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福州華林四橋橋頭的“洋花園”。這裡以前是一片田地。吳隆重 攝
人民網福州5月12日電(吳隆重)近年來,“巴黎”、“羅馬”、“紐約”、“曼哈頓”等許多“洋名字”,披着居民小區、高樓大廈或店招的外衣,悄然空降福建各個城市。
洋地名是不是非改不可?家住廈門瑞景小區的吳先生認為,地名使用確實應該體現民族自信心,“我國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要是國內哪條高速公路出現‘曼哈頓服務區’,哪個地方冠以‘布里斯班動車站’,是不是很彆扭?”他還點出,“塞、賽”等字眼在在洋地名中出現頻率比較高,這些字在閩南語中是相當不雅的“屎”的發音,而“羅馬”與“落馬”諧音,此類字眼在傳統命名中是比較忌諱的。
不僅洋地名,中文地名的使用規範也一直受到市民的關注,泉州人對地名和店招比較較真。泉州市民林先生介紹說,前些年,泉州仁風街附近開了一家“湘西土匪菜”,當時正值《湘西剿匪記》熱播,“土豪已經過分了,還來土匪!”這店招受到一些食客的尖銳批評,後來改叫“湘西土菜”;前不久,高速公路泉州地段還出現“兒童肉醬,味道好極了”的雷人廣告牌,市民反應強烈,後換成“xx牌兒童午餐肉”;1982年,有個泉州人來到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看到旁有個“瞻仰寄包處”,即提出異議:大家來瞻仰毛主席遺容,誰來瞻仰你這個“寄包處”呢?有關單位聽到投訴馬上刪去“瞻仰”二字,更正為“寄包處”!
福建通享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學員認為,“洋”且“怪”的地名很不嚴肅。他認為,有關部門應切實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切實落實地名管理,儘管相關小區的更名可能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畢竟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具有長遠的法治效益。
“八閩大地歷史文化底蘊積澱深厚,地名根本就不需要‘進口’!無益的洋地名必須更正規範。”針對有些地方洋地名泛濫的現象,文史專家林少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許多地名包含正能量的歷史價值,諸如福州的三坊七巷、泉州的聚寶街、漳州的趙家堡、閩西的紅軍街……不少地名已延續千年,見證社會歷史的變遷及海絲文明的演繹,福建的歷史文化名城幾乎每一條古巷古街都有其歷史故事。儘管如此,泉州還是出現“陽光巴黎”、“陽光曼哈頓”等洋地名,同樣文化底蘊深厚的省會城市福州也是如此。林少川分析,有些開發商對傳統文化缺乏自信,誤判了消費者心理,以為所有居住在洋名小區裡面的人都會感覺“高人一等”,忽視了樓盤地名的實用性和通俗易懂屬性,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造成混亂,他呼籲地名管理部門加強管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名越具有地方性的才越有特色,有關部門應該規範管理,凈化地名文化。”
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國家民政部也制定了《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作為地名管理和行政執法的依據。《條例》第三條將全國各地的山、河、湖、海、島礁、沙灘、岬角、海灣、水道、地形區等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包括城鎮、區片、開發區、自然村、片村、農林牧漁點及街、巷、居民區、樓群(含樓、門號碼)、建築物等居民地在內的名稱,各專業部門使用的具有地名意義的台、站、港、場等名稱,還有名勝古迹、紀念地、遊覽地、企業事業單位等名稱都納入地名管理。《細則》還規定了獎勵與懲罰辦法:各級地名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地名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對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規範地名的單位和個人,應發送違章使用地名通知書,限期糾正,對逾期不改或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後果者,地名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規定,對其進行處罰。《細則》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
據了解,目前福建省正在進行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日前,福建省地名普查辦對全省2015年“二普”工作進行了全面督查,並制定了《福建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2016年度督查工作實施方案》,該文件顯示,針對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督查工作得到重視,今年將檢查《福建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的落實情況,重點檢查各地清理整治的宣傳部署、不規範地名初步名單及清理整改措施、地名文化保護方案,濫用洋地名的勢頭將被依法遏制。
(責編:陳楚楚、施雲娟)
位於福州福飛路的洋地名小區“塞納陽光”。吳隆重 攝
福州銅盤路的“巴黎之春”小區標註上了公交站牌,裡頭還有“凡爾賽宮”等洋名樓房。吳隆重 攝
福州阿彌陀佛大酒店名稱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 吳隆重 攝

福州火車站有三個“地標”:福州火車站、“曼哈頓酒店”和“曼哈頓購物廣場”。 吳隆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