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州呼吸中心邊上,一道彎彎的溪水如同畫卷般緩緩向前鋪開,與旁邊整修一新的橋中中路相互映襯,吸引不少市民來此散步休憩。這正是位於荔灣區大坦沙島的中軸線河涌景觀示範段,於今年7月完工,目前已成為島民日常健身休閑的好去處。

立足生態建設
打造城市花園式河涌景觀
大坦沙島全島總面積3.55平方公里,擁有長達8.7公里的江岸線,是廣州中心城區珠江前航道的第一大島,也是舊羊城八景“雙橋煙雨”的所在地。隨着時代變遷,島上逐漸只剩下舊工廠、城中村等,醫療、衛生及消防等設施嚴重不足,昔日“雙橋煙雨”美景不再。

近年來,隨着更新改造工作不斷推進,島上環境重新煥發新活力。其中,中軸線河涌景觀示範段項目立足於原有河涌基礎,以生態建設為基底,打造城市花園式河涌景觀。

沿着涌邊前行,記者看到,昔日狹窄的河涌、管線密布的河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蜿蜒曲折、水清草美的河道。

一邊是由花草簇擁的蜿蜒綠溪,河涌邊種有大面積的水生鳶尾、金邊蘆竹、花葉美人蕉等挺水植物,通過高、中、低層次的調整,呈現錯落有致、立體感強的景觀效果,讓人賞心悅目。

而另一邊,人行道上增設了騎行綠道、景觀燈、道路指示牌等配套設施,集實用性與功能性於一體。此外,涌邊還有人行天橋和多個親水平台,讓遊客能近距離欣賞到魚游淺底、水清草美的河涌美景。

改造城市公園
橋底灰色空間相繼“點亮”
除了對中軸線景觀進行提升外,隨着島上設施和綠化工程進一步升級,位於大坦沙島的坦尾地鐵站周邊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

今年1月,坦尾地鐵站周邊的雙橋公園通過採取拆圍透綠、增色增彩的措施,園區從原來的“外圍式”改成“開放式”,實現公園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從而打造出人、城、園和諧統一,景觀優美的開放型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提升公園綠地的公共服務功能。
同時,坦尾地鐵站周邊廣場增加鋪裝、休憩座凳、矮牆等元素,位於地鐵高架橋下、市政路橋下等城市灰色空間被相繼“點亮”,部分路面更增加礫石,兼顧生態海綿和景觀觀賞功能,打造多處廣場休憩區間。

坦尾地鐵出口廣場處也立起“雙橋煙雨”的景觀雕塑,每當夜幕降臨時,氤氳的水霧在草坪星光地燈的映照下幻化出不同的色彩,營造出“絲雨晴煙”的景觀印象,讓“雙橋煙雨”從街坊依稀的記憶中化為現實。
構築綠色生態
白鷺成群增添亮麗風景線
據悉,去年6月,大坦沙環島景觀示範段正式對外開放,與改造前相比,升級後的綠道在原基礎上增加了燈光照明、健身器械等便民設施,並配套健身廣場、林蔭大道、休閑區等公共場所。
今年9月,大坦沙島又完成了1.27公里長的東岸段碧道建設。碧道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藍色的騎行通道與標識標牌,並增設慢跑道,方便居民日常在江邊跑步健身。

此外,樹池部分也進行改造,部分灌木通過梳理綠植等藝術手法提高觀賞性,打造成新穎幽美的生態樹池。未來,環島8.7公里的江岸線還將串聯成線,打造“全程步行約兩小時,慢跑約一小時”的江邊生態圈。

如今,走在江邊,經常能看到晨跑健身的街坊,石板凳上坐着三兩知己,在樹蔭下乘涼聊天,不時還有街坊在江邊垂釣,一幅愜意和諧的生活景象。

住在大坦沙島的居民孫先生說,如今島上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平時他到江邊運動健身,感覺比以前舒服了不少。他還是一名攝影愛好者,有空時總會拿起相機在島上拍攝自然風光。因此,他欣喜地發現,這裡竟吸引了不少白鷺前來“觀光”。“這些白鷺的出現,已成為大坦沙島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孫先生在大坦沙島江邊拍下的白鷺。(孫先生供圖)
【文字 廣州荔灣發布編輯部 梁啟明】
【圖片 廣州荔灣發布編輯部 陳文傑(特別註明除外)】
【編輯 鄧菲菲】






點分享

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