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為提高全社會對太行古堡申遺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讓更多人認識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太行古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吶喊助威。晉城市委新聞中心、山西畫報晉城記者站聯合晉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專題系列報道,深度挖掘古堡背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介紹太行古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將太行古堡作為晉城“代言人”展現在世人面前。(山西畫報·太行頭條)
山水古韻石淙頭

石淙頭村位於我省晉城市澤州縣西南部,隸屬周村鎮,總佔地面積約0.37平方公里。2010年,石淙頭村被列入山西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單;2014年,該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石淙頭村地處山環水繞的丘陵地帶,古村的主要建築群選址在沁河支流長河北岸,整個村落修築於石山上,村邊又有淙淙流水,石淙頭村便得名於此。關於石淙頭村的歷史目前尚無翔實的史料記載,建村年代也無實據可考,但專家根據村中碑文以及相關歷史資料推測,石淙頭村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元末,村落至明初已具一定的規模。

西頭院

影壁院

棋盤院
古村現存歷史建築有十餘座,主要分布在村中潘家街南北兩側,並向東西方向延伸。根據村中民居內現存的花梁以及碑文可以得知,村中現存的大部分古建築建於清代。在石淙頭村現存的歷史建築中,保存較為完整、建築較為精美的民居建築主要有潘家大院建築群中的宮上院、西頭院、影壁院、圪埒院、棋盤院等,公共建築有大廟、小廟、觀音廟等。

工字院下院南屋
潘、樊、王、張是清代石淙頭村的四大家族,在民居建築中,最具價值、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潘家大院建築群。潘家大院是潘家的宅院,現存明清院落16處,分東西兩個組團,院落均為多進院落,裝飾精美、建築氣派,院落之間聯繫緊密,布置規整、嚴謹,形成等級不一的巷道空間。主要街巷以青石條鋪就,次級街巷則以碎石鋪就,根據功能不同而形成的街巷尺度等級也劃分清晰、秩序井然。

宮上院門樓
宮上院是潘家大院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組院落,該院落依山而建,由4個大院組成。4個院落各自獨立卻公用一個大門,並由一條圪洞(我省中南部地區對小街巷的稱呼)連接。宮上院的舊時防禦系統還保存較完整,整個院落只有大門和上部的一個小門可以進出,院內還設有暗道、暗室等防禦機關,又被村民稱為“天羅地網院”。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成為村中大部分百姓的庇護所。

村中的公共建築主要以廟宇建築為主,石淙頭村的廟宇建築雖然數量不如民居建築多,但作為村民信仰的重要精神載體,大廟、小廟、觀音廟等建築依然是古村的重要歷史建築。其中,大廟不僅是村中規模最大的公共建築,也是村中現存有明確記載的修建年代最久遠的建築。根據其正殿的花樑上的記載,可得知大廟正殿的修建年代為清乾隆五年(1740年)。大廟正殿供奉龍王爺,東廂房供奉黑虎爺,西廂房供奉馬王爺,據說正殿東、南、西三面牆上還保存有清代壁畫。此外,小廟也是較為重要的公共建築,供奉的是被村民稱為“四爺爺”和“四奶奶”的神像,神像面前還擺放了若干個形態似小孩的塑像。傳說“四爺爺”和“四奶奶”是村中保佑村民子嗣綿延的神靈,過去村中年輕人新婚後都會到小廟求子。由於地處村中兩條主幹道的交匯處,小廟的空間位置在整個古村十分重要,是東西組團建築的分隔節點。

與我省的大部分古村落一樣,石淙頭古村除了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築群之外,村內的舊時街巷格局也保存較為完好。連接村中最主要的建築群——潘家大院建築群的道路為潘家街,潘家街分為東西兩段,分別為潘家大院的東部組團和西部組團服務。潘家街東段與樊家街在村落中央相連,從東到西貫穿整個村落,形成石淙頭村的主幹道。此外,王家街和影壁街也相連成另一條可以貫穿村落的街道。

除豐富的古建築遺存之外,石淙頭村還有着自己獨有的文化活動和民俗風情,較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上黨八音會、澤州秧歌等。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村裡還會舉行廟會,全村人都會去大廟祭拜祈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值得後輩繼承和珍視的財富。


一院五天井

村北閣

樊家街

工字院門樓

圐圀院


棋盤西院門樓&照壁

上宮上院

上西院

書房院一角

雙門並立

以碧山為屏風拱券門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編輯:董雅連 閆花花
來源:新華號 山西畫報晉城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