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媒報道,民進黨當局藉由所謂“國艦國造”政策籌獲新一代艦艇,根據台軍、“海巡署”(相當于海警)造艦規劃,2026年為台灣海上戰力的“關鍵年”,屆時將擁有16艘沱江艦同型艦,以及4艘快速佈雷艇等艦艇,若新一代導彈巡防艦、自造潛艇發展順利,也將使台灣地區海上戰力獲大幅提升。
目前來看,台灣省的自主造艦計劃配合的是“防務自主”計劃。2017年,台灣防務部門發布兩份重要施政指導文件:一是3月16日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二是12月26日的“國防報告書”,都是蔡英文上台後發布的第一本該類文件。從文件可以看出,為推動“國防自主”政策,台灣防務部門首次制定了“國防產業”發展策略和落實路徑,推動科技創新,擴大科研設置,以“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挹注產業發展動能,整興“國防產業”,促進經濟成長。對於台灣省來說,“防務自主”計劃的重心在於製造業,而非指揮或組織自主。很顯然,台灣省想當馬仔的心理昭然若揭。
台灣省曾在過去有過一些武器和平台的自研經驗,比如說著名的IDF項目誕生了中華圈第一種三代戰鬥機F-CK-1,還有AT-3教練機、“雄風”系列反艦導彈等。在世界範圍內來看,台灣省在90年代時的科研能力尚屬中上水平。但是台灣省的自研能力並不成系統,同時自身也沒有足夠的基礎,在2000年後,台灣省的自研能力就已經停滯不前,現在屬於強行再啟動。
“國機國造、國艦國造、資訊安全”是台灣省本輪的幾個主要目標,其中“國機國造”包括XT-5“藍鵲”高級教練機項目,目前已經於2020年6月10日實現了首飛。整體上看XT-5就是F-CK-1型的雙座升級版,預計生產66架。F-CK-1也是台灣省漢翔公司最容易拿得出手的項目,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一款改進型難度不大,也可能可以為後續研發項目奠定基礎。
“國艦國造”的重點在於潛艇項目和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前者已經正式開工。但潛艇大幅度超過台灣省目前的技術水平,因此在核心技術上很可能會利用美國技術,光學潛望鏡、通信系統、動力系統、絕氣推進系統、聲納系統和船舶主機等可能採用法國、西班牙的S-80級潛艇技術,或者某種形式引進的日本技術。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規劃噸位4500-6200噸都有可能,計劃裝備小型神盾系統,目前研製進度僅有2.58%。這兩個項目都是屬於跨越式發展的產物,速度不可能太快。至於“兩棲攻擊艦”項目,還處於PPT階段。
此外相關的小型艦艇和船塢登陸艦技術難度就小很多,因此“沱江”級導彈艇第二艘、第一艘快速佈雷艇、台灣省海巡“安平艦”、“成功艦”等都已經下水。新一代兩棲船塢運輸艦、新型救難艦也將分別於2022、2023年交艦。當然,這些小型、輔助艦艇戰鬥力也不會有什麼太大影響力。
網絡安全已成為台灣省重要戰略目標,為因應日趨嚴峻的挑戰,台軍必須維持最高標準的資安規格。規劃以軍民通用產品、鏈接產學研發能量及培育資安專業人才等面向,布局近、中、遠程發展。台灣防務部門還依戰備整備需求,挹注相關預算,釋出可由島內資安產業參與合作的項目,增加島內廠商參與防務研製產品的機會。
從台灣當局的反應來看,很顯然蔡當局將這一系列政策賦予極高的戰略定位,背後的邏輯有民進黨自己的考慮。
首先,直接收益自然是軍事上的,不過這很稀薄。軍事上,台灣省的一系列“自研”計劃目前來看仍屬於低端產品,同時台灣省的地緣格局也不可能改變“以武謀獨,死路一條”的格局,只要大陸發展沒問題台灣省“以武拒統”就不可能成功。大陸統一是一種歷史合法性邏輯,不論台灣省想提高統一代價就可以改變的。更何況,他們根本不可能與大陸進行軍備競賽,大陸的規模對等對手是美國。
其次,很顯然民進黨當局謀求的是強化製造業,將用這些高端製造業項目帶動其他製造業的發展。製造業需要上下游體系,需要市場,民進黨當局的想法應該是為之後美國主導的夥伴關係協定做準備,以便與大陸經濟脫鉤。蔡英文更是表示,“我們在未來,也可能成為西方民主國家相關裝備和零組件的供應來源,帶動國防產業升級。”這背後,台灣省想分享國際市場的看法已經很明確了,這也是個賭注。
再次,應該看的,民進黨當局想用公共資源來鞏固自己在製造業部門、軍隊中的利益網絡,逐步對國民黨已有組織進行擠壓,並進一步分肥。這點上就涉及台灣省政治本身的特點,從草根出身的民進黨一直以來缺乏相關規劃能力和社會關係,更多依託的是社會基層網絡。民進黨此次行動,可能最終落腳點是“長期執政”,惡化兩岸關係和“防務自主”都是這一邏輯。
當然,這一系列舉動雖然大張旗鼓,但真實規模整體上看令人發笑,越渲染越感到台灣省自我中心主義的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一省GDP相當於大陸45%的時代終究是歷史的意外,不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最終落腳點都是統一,台灣省無論如何行動,統一都是歷史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