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天涯書生”,擁有十多年通訊和ICT行業供應鏈管理工作經驗,先後在富士康科技集團和紫光集團下屬H3C工作,對供應鏈管理有着獨到的觀點和看法。
回顧16年前初入職場的時光,彼時的廣東省還未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珠三角的製造業發展處於巔峰狀態。
職場,對於大多數的大學生而言,是陌生、未知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和多數人一樣,筆者身邊也沒有優秀的領路人,少不了碰壁,兩度面試華為無疾而終。所以當時聽取了大學同學的建議,在中國電子製造業最為輝煌鼎盛的時期,進入了富士康這家全球最大的EMS廠。
對於大部分從事製造業的中國人來說,富士康是一個矛盾和複雜的存在:富士康解決了很多人口大省解決不了的就業問題,但其向來以“嚴苛”著稱的管理制度,也讓求職者望而卻步:基層員工收入低下和它世界五百強光環形成了巨大反差。
值此大學生畢業季,筆者希望通過分享我在富士康的十年職場見聞,能讓初入社會的職場新人從中得到啟發。
寬闊的視野
富士康在事業群一級的高管,大部分具備國際大廠的高管經驗,IDBP事業部高管曾任蘋果公司的高管;WLBG事業部兩名高管,一名曾任豐田汽車高管職位,另一名曾任TI和HP的高管職位;群創光電高管曾任職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美國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另外,基層員工也可以通過努力工作被“看見”得到晉陞機會——直接或間接的收到高管們的培訓和分享。
在事業處一級的高管們,則大多具備日本和中國台灣製造業大廠的管理經驗。筆者曾任職的事業處的高管來自MOTO的模具事業單位。而製造處責任人來自索尼中國台灣工廠,是一名光學博士;供應鏈的負責人來自美國福特公司。
雖然基層員工較難直接接觸到高管或負責人,但不可置否的是,高管們的工作經驗、習慣和思路,必然直接或間接對普通員工的工作思路和習慣造成影響,普通員工的培訓和晉陞機會相對多。
核心學習平台
對於核心員工,富士康是有一套科學體系的培訓,通過IE學院和人資處來執行。
不少基層員工大多會認為培訓效果甚微,殊不知這成效主要取決於員工本人是否對職場有長遠的規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培訓體系的功能只是作為推動員工的成長和進步的工具。
IE學院的公開課程,主講人也來自當時的知名培訓機構。此外,來自各地的科技界人士也會不定期擔任培訓的講師。
富士康的LH圖書館,有很多來自中國台灣的商業和科技書刊。內部的電子數據庫可以訪問到中國台灣的百科智庫,包括一些付費資訊網站等。
堅強意志和執行力
對於外界盛傳的富士康 進行“軍事化”管理,我個人覺得,可以理解成是,也可以理解成不是。
如果理解成是,意味着上行下效,上級所要求的完成的指令,下級需要不遺餘力的落實執行,類似於軍令如山。
如果理解成不是,事實“人情味”並不少,來自公司關懷、心理指引和同事之間的關愛,上下之間的友情也是廣泛的存在的。
不過,一個規模不算小的企業,就好比在巨大的工業機器運行流程不容出錯一樣,要求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必須全面服從於整體的運作。作為螺絲釘,必須不遺餘力的去執行每一個來自上司或者上一個環節的指令,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以保障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轉。
走出了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富士康做的事情不是從0到1,而是從1到100。從1到100的關鍵是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和低成本。達成這三項的關鍵是什麼?是執行力,來自採購、物控、生管、工程製造工程、工藝工程、質量工程、QC、製造員工和倉儲員工等這些最普通平凡的員工的日常操作,日常的操作的高效最有用的就是無條件的執行,高效的執行。”這是我常常聽到的一些話。
不錯的“跳板”
如果你是一個合格的,就職於富士康三年以上的優秀工程師,那麼這一工作經驗在製造業來說,基本上可以得到來自如HP、DELL和IBM等國際大廠的認可。如果具備基本的教育背景和語言水平,比如211本科,英語流利,大致是可以得到轉崗的機會。
是的,在同等經驗下,擁有學歷優勢的人在職場上就是更有優勢的。
我接觸的朋友裡面二本的工藝工程,在HP和DELL繼續了自己下一份工作。同樣,華為、中興、聯想、浪潮、新華三、小米、OPPO等ICT企業也是比較青睞有着富士康工作經歷的的工程技術人員,當然不是全部,至少1至2成是有機會進入國內知名研發企業發展的,所以,富士康也是一個不錯的“跳板”,事實上,阿里、騰訊也有小部分員工曾經就職於富士康。
也有極少部分人在富士康工作20年,得到一個不錯的中高層職位的;也有極個別像王來春那樣,以富士康得到的資源在外開工廠,進行供應鏈服務,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春來那樣成功。
民營企業也是有一個不錯出路,當然更多的富士康的員工可能進入了中國民營製造企業,幸運的有做到管理層的,也有人待不下去轉戰新職場的,這不是必然。我想說的是,大的平台不一定能決定你有一個好的未來,但至少比起小的平台機會更多。
現在H3C校園招聘都是需要985,像華為、聯想等“大熱門”基本上不會優先考慮二本(當然天才少年除外),像投行、四大和大諮詢公司都要求世界知名大學。
學生時代的“差距”,如果已經讓你成為“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後天的努力就更加重要。雖然阿里、騰訊、華為、字節和百度裡面有更好的人才培訓機制,管理方式和方法,更好的機會,但“狼多肉少”,成功入職的機會相對小。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只是畢業於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的其它全日制本科院校,可以去嘗試選擇富士康、和碩、英業達、廣達、台達、光寶等類的台資企業,不是美名化,只是被錄用的機會更大而已。初入職場,最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擦亮雙眼,也可以從長計議,以期在職場上獲得不錯的發展前景。
職業的道路很長,要跑贏別人,當然意味着長跑的過程必須付出的東西比別人更多,準備好了,就勇往直前。
責編: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