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晉江市的安海古鎮,鎮因海而興衰起落,古時候商船雲集的安海港,在潮起潮落之間,無數貨物商品從此地通往海內外各處。
“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
繁榮的安海古鎮一度成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反攻基地。
鎮內,有龍山、鳳山兩山對峙,這樣的風水寶地之下,自然少不了一座千年古剎,因其坐落於龍山山麓,便被人稱之為“龍山寺”。
傳說,寺廟最早建於東漢年間,一位古天竺高僧一粒沙來到安海,看見當地一顆亭亭如蓋的巨大樟樹,枝繁葉茂的樟樹白日里濃蔭遍地,為過往的人們遮陽擋雨。
在夜裡,古樟樹則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佛法顯靈,於是發下宏願,要在此地建起一座寺院。
樟樹本就是古人用以建造房屋、雕像的上好木料,於是高僧延請工匠,將樟樹主幹雕刻成一尊莊嚴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枝幹則用於寺廟殿宇的建築材料。
直到今天,那尊以樟木雕刻而成的觀音像,已經成為難得一見的稀世“國寶”。
“東漢初興光佛剎 ,南朝重建迓神庥”,這段傳說也被書寫在了廟內的石柱之上。
自然,這很可能只是傳說而已,據考證龍山寺始建時間約在隋朝皇建年間,初名“普現寺”、“天竺寺”,因主殿供奉的是觀音,又被當地人稱之為“觀音殿”。
算起來,龍山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寺內存有隋朝時期的大鼓,以及刻有“大唐貞觀十三年魯國公程知節捐奉壹仟督修”橫樑,都印證了寺院的古老歷史。
一千多年來,多少風起雲湧的英雄豪傑,多少悲壯蒼涼的朝代更迭,多少可歌可泣的忠臣義士,那些故事或被人遺忘,或記載於典籍,大多數已經隱沒無聞,乏人問津。
龍山寺歷經千年風霜,卻依然屹立不倒,歷久彌新,也因此留下了眾多神奇的故事。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於東南沿海,安海古鎮瀕臨海邊,人們深受其苦,在龍山寺的天王殿內,有人刻下一行字,敘述曾經佛陀顯聖的傳說。
當時,一群倭寇攻入安海,焚燒廬舍,正商議着將龍山寺毀之一炬,忽然間一群烏蜂密密麻麻,烏泱泱的朝倭寇蟄去,頓時“群寇驚俱跪叩,服罪而歸”。
清廷康熙文淵閣大學士、安溪縣人李光地聽聞了此事,讚許為“安海鎮國佛”。
後來,清廷與盤踞台灣島的明鄭政權鬥爭,為了禁止沿海居民秘密支援鄭氏家族,下令封海遷界,片板不許出海。
清廷派出兵馬,慘無人道的將沿海民宅、寺廟付之一炬,以斷絕人們懷念故土的思念之情,遷界運動直到施琅收復台灣島,才逐步廢棄。
當闊別故土數十載的人們回到家鄉,驚奇地發現龍山寺竟然還孤獨的矗立在一片廢墟之下,最終施琅率領族人捐資,重新修建了這一千年古寺。
隨着福建人的遷徙,龍山寺的香火亦遍布海內外各個地方,僅僅在台灣省一地,就有四百多座分靈而來的“龍山寺”,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庭。
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着“台灣紫禁城”之稱的鹿港龍山寺,以及艋舺龍山寺。
“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萬劫,佔東瀛勝地靈鍾文甲重修寶剎辟三摩。”
在艋舺龍山寺的楹聯之上,恰恰說明了兩岸同宗同源、一衣帶水的文化聯繫。
台灣龍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