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2022年07月05日12:49:11 熱門 1871

“十八年後,我還是一名電影人,各位好友,再見”。

在朋友圈留下最後一條動態後,1月22日, 著名電影人趙軍因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享年63歲。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進入2022年才剛剛三個星期,加上趙軍,文藝界就已經有9位名人離開了我們。

趙軍 (著名電影人,享年63歲)

1月24日上午,趙軍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訃告中是這樣寫的:“他的去世,是中國電影界的重大損失”。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在業界,趙軍與高軍吳鶴滬並稱中國電影發行三巨頭。

趙軍生前曾任廣東省電影公司總經理,珠江電影集團副總經理,中影南方電影新幹線總經理等職務 。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2009年起,廣東的動畫片異軍突起,裡面都有廣東省電影公司的身影,同樣也離不開趙軍。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2012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票房1.67億;

2014年“春節檔”,《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突破2億票房大關;

2015年“春節檔”,《熊出沒之雪嶺熊風》累計票房2.71億。

這些電影的成功,與趙軍提出的“合家歡”概念不無關係。

在趙軍看來,電影院並不缺大人看的電影,缺的是適合大人小孩都適合看的電影。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所謂“合家歡”,是一部電影既要關照家庭親子關係,兼顧大人和孩子的喜好,又要在普世價值觀之上,既能達到大人的境界,又能到達孩子的心靈。

縱觀珠影這些年發行的動畫電影,裡面都有“合家歡”這個概念的影子。

除了動畫電影,趙軍職業生涯中留給人印象最深的電影,恐怕是電影《蔣築英》的宣傳。

1992年,電影《蔣築英》上映後反響平平,這是一部沒有什麼商業元素的主旋律電影。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趙軍看完電影后,覺得質量還不錯。

於是,他申請將電影在廣東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播放。

如趙軍所預料,電影打動了很多與會人員。

第二天,《羊城晚報》頭版報道《廣東觀眾含淚看〈蔣築英〉》,迅速引起社會關注。

巧合的是,蔣築英的夫人路長琴也看了這篇報道,深受感動的她打電話到報社要求見寫這篇報道的記者。

於是,次日的《羊城晚報》又在頭版出了一篇《蔣築英夫人路長琴感謝廣東人民》。

三天兩次上頭版,令《蔣築英》在廣東火了起來,並迅速火到全國。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蔣築英》劇照

這部電影,是趙軍職業生涯的一個縮影,很多市場並不看好的電影,在他的推動下,再次“起死回生”。

趙軍心臟不好,曾因為心臟問題動過兩次手術,並安裝了人工金屬瓣膜,熟悉他的人喜歡叫他“鋼鐵俠”。

可這個鋼鐵俠,卻因為熬夜太多,生命被定格在了2022年1月22日。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趙總,一路走好。

楊效雷(博導,易學史專家,享年55歲)

楊效雷既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知名的易學家。

從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後,同學們的反應可以看出,楊老師學識淵博,是一位很受同學們愛戴的好老師。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楊效雷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榮垓是洛陽大學文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出版有《〈新儀象法要〉研究》一書

受父親的影響,楊效雷從小就對文史感興趣。

他大學畢業於洛陽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了洛陽市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參加工作後,楊效雷並沒有停止學習,1989年,他考上了吉林大學歷史系。

1999年,他又在職攻讀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畢業後不久,他出版了《清儒易學舉隅》一書,廣受學術界好評。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15日,楊效雷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55歲。

55歲對一個學者來說,正是大好的年紀,實在太可惜了。

耿伯春(相聲演員,享年?)

耿伯春出生在一個相聲世家,父母都是有名的相聲演員。

父親耿寶林是相聲界有名的大師,母親耿雅也是一名相聲演員。

可能是遺傳因素,耿伯春小小年紀就喜歡相聲,他15歲登台,後來又去了部隊說相聲。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進入新世紀,隨着相聲演員越來越年輕化,特別是郭德綱的“德雲社”異軍突起,對於曾經的相聲“老人”耿伯春,很多觀眾都不認識了。

其實如果按相聲界輩份算,郭德綱都還要喊耿伯春一聲“師叔”。

耿伯春師從相聲名家穆祥林,與馬志明、盧福來、趙津生等老藝術家都有過合作。

大家比較熟悉的《武松打店》《樓上樓下》《大家和我說相聲》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這些代表作,也只有比較年長的網友才知道。

1月14日深夜,耿伯春的大弟子朱汝釗發文:明天兒子送您最後一程。大家才知道,這位正統的相聲老人也走了。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周藝華(著名演員,享年65歲)

1月11日,著名話劇演員米學東發文悼念:“藝華兄啊,願您下輩子多擁有一些友善愛的親人,好遺憾沒有送別您,一路好走。”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看到米學東這則微博,網友才知道周藝華已經去世。

說起周藝華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

這是因為周藝華出道多年,飾演的角色大都是配角。

比如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里的禽滑厘。

傳說禽滑厘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字慎子,後人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從而形成了慎性。

周藝華在形象上,將這個古代的知識分子,刻畫得十分傳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江山風雨情》中的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肖勁光大將》、《保衛延安》、《李德勝》、《信者無敵》、《琅琊榜》等優秀影視劇中,都有周藝華的身影。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周藝華在詮釋角色方面千人千面,如果不是特別熟悉他的觀眾,很難認齣劇中的他。

因為缺少代表作,再加上除了演戲之外從不炒作,周藝華並不被網友熟知。

紅花總須綠葉配,演藝圈正是有許多像周藝華的配角演員,才會讓出角更出彩,也令很多影視劇更豐滿。

趙赫(知名主持人,享年60歲)

1月10日,當央視知名主持人趙赫去世的消息傳來,很多網友都不敢相信。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這個陪伴我們從小長大的主持人,剛剛退休就匆匆離去了。

趙赫從小的願望,就是坐在話筒前,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

在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前,趙赫已經在部隊做了幾年的播音員。

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趙赫進了央視,並很快成了經濟頻道的中堅力量。

1991年,央視推出3.15晚會,趙赫成了這台晚會的主持人。

那時央視分工還沒有現在這樣明確,趙赫作為主持人,既要針對各種消費問題撰稿,又要主持,可謂十分不易。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但這種情況,趙赫卻堅持了三年。

一直到1994年,才有同事接的趙赫的撰稿任務。

那幾年,是趙赫最累的幾年,也是進步最快的幾年。

之後,他又相繼策划了多部專題片,並多次獲得全國電視大獎。

2008年,趙赫獲得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這是對他職業生涯的最好肯定。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作為一名電視人,特別是知名的節目主持人,趙赫專業上精益求精,待人也十分誠懇,謙遜。

敬一丹稱他是“可遇不可求的搭檔”。

與他合作過的主持人王喆,當年以實習身份參與《經濟半小時》的錄製,對他的評價同樣很高。

對同事,他謙遜,對下屬,他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地向他們傳授,哪怕是像王喆這樣一個幾乎陌生的年輕人,也是能幫就幫,讓他們儘快熟悉業務。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趙雨潤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對趙赫的印象也特別好,哪怕兩人只是在一起錄製了一期節目。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如今,趙赫已經離我們而去,願天堂沒有病痛。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白英寬(著名演員,享年94歲)

1956年,電影《上甘嶺》中,一名叫“毛四海”戰士,為了掩護戰友炸碉堡英勇犧牲,這位熱血戰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觀眾心中。

“毛四海”的扮演者,正是著名演員白英寬。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白英寬原來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級領導發現他的演藝天份,於是破格把他調到了文工團。

從部隊轉業後,白英寬成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一名演員。

從此,白英寬成了一名演員,並於1956年出演電影《上甘嶺》中的“毛四海”。

作為老一輩的演員,白英寬出演的角色類型多樣化。

他演過軍人,比如《蘆笙戀歌》中的王排長;

他演過幹部,比如《康庄大道》中的社長;

他還演過農民,比如《不該發生的故事》等等。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在熒屏上,白英寬形象出眾,演技精湛,但誰又知道,白英寬居然沒有念過一天書。

白英寬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8歲時父母雙亡,沒有讀過一天書,靠給地方放牛維持生活。

後來部隊經過他的家鄉,他有幸成了一名小戰士,成了領導身邊的警衛員。

雖然警衛員不需要有什麼文化知識,但白英寬卻想像秘書一樣,能夠寫寫記記。

他先在沙地上學習寫字,不捨得用紙張,有時能夠撿到半張紙片,也讓他開心半天。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一些軍歌的歌詞,成了他最先認得的一些字。

他把歌詞抄在紙片上,有空就拿出來看,就這樣慢慢認識了一些字。

因為表現出色,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白英寬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3年,白英寬進入第五步兵學校學習;一年後,又進入了解放軍第一航空預科總隊學習。

轉業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後,白英寬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他拿出了抗戰老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積極學習表演知識,在工作中任勞任怨。

因為表演中成績優秀,白英寬獲得了國家二級演員的榮譽稱號。

2022年1月17日5時28分,白英寬的人生走到了終點。

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放牛娃,到倍受大家尊重的老藝術家,抗戰老兵,白英寬94歲的人生,令人欽佩。

趙葆華(著名編劇,享年77歲)

2022年1月2日,著名作家、編劇趙葆華因病去世,享年77歲。

與白英寬老前輩一樣,趙葆華也是轉業後進入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從上中學開始,趙葆華就有一個文學夢,為了圓這個夢,趙葆華在考上南開大學歷史系後卻選擇放棄,執意要上中文專業。

可惜事與願違,第二年高考,他卻被吉林大學哲學系錄取。

這一次,趙葆華選擇了妥協,去了吉大哲學系。

大學畢業後,趙葆華分配到了部隊,成了一名文化幹事。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這個職業,多少也算是圓了他的夢,但趙葆華並不滿足,直到轉業多年後,依然長年筆耕不輟地從事電影評論。

1978年,趙葆華開始擔任長春電影製片廠總編室編輯,藝術辦副主任,他才算是走上了文學這條路的正道,從此開始了創作之路。

1982年對趙葆華來說,是一個有特別意義的年份。

這一年,他的電影劇本處女作《藍天鴿哨》被拍成電影,他也正式走上了作家之路。

1989年,趙葆華創辦《中國電影周報》(中國電影報)。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趙葆華創作劇本,通常會深入生活。

2012年,趙葆華創作的《全城高考》上映,這部聚焦高考背後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受到了廣泛關注。

而這部電影的背後,是趙葆華三次深入湖北黃崗當地高中,與老師家長深入溝通,家訪的結果。

片中高中班主任范義本,是趙葆華與6個班主任座談的集合體,片中很多場景,是趙葆華從很多老師的真實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范義本”的諧音就是“范一本”,“一本”就是重點本科,就是同學們夢寐以求的希望。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用心創作的劇本,自然引起了老師家長同學的共鳴。

從1982年到2021年40年間,趙葆華創作了三十多部作品,比如《藍天鴿哨》、《我的法蘭西歲月》、《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至愛親朋》、《悲喜松花江》、《守護童年》、《愛上油菜花》、《全城高考》等等。並獲得了很多大獎。

比如其中《我的法蘭西歲月》獲長春電影節特別獎,夏衍電影文學一等獎。

2015年,趙葆華作品因為谷桂花》入圍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獲第6屆中國影協杯優秀電影劇本獎。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四十餘年筆耕不輟,讓趙葆華成了很多年輕編劇景仰的對象。

而他也成了電影界的權威,曾多次擔任百花、金雞等國內電影獎項評委。

蔡頭

2022年1月26日,據台媒報道,著名主持人蔡頭因肚癌去世,享年71歲。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蔡頭出道較早,靠唱跳成名,因此被稱為秀場舞王始祖。

成名後的蔡頭,各種資源接到手軟。

雖然忙,但賺錢的速度也令人咋舌。

這讓蔡頭萌生了成立自己的表演團體。

1994年,蔡頭成立了反串表演團體“紅頂藝人”,又花巨資修建表演場地。

可劇院投入使用後,卻一直入不敷出。在9.21大地震中劇院毀於一旦,蔡頭多年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這件事,是蔡頭事業走下坡路的開始,他不僅將7棟豪宅賠得精光,還身無分文,連吃飯都成問題。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吳宗憲不忍看蔡頭如此落魄,就借了幾百萬給他。

拿着這個錢,蔡頭開起了餐飲,可再一次虧得一塌塗地。

此時,蔡頭也發覺自己不適合做生意,想再從事表演事業。

但在新人輩出的娛樂圈,蔡頭的復出難度可想而知。

他不僅沒能重現往日的輝煌,還患上了抑 郁 症

欠吳宗憲的錢,也遲遲未能歸還。

在一次節目中,吳宗憲還說起了這件事。但吳宗憲也表示,不打算讓他還了。

事業不順,蔡頭多年孤身一人。

有一次,他不小心在浴室摔倒並暈了過去,這期間也沒人發現。

還好摔得不重,當他醒來時才知道自己摔倒了。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這些經歷,讓外人看蔡頭這個人時,總免不了會打上“ 可憐”這個標籤。

但蔡頭對這一切似乎看得很開。

他曾在節目中公開自己的遺囑,表示如果他離世也不要公開消息。

也正因此,蔡頭去世多日後,才有媒體報道他去世。

張繼青崑劇演員,享年83歲)

2022年1月6日,著名屁劇表演藝術家張繼青,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938年,張繼青出生在浙江烏鎮一個蘇劇世家,家裡祖父,媽媽,大姑等,都是靠唱蘇劇為生。

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張繼青從小生活條件相對優越。

14歲那年,張繼青開始學習戲曲,但她對這個工作,談不上多麼熱愛,而是僅僅找一個飯碗而已。

但隨着她先後師從尤彩雲曾長生俞振飛崑曲大師後,她逐漸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這反而激直敢她的鬥志。

為了拓寬音域,她特地去學了“䧳大花臉”的正旦,京劇梅派唱腔,程派唱腔等唱腔;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除了唱腔,張繼青基本功方面,也沒有落下。

練圓場、趟馬、走邊、毯子功、把子功等崑劇基本功,她一個都沒有落下。

冬天兩個小時練下來,張繼青經常大汗淋漓,冷風一吹,忍不住打寒

白天練功,晚上還要去學習文化課。

這樣的生活,張繼青堅持了10餘年。

這段時間,為張繼青後來的成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張斷青重新演出《痴夢》,之後,連同她的《驚夢》和《痴夢》,被人譽為“三夢”,張繼青自此被人稱為“張三夢”。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1983年,張繼青帶着《牡丹亭·驚夢·尋夢》到北京演出,引起了觀眾廣泛的關注,並因此獲得第一屆梅花獎榜首,從此,“張三夢”的名號更響了。

此後,張繼青的演出足跡遍布歐美等國,在西柏林的一次演出中,謝幕多達15次,這也是張繼青演藝生活的巔峰時期。

為了保護嗓子,在國外演出期間,張繼青從來不吃西餐,她自帶電熱杯煮稀飯,早餐通常是自己做的白粥配榨菜,照顧好中國胃。

每次演出,張繼青總是提前幾個小時進化妝間化妝,開演前一刻鐘,她會從頭到腳再檢查一遍,然後悄然走到舞台邊,等候着大幕開啟,次次從容不迫,沒有一點架子。

1月份還沒過完,文藝界就有9人離世,最大的94歲,最小的55歲 - 天天要聞

進入新世紀後,張繼青的主要工作不再是上台演出,她開始了崑曲的藝術傳承,為一些經典曲目擔任藝術指導,比如白孝勇青春版《牡丹亭》擔任藝術指導。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虎年了,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希望大家在開心的同時,也一定要多注意身體。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