幕出現了,俄羅斯於2月15日將部署在俄烏邊境的部分俄軍撤回駐地,俄外交部更是嘲諷稱,相信美國預言16日凌晨“俄烏會開戰”的人“可以守夜”。現在16日早已過去了,俄烏開戰了沒有?並沒有。按道理講,美國政府鬧了這麼大一個烏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就應該吸取教訓了,怎麼還“沒完沒了”地預測俄烏開戰?難道這一次就一定準,萬一又“失算”了怎麼辦,超級大國的臉面哪裡擱?
首先,美國之所以熱炒“俄烏開戰”,主要是為了觸發“戰爭陷阱”。俄烏開戰對於美國有什麼好處?好處可多了:1、對俄羅斯施加“毀滅性”制裁;2、惡化歐洲安全環境,迫使歐洲跳上美國打造的“反華戰車”;3、惡化俄歐關係,將俄氣、俄油從歐洲市場驅逐出去,由美國能源替代;4、一旦歐洲爆發戰爭,美國將宣布加息,全球資本將瘋狂湧進美國,幫助美國“再度繁榮”。由此可見,俄烏“大炮一響”,美國“黃金萬兩”。
其次,炒作“俄烏開戰”也就罷了,為何要精確到“某月某日”?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俄烏戰爭的起爆器,的確是掌握在美國的手中,是美國慫恿烏克蘭進攻烏東部,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才引發的這次俄烏危機。如果普京不打,烏克蘭加入北約,美國導彈4-5分鐘就能打到莫斯科,廢掉俄羅斯“核反擊”能力,普京直言,這是俄羅斯“無法容忍”的;如果普京打,那麼美國就能收穫前一段提到的種種好處。
所以,只要美國想要俄烏開戰,只需要給烏克蘭下指令,讓烏克蘭對烏東部發起猛攻,並啟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程序就行了,普京不會沒有反應。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一再預測“開戰時間”,這是有合理性的,因為起爆器在美國手裡捏着,什麼時候打,完全看美國的決定。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何美國的預測“頻繁落空”?這是因為烏克蘭這顆“棋子”出現了反覆,居然不聽美國這個棋手的指令了。
比如說,拜登政府在2月12日預測俄羅斯會在16日“入侵”烏克蘭,烏總統澤連斯基不僅沒有配合炒作戰爭危機,相反還要美國“拿出證據”來,這擺明了就是“不聽指揮”嘛。不僅如此,就在拜登總統再次預測“未來幾天”俄羅斯會進攻烏克蘭之後,澤連斯基再次出面拆台,他表示,“談論俄羅斯將於哪天入侵烏克蘭”和“由此引發的恐慌都對烏克蘭不利”,從澤連斯基的表態來看,拜登的這次預測,恐怕又得“落空”。
最後,既然“棋子”不聽指揮,戰爭的起爆器“不靈光”了,美國為何還不停地按下去,不停的“預測戰爭”?一來,烏克蘭是趁機向美國要價,比如要北約成員的身份,“棋子”暫時不聽話,未必會一直不聽話,只要“聽話一次”,戰爭就會爆發,所以這個起爆器還沒有完全廢掉。二來,正如俄羅斯外交部所言,為了製造俄烏戰爭,為了困住俄羅斯,在渲染戰爭緊張氣氛方面,美國其實已經是“歇斯底里”了,有點“瘋狂”了。
從前文可以得知,不管普京打不打,其實對於俄羅斯都是不利的,所以普京不想做這個選擇題,表現在戰略上:1、駐軍俄烏邊境,保持強大戰略威懾;2、示好烏克蘭,表示願意就安全保障問題進行談判;3、普京表示,今後俄氣還會從烏克蘭境內通過;4、俄杜馬通過草案,建議普京承認烏東部為“獨立國家”。普京把包袱攤開,要狼牙棒有狼牙棒,要胡蘿蔔有胡蘿蔔,難怪烏克蘭不聽美國指揮了,澤連斯基是得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