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的姓氏和名號比現在複雜。早期的姓是一種族號,它不是個別人、也不是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漢•班固《白虎通義》﹚。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長的來歷,蘊含著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時空、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今天講的是李姓氏文化。
贛州市南康區姓氏文化祠堂廣
李字釋義: 李,也 是一種樹名,落葉小喬木,果實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可食。理,古時 法官的名稱,主征伐刑戮之事。古文中李、理通用。
李姓姓氏來源有四:
其一: 出自嬴姓,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東夷族首領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職務,他的兒子伯益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賜為嬴姓。其後裔歷舜、夏、商三代,世襲此職,於是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孫理征,因直言規勸殷紂王而遭殺害,其子利貞隨母契和氏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隱藏起來,靠採食李子充饑,因而保全了母子性命。後到苦縣安家。為了感激“李子”保命,又躲避殷紂王追緝,改理氏為李氏, 以示紀念和避禍。其二: 周之前未見有李氏, 周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又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以此,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其三: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賞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李姓。又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全面漢化時,有複姓叱李氏改為漢字單姓李。其四: 出自他姓改姓。唐朝開國元勛以及有功之臣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十六氏因立功被賜予國姓, 即李姓。如徐世績,改名為李勣。
得姓始祖:李利貞。李耳。始祖地:河南鹿邑。
郡望堂號: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趙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邯鄲,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博李璣次子李牧。
李姓的諸多郡望中,隴西郡和趙郡最為著名。除了少數民族改複姓為單姓和賜姓李氏外,其他分支幾乎都是從這兩支中衍生出來的,故李姓以隴西郡和趙郡兩個郡望為堂號。
歷史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李耳(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於春秋時期陳國 ,籍貫不詳,後人稱老子。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李世民(598年~649年),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朝第二位皇帝,知人善任,治國有方,他統治時期,唐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詩篇。
李氏名人故事一則: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喜學醫術,對八股文章不屑一顧,也不熱衷於科舉,十四歲時應試,中秀才而歸,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二十三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着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開始外出採訪,遍訪名醫,搜集民間藥方,既“搜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翻山越嶺,採集藥物標本,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並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對所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進行精心補充,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寫成《本草綱目》。《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藥物學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 。
李時珍嘗百草著《本草綱目》
謝謝您的欣賞!歡迎點評,手留余香。
請君接看下篇連載《姓氏文化之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