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0日清晨6點半,尼加拉瓜宣布與台斷絕“外交關係”,三個多小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加拉瓜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發布。

島內政壇發出“敗戰”的哀鴻,要求對民進黨當局外事政策及外事部門進行追責。蔡英文當局譴責“友邦”“背信棄義”,但對他們而言失去“邦交國”並非新鮮事,就在她任內對“斷交”表示“遺憾”和“痛心”已達8次,僅吳釗燮擔任外事部門負責人期間就有6國“斷交”,吳因此被稱為“斷交部長”。
“斷交部長”並非吳釗燮的專利。在陳水扁主政8年期間,共發生9次“斷交”,分別由四任外事部門負責人均攤。2005年10月,塞內加爾“斷交”,國民黨籍民意代表蔣孝嚴痛斥台外事部門“既不懂得‘建交’,也不懂得‘斷交’”。在蔣孝嚴還叫章孝嚴時,他曾擔任過外事部門負責人,對台當局的外事處境及淵源心知肚明。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和建立外交關係,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台當局失去“邦交國”的歷程是必然的。然而,作為一塊對外對內的遮羞布,維繫“邦交國”成了其放不下的心病,糾結於“邦交國”數量的增減,在每次“斷交”之後上下如喪考妣,“痛心”“譴責”的戲碼不斷重演,但沒有解藥。 2000年後陳水扁任期內,儘管產出四任“斷交部長”。極端“台獨”分子卻發出了一些可笑的囈語,比如說“斷交”都是跟“中華民國”斷的,不如索性都斷光了,成為“零邦交”,在建立“台灣國”後,再一一“建交”。在勢觀君看來,這就是痴人說夢。 當然台當局尤其外事部門還是不能承受“零邦交”的後果,想盡法子掙扎,而維繫和拓展“邦交國”的手段,無非“金元外交”。由於病急亂投醫,還發生過“被騙”的醜聞。
2008年陳水扁卸任之前爆出了震撼政壇的“巴紐金援案”,起因是2006年時任安全機構負責人邱義仁、外事部門負責人黃志芳為籌劃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建交”,向所謂的“外交掮客”匯出了2980萬美元(約10億元新台幣),結果錢被騙走,“邦交”根本沒有建成。主事者是單純受騙還是有共謀行為,島內社會始終質疑。
台當局在外事處境上壓力相對較輕的時期,是2008年後馬英九主政期間。兩岸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制度性協商。馬英九在島內倡言“外交休兵”,在善意的氛圍中,島內輿論常常發出“兩岸一家親,不該被外人藉機佔便宜”的建言。不過,在2013年也發生了岡比亞的“斷交”,表明國際社會普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的現實始終沒有改變。
2016年後,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種種挑釁和衝撞紅線的舉動使兩岸關係陷於困境。維繫“邦交國”成為台當局一種不可能的任務。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在蔡英文因得以與其通電話而自鳴得意之際,“斷交”的消息應聲而落,2016年12月,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台“斷交”,拉開了蔡任內連續“斷交”的第一幕。當時便有島內輿論指出,美國總在台灣的外部環境上扮演着奇怪的角色,常常以威脅利誘等手段幫忙維繫“邦交國”,而美國自己卻早在1978年就與台“斷交”了,其中充滿了虛偽和自相矛盾。

資料圖 美國白宮 新華社發
但“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民進黨當局綁在美國戰車上甘為棋子的姿態從未改變。時至2021年,美國總統換人了,蔡當局倚美國的鼻息,與美方部分政客勾結,“拓展國際空間”的幻想卻繼續發酵。近日派人參加所謂“民主峰會”,為打着“民主”幌子的露臉機會沾沾自喜;之前與東歐小國上躥下跳相互勾連,背後都有美方的影子。尼加拉瓜的“斷交”,再次將事物的本來面目打回原形——死心塌地“倚美謀獨”的結果,是一次次地陷入窘境,也證明與不靠譜的“同盟者”搭夥,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終點將是絕境。
台當局僅剩的14個“邦交國”今後何去何從?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2月10日表示,歡迎所剩無幾的若干個台所謂“邦交國”認清大勢,早日站到歷史正確的一邊。
無論是台灣所謂“邦交國”的失去
還是所謂“國際空間”的狹小
呈現的既是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現實
也是國際關係中應當持有的原則和道義
在全球範圍里 “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空間為零
對此,勢觀君重複一句老生常談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原標題:別再痴人說夢了!“零邦交”並非不可能)
來源:《看台海》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