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東亞海洋環境合作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來自1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和專家,以及中國40餘個主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和科學家齊聚一堂,圍繞“構建藍色夥伴關係,共築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對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划進行深入研討。

據悉,東亞海洋環境合作論壇是2019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重要板塊之一,由青島市人民政府與國際海委會西太分委會主辦,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與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承辦。論壇上,與會嘉賓紛紛發表真知灼見,共同探討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相關路線圖及工作方案,提出實現目標的解決方案。
自然資源部程利偉總工在致辭中說,“海洋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及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人類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希望與會嘉賓和代表暢所欲言,為中國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獻計獻策,為深化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秘弗拉基米爾·拉賓寧通過視頻方式,作了聯合國海洋科學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2021-2030主題報告。他表示,該計劃有六大目標:實現清潔的海洋、健康而有彈性的海洋、可預測的海洋、安全的海洋、可持續生產的海洋和透明的海洋。我們將聯合各國力量,探索新路徑、開闢新局面,推動海洋科學的進步和海洋可持續發展。
此外,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主席朴哲,作了世界海洋評估、聯合國海洋十年和PICES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副主席安藤健太郎,作了國際海委會/西太平洋地區分委會及其成員國對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的作用主題報告。
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還針對聯合國海洋科學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六大目標,報告了第一次全球規劃會議和北太平洋及西太平洋邊緣海區域規劃研討會藍圖和主要成果。
青島市擁有全國40%以上的海洋科研機構和科研高端人才,被稱為中國的海洋科學城。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等牽頭推動了一系列的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大會主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表示,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意義重大。舉辦此次論壇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國科學家與世界科學家一道共同努力為海洋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