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人設是:“出身富裕家庭、台大畢業、留學英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政大教授、國際法學者”。但隨着蔡英文的博士頭銜、論文造假真相越來越清晰,更有助於剖析蔡英文的沉潛的性格特點。
台灣知名精神科醫師林進嘉近日分析,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已成定局。在蔡號稱取得博士學位(1984年3月)之前一年,蔡英文即在“政大法學評論”刊登的文章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1983年10月,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也是自稱國際經濟法博士。蔡英文自27歲起即以假博士招搖撞騙,是毫無疑問的了。
細數蔡英文親口說的謊話,摘要如下:
一、紐約辦事處大樓購買、啟用期間(2004/2005),蔡英文是不分區“立委”。但2019年8月17日,蔡英文在台中開講,“紐約辦事處…我們買了以後,現在已經漲了好幾倍,那你要說誰有那麼樣的願景呢?我告訴你,就是我啦,我在做‘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蔡英文講這段話時,眉飛色舞、得意洋洋。後來被阿扁打臉後,8月26日才在臉書表示記錯了。
二、2011年出版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的口述提到,“初到康乃爾時,記得開學不久,有一次上‘國際公法’的課程時,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你來自那裡?’‘那你們將來要跟中國怎麼辦?’…‘嗯……’向來對隨堂抽問有問必答的我,剎那間腦袋裡竟然一片空白。…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他很體貼、也很嚴肅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理所當然的答案。你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觀察、好好想想!’”
2019年9月20日“社群之夜”,蔡英文:“我到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去的時候,這個系主任就告訴我,就見我,看到台灣的學生他覺得很新鮮,他就問我說,‘你是台灣來的?’,‘那你們以後跟中國怎麼辦呢?’,我想了一想,我說‘我們政府說我們要統一啊’,我們這個老師看着我說,‘你真的要來念康乃爾大學的法學院嗎?’……這個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世了,我可以跟各位講,他的名字叫Barceló”。三天後,彭文正博士收到Barceló教授的電子信件!九天後蔡連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經查證系口誤。
三、2019年9月18日徐永泰博士報告,倫敦政經學院的蔡論文有一書面的作者要求,“四不一沒有”的閱讀限制。隔天記者問,為什麼論文的閱讀要有很多的限制。蔡:“這個我不知道,這個我也想去了解一下”。再問:“他們說是你訂的”。蔡:“那當然不是我訂的”。問:“他們說是你要求的”。蔡:“不會是吧?”
四、2019年11月28日“立法院”公聽會,嚴震生教授指出,蔡存在“國圖”的“博士”論文有444個拼字錯誤。隔天蔡為解釋錯字太多,說:“35、36年前的論文了,那時候的打字都是用傳統的打字機,有打字的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但,2011年,蔡在民主沙龍座談時親口說:(我的論文,)“尤其是你打字校稿整整花了一個月,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還是可以用電腦打,然後用printer印出來。”
五、2011年民主沙龍,蔡說“你檢查了你的論文一個月以後,把論文交出去之後的那一剎那,我就覺得說我不要再考試了。……可是後來我爸爸說,你畢竟是學法律的,應該去考一張執照吧。…我又開始了我的考試生涯,我又去考了紐約的執照,考完以後……我又去考了台灣的執照。那兩張的執照就一直掛在我家的牆上。…我的考試生涯就結束了,那就開始我的教書生涯”。其實,蔡英文的紐約律師是1987年登錄的,根本不是自稱倫敦政經畢業後(1984)先去考、再回台教書。至於蔡的台灣律師更是在1996年才通過檢核取得,根本不是考試取得!
再加上蔡英文在《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一書中,說明姊姊蔡英玲陪她去倫敦參加博士口試的照片,後來被網友比對出,背景是波士頓的教堂。以及最新出爐的謊言,日前賀德芬老師公布的,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不一樣。事實上,這題目也跟蔡英文於2011年在各大學(開南大學、交通大學、彰師大、靜宜大學)演講,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Safeguarding Domestic Market”又不一樣。更是跟2011年10月出版的“小英便當與洋蔥炒蛋”一書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for Domestc Market”)不同!怎麼有人連自己博士論文題目都會連續講錯、寫錯?
一個人可以在公開場合,口沫橫飛,神采飛揚,說謊,而且不止一次,不怕被抓包,也不怕這些場合可是都有錄音錄影。一個人可以在求職履歷表上謊稱博士,一騙近四十年,也不怕東窗事發。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壞:她知道自己在說謊。就是愛說謊,隨口呼攏,說謊可以得到利益;另一種是病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謊。
在精神醫學有一少見的精神病理現象,英文叫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人翻成“謊話幻想”),又名pathological lying(可翻成“病態性說謊”)。
精神醫學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有限的事實,混合了大量、生動的幻想。聽者的興趣使當事人很高興,於是又更強化了本癥狀。這些癥狀不僅是事實的扭曲,有時還會偽造一些自相矛盾的過去生活,如聲稱父母已死,博取同情”。另也有這樣的描述;“流利、似是而非的說謊,通常是浮誇、極端事物的不真實敘述。這些敘述隱隱約約被當事人相信是真的”。但本現象不是妄想,因為如果有人找出事實來質疑時,當事人還是會承認錯誤。又,他們說謊,主要不一定為了得到實質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滿足內心某種需求,或許從中可提升自尊與自信。
我曾經一度以為,蔡英文會不會是後者,病了。如果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包容她,並給予治療。但蔡英文,博士未完成,帶着博士班筆記回國,將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進政大教書,繼續把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藉以升等副教授、教授。這位法律學者教授,終其一生,除了將博士班筆記翻成中文外,沒有其他著作發表。所以就說謊的本質,蔡每次說謊都是為了得到利益或逃避責任,而且還運用各種方法去遮掩謊話,如放在LSE的論文不讓人影印、引用,把教職升等資料封存至2049年。由此觀之,蔡英文應該是壞、不是病。
有人一定會說,當“總統”又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當然沒錯。問題是,我們談論的不是“總統有沒有博士學位”,而是“讓學術詐欺、說謊成性的人當‘總統’,對台灣社會及下一代的教育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