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河水庫,環境改善後成為特美的濕地,夏秋之際更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打卡地點:沙河水庫、北郊農場
打卡理由:濕地觀鳥、老農場懷舊
景點推薦:夏秋沙河水庫散步休閑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 張羽)京張高鐵的清河站與沙河站,得放在一起說,因為兩站挨得近,且京張高鐵通車後沙河站不辦理客運業務。將來坐京張高鐵,在清河到沙河之間,旅客有兩處地方可去打卡田園風光。一個是沙河水庫,環境改善後成為特美的濕地,夏秋之際更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另一個是記憶里的“田園”,位於回龍觀一帶的北郊農場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可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國營北郊農場絕對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兒時的大紅果雙棒兒冰棍原來產自這裡
從京張高鐵清河站出來,步行五六公里,就能到達北郊農場橋、北郊農場家屬院,這裡如今已尋覓不到“農場”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辦公大樓。而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一根兒大紅果兒冰棍兒,略顯“奢侈”的奶油雙棒兒、熊貓冰棍兒,菜市口等老北京市場里活蹦亂跳的鮮魚,更早一些時候北京家家戶戶憑證買的牛奶……這些記憶中的味道其實都出自這裡——北郊農場。

上世紀90年代,先後建成了5個冷飲廠,主要生產酸奶、冰棍、雪糕、蛋卷冰激凌等。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大型居住區霍營回龍觀一片車水馬龍,當年這裡卻有着北京“北大荒”之稱。1956年10月6日,北京“北大荒”的這片沙荒鹽鹼地上,農場前身——北郊畜牧場正式成立,老北郊人在這裡開啟了艱難的創業之路。1959年,北郊畜牧場更名為國營北京市北郊農場。
大搞基建,擴大畜群,興修水利,平整土地,發展農業,興辦副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北郊農場畜牧業達到頂峰。“當時有一個說法,叫做‘全國奶牛看北京,北京奶牛看北郊。’”北郊農場總經理高揚向新京報記者說起了北郊農場輝煌的歷史。

圖為1980年,北郊畜牧三隊“長壽高產奶牛王”7016號牛,在北京農墾館舉辦的北京市第一屆奶牛比賽會上榮獲冠軍。受訪者供圖
高揚說,當年,北郊奶牛業被北京市政府命名為“萬頭奶牛生產基地”,北郊農場的奶牛養殖技術更是在全國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北郊農場當年有7個牧場,養殖6萬頭奶牛,佔據全北京奶牛養殖市場的十分之一。由奶牛養殖產業衍生的一些食品,在當時也很有市場。雙棒兒冰棍兒、熊貓奶油冰棍兒、牛奶,都成了老一輩北京人的深刻記憶。
“我們那時生產的一款瓶裝牛奶賣的特別好,供不應求是常事兒,當時孕婦、老人、孩子都特別愛喝。”高揚說,當年,北郊農場生產主要是中低檔冷飲,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花個三五毛錢,就能吃一根兒大紅果兒,解暑又解饞。”

圖為當年的水產公司,以及養雞場和養鴨場。受訪者供圖
高揚說,北郊農場之後又成功培育出北京黑豬,成為北京養豬生產當家品種;養魚業也曾居北京全市首位;雞、鴨、羊等養殖業同時發展。“我們養的活魚那時直供菜市口等多家老北京農貿市場。可以說,當年的北郊農場豐富了北京的農副產品市場,保證首都‘菜籃子’供應。”
從回龍觀到三元牛奶 都與北郊有淵源
現在的回龍觀一帶充滿了社區生活氣息,但只要您仔細觀察,其實依然能夠捕捉到北郊農場當年的痕迹,例如北郊農場橋、北郊農場家屬院等。一個橋以一個農場的名字命名,北郊農場當年的地位可想而知。
1996年,北郊農場從建場初期的3000多畝土地,2200多頭奶牛、幾百名職工的公私合營畜牧場,發展成擁有100平方公里土地,下轄4鄉2鎮3個國營公司和近400家國營、集體企業,45000多人口,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成為企業職能和政府職能兼備的大型農工商經濟聯合體,也是首都重要的商品糧和副食品供應基地。
在保障首都副食品供應的基礎上,北郊農場斥巨資進行了水、電、天然氣、十里街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項目開發。自此,京北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網縱橫,四衢八街,道路通暢,高樓拔地而起,北京北郊有了勃勃生機,回龍觀文化居住區雛形也由此建立。
很長時間裡,北京乃至河北的農場都流行着“外學上海,內學北郊”的說法。實際上,如今體量龐大的霍營、回龍觀社區,正是後來從農場划出去的,作為農場主要資產的奶牛,後來也由於企業調整,規划到了三元牛奶。
農場去哪兒了?
而今,“龍冠大廈”、“龍冠置業大廈”、“龍冠和諧大廈”、“龍冠商務中心”等貫穿於回龍觀主幹道兩側,成了這一帶地標性建築。華龍苑、冠芳園、冠庭園等多個住宅項目和正在建設的北京市最大的自主型商品房項目——“龍冠.冠華苑”,遍布在昌平回龍觀、沙河、北七家等區域,凡是有“龍冠”品牌的都隸屬北郊農場。
然而,“農場”本身又去哪裡呢?
1998年,北京市進行場鄉體制改革,北郊農場所屬的4鄉2鎮,300多家企業劃歸當時的昌平縣管理,北郊農場政府職能取消,成為一家純國有企業;2001年,首農集團調整產業結構,北郊農場的優質資產——5個加油站、2個出租車公司和5家奶牛養殖企業全部劃入專業公司。兩次重大的變革,讓北郊農場的發展進入轉型期,北郊農場向何處去?
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扶植優勢企業,培育優勢品牌……到2009年,北郊農場所屬國有企業數量調整至8家,以商業和辦公地產經營管理為核心的主導產業實現了轉型。經歷兩次重大考驗的北郊農場,蛻變為一個嶄新的現代物產企業。
2010年,根據北京市及昌平區發展規劃和回龍觀區域發展需求,北郊農場確立了 “成為首農集團物產物流板塊的核心力量”這一發展定位。
房地產業成為全場經濟的龍頭,畜牧業發揮科技和品牌雙輪驅動,物業服務走多元化、高端化路線。目前,北京龍冠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物管面積78萬平方米,綜合管理能力居回龍觀地區之首,“龍冠置業大廈”是昌平區唯一一家物業管理五星級寫字樓。在農場實施的品牌戰略中,北京黑豬“黑六”品牌,成為北京市知名品牌。
2018年,北郊農場和位於昌平區六環外的南口農場合併。合併後,北郊農場發展有了更大的“舞台”。高揚透露,下一步,北郊農場將全面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
清河站旁 有個“醉湖”觀鳥天堂
北京向張家口方向,清河站的下一站點為沙河站,兩站相距不足15公里。在京張高鐵通車後,沙河站將不進行客運業務的辦理。在沙河站東側約10公里處便是沙河水庫。
建成於1960年的沙河水庫曾是北京北部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在其修建之初,既保障了農業用水的充足,又通過水閘調控提供了防洪保護。而隨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其上游的沙河因工業排水、生活排水導致水質下降,沙河水庫甚至一度成了一片“臭水塘”。
後來,隨着對水庫的清淤、水生植物種植以及濕地建立,沙河水庫的水質逐漸好轉,水清了、水草也更加豐盛。如今它已成為距離大型居民生活區最近的一片濕地環境,是北京市民親水休閑的好去處。



環境改善後的沙河水庫成為特美的濕地,也成了市民親水休閑的好去處。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冬日水面冰封前,沙河水庫能看到大量遷徙的候鳥在此休息,被認為是觀鳥天堂;夏日的沙河水庫,沿岸水面上大片荷花,點綴着乾淨的水面。清透的水域、叢生的水生植物加上沉下的夕陽,如今的沙河水庫成為不少攝影愛好者必去的打卡地,甚至有着“醉湖”的稱號,大量攝影佳作源於此地。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張羽
王巍 攝影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