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過去,如今的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稱石門坎)今非昔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門鄉開創了中國男女合校的先河、在中國首創和實驗“雙語”教學、建貴州省第一個足球場、建西南地區第一個學校游泳池……”威寧自治縣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王宏向記者講述她心目中的石門鄉。
哎喲喂,厲害了!石門鄉地處貴州省西北角、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毗鄰、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762米,最低海拔1218米,海拔落差大,霧大陰雨多,年降雨量1500毫升,氣候溫差大,平均氣溫11.4攝氏度……。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所謂的“窮地方”辦大教育,讓山裡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石門鄉有如此斐然的佳績,究竟時是什麼原因,讓石門鄉有這麼棒呢?近期,省委宣傳部組織媒體深入畢節試驗區“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第一線,圍繞精準實施教育扶貧集中採訪中,本網記者帶着這些疑問,到石門鄉一探究竟。

威寧自治縣石門坎全景(陳仕祥攝)
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有故事”
“石門鄉是貴州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全國第三批特色旅遊景觀名村之一,昔日的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單位‘石門坎光華小學’就是我鄉石門民族中學的‘前身’。”提及石門民族中學石門鄉鄉長助理陶凱說。
據陶凱介紹,自古以來,石門鄉非常重視教育教學,文化底蘊豐富。昔日的石門鄉,已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創建了許多個第一:創製苗文,結束苗族無母語的文字史;創辦烏蒙山第一所苗民小學;建起威寧第一所中學;培養出苗族第一位博士生;在中國首創和實踐雙語教學;第一個開中國男女生合校的先河;創辦烏蒙山區第一所麻風病院;建立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成為烏蒙山第一個接痘疫苗防天花的地方……。
“如今的石門鄉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裡有多姿多彩的苗族風情、厚重燦爛的民族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備受國內國外專家、學者、新聞記者等人青睞的勝地。”陶凱說。

1926 年石門坎光華小學全景(此圖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人民政府提供)
“歷史悠悠,歲月長長。提及石門坎光華小學的由來,還得從1904年說起。當時,四個威寧苗族人到安順打獵併到集市趕集,且認識外籍人黨居仁,並介紹他們到雲南昭通找到英國牧師柏格理及其夫人。當年底,40歲的柏格理隨同他們在黔西北與滇東北交界的區域,尋找適合辦學的地方。不久,柏格理與威寧的安榮之相處較好。當時安榮之的領地有60餘個苗寨,其中柏格理選中了石門坎,安榮之把60.7畝的土地贈給他。他在石門坎,學會苗話、着裝苗裝,與苗族人同吃同住,並與楊雅各等5人共同創製苗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苗文(俗稱老苗文)。在石門坎期間,他請昭通的漢族教師到石門坎修建學校。”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校長李正東如是說。

石門坎光華小學學校游泳池學生游泳場景(此圖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人民政府提供)
記者採訪了解到,1906年,這所坐東向西,夯土牆,蓋草,土地面的小學被取名為石門坎光華小學並正式招生,且為教學服務51年。該校首批招生共有21名學生,其學源不是學齡兒童,而是青少年,有的學生年齡已過40歲。該校還建有50餘平方米的女教師宿舍。後來,該校被改為倉庫,其因年久失修。1996年,在該校原址上擴建石門民族學校小學部教學樓。
1908年,柏格理回英國療傷,但他沒有忘記石門坎的民眾的貧窮與落後,仍呼籲英國各界向石門坎的民眾募捐。其中,光華高等小學是一英籍老人捐贈2000英鎊修建的。 1912年,在原設施未滿足學校的辦學需要,又增修長房子、游泳池、大房廳等設施。1943年,石門中學成立後,長房子和大房廳作為該校的教室、宿舍和就餐用房。1996年至1999年間,該校因年久失修,其被改建為石門民族學校初中部教學樓。
1943年,由朱煥章、楊砥忠等開明人士牽頭,以石門坎光華小學高小部為基礎,創辦了“西南邊疆私立石門坎初級中學”, 1947年更名為“私立石門坎初級中學”,1952年更名為貴州省威寧石門民族中學,1982年與石門小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的威寧石門民族學校,在2016年12月4日,被整體搬遷至石門鄉草原村三組新校區,即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

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全景圖(陳仕祥攝)
“滄海桑田,崢嶸歲月。石門坎的辦學成果曾經蜚聲海內外,具有‘西南苗疆最高文化區、苗族文化復興聖地’等美譽。柏格理在石門坎辦學校、修足球場、建游泳池、創造苗文、自編‘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教材、免費招收貧困學生……,他為威寧邊遠落後的石門坎的教學夯實了堅實的根基,讓邊遠農村的更多民眾在吃不起飯的年代讀得起書,識的了字……”提起昔日的讀書環境、條件李正東很是感概。
“我在石門鄉土生土長,93年參加工作,至今從事教育工作24年。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哪有現在的學生享福喔!吃洋芋就是最高檔的食物了,每天步行四五個小時的路才到學校。尤其,下雨天,稀泥爛路的,滿身是泥巴……。現在的娃兒讀書條件就好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免費、全寄宿制、天晴不着太陽曬、下雨不着雨淋……。”李正東說。

2016年6月25日,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在石門鄉雲爐小學與師生交心談心(此圖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雲爐小學提供)
“近年來,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同志挂帥幫扶石門鄉,石門民族中學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體師生收穫的是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李正東笑眯眯說。

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足球場一角(伍應蘭攝)
“窮地方辦大教育,讓山裡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優質的教育資源。”李正東說。這是石門民族同胞做夢都沒有過的事。雖然威寧石門鄉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但在畢節,像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一樣基礎設施完備、寄宿條件等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的華麗“蝶變”的偏遠山區學校為數不多。
“新校區的中央空調、‘班班通’、浴室、熱水器等設備覆蓋全校,課間學生可以在鋪着塑膠草皮的操場上嬉戲。學校軟硬建設施與老校區相比,那叫天壤之別。現在新校區教學樓、食堂、宿舍、操場等軟硬建設施都是高標準配備。以前在老校區,學校沒有食堂、學生吃飯是蹲着吃的;440名學生住在僅有460平米的宿舍里且每兩個學生還共擠一張床呢;學校的操場是泥巴操場,下雨天,老師為學生開展不了相關的戶外活動……。”李正東激動的說。
“我校現有22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136人且學生全寄宿。現有在編教職工70人。該校區總佔地面積66664平米,總建築面積15951.12平米。其中,綜合教學樓8435平方米,學生宿舍樓5023.44平米,共男、女生宿舍各80間,床位1500個;食堂面積1730平方米,可供800人同時就餐;公共廁所105.5平米;浴室、開水房350平米。體育場地活動面積10050平方米,現有塑膠足球場及環形田徑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同時,配備了體操、田徑、球類等體育運動器材。電教室、物理等功能室共19間,圖書室藏書45000冊,電教室學生機194台……”李正東如數家珍的告訴記者石門民族中學的概況。
“教育鑰匙”開石門讓石門孩子走向世界
“2月23日下午,記者在威寧石門民族中學校園裡,不時聽到遠遠傳來屢屢鋼琴聲,悠悠揚揚,一種情韻令人迴腸盪氣,就連當天天空飄着的雪花在悠揚的韻律伴奏聲中,舞動着……。”記者追隨着鋼琴聲,那美妙的鋼琴聲似乎很遠,遙不可用,又似乎很親近,繚繞耳際,記者追隨到音樂室門口看見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10個手指“任性”的在電子琴鍵上舞動。頓時,哆、咪……幾個簡單的音符打亂了琴鍵原本的順序,在學生們的“撫摸”下,竟然變成了一首活潑、優雅的音樂,彷彿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每一個音符在音樂老師的神奇“魔法”下變的有生命,它們歡快的跳着。

音樂老師馮歆南在教學生們彈奏音樂(伍應蘭攝)
回過神來,鐺鐺……下課鈴聲響了,從音樂室走出一個身穿寶藍色羽絨服,一頭烏黑茂密的頭髮,高挺的鼻樑“架着”一副黑眼鏡,厚薄適中的紅唇卻漾着另人目眩笑容的男士。李正東指着這位男士介紹說,這就是學校的音樂老師馮歆南。
“教學的落差感很大!當時,學校在修建中,水、電等設施設備未完工。我來學校前,學校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沒有鋼琴、電子琴等音樂設備,學生完全靠老師的發音來判斷五線譜,學生聽起來很模糊的……。”馮歆南對記者這樣講述他的感受。

音樂老師馮歆南在教學生們練聲(伍應蘭攝)
據了解:今年23歲的湖南籍馮歆南是武漢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之一。武漢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貴州、新疆、四川三個腹地支教。去年7月份,他在貴州團省委的安排下,他來到了貴州20個極貧鄉鎮中的威寧石門鄉。
據馮歆南介紹,同他支教的一行共有5人。他們有的是教美術、體育、舞蹈、計算機等學科的老師。他們未到學校前,這裡的老師每天上19節課,任課老師不僅上語、數、外等科目外,還兼上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且他們對音樂、體育、美術都不專業,也沒有相應科目的專業設備。他上音樂課時,唯一的音樂設備就是他帶來的吉他,學生們剛開始接受專業的音樂教學時,充滿了好奇心和懵懂。
現在,山裡的這些孩子享受的教育資源一點也不比城裡的差。學校共配備一架鋼琴、30台電子琴供學生和使用。各年級每周安排8節音樂課,學生通過與音樂設備的零距離接觸,大部分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訓練後,能嫻熟地用電子琴彈奏歌曲。

好激動啊開始彈電子琴了(伍應蘭攝)
“琴聲的魅力讓人難以抗拒,琴聲的美麗使我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悅。收穫的喜悅給我帶來了石門的支教動力,望在短暫的一年支教時間裡,發揮自己播音主持的專業,讓石門的孩子們在美妙的樂聲中享受着音樂的樂趣,快樂的成長。”馮歆南說。

認真聽 老師怎麼教我彈電子琴(伍應蘭攝)
“鋼琴和電子琴、電腦對我來說好稀奇,因為我只在書上和電視上見過鋼琴和電子琴,但自己重來都沒有彈過,我要好好珍惜學習音樂的機會!”七年級一班的彭丹丹說。

石門鄉雲爐小學換新貌(陳仕祥攝)
“支教是優秀老師敬業精神的引導。作為一名教師,若沒有支教的經歷,就像男人沒當兵一樣的遺憾,更是教育生涯的缺憾”威寧雲爐小學支教教師肖瓊說。今年53歲的肖瓊,從83年參加工作至今,從事教育工作34年的她說:“今天上班,明天還上班的叫職業;明天上班,後天還上班的叫事業。34年中,我把教書育人作為事業干。”

肖瓊在“班班通”上盡情地書寫春天來了(伍應蘭攝)
去年,肖瓊從威寧縣第二小學到該鄉雲爐小學支教。“我來雲爐小學的第一天,我走了6公里(來回)才買到一包食鹽。後來村民告訴我,爐雲就有買的,我溜達了一圈,只看到一個賣涼粉、賣衣服的……,雖然條件很艱辛,但學生、家長、老師很樸實,農村學生沒有城裡學生的‘小腦經多’。”肖瓊說。
以前在二小全校有40個班級共三千多人,整個學期教學過程很緊張,我感到很累。現在在雲爐小學反而感到很輕鬆,老師和學生像家人一樣相處的很融洽。

肖瓊拿着手機興奮地述說自己種的豌豆尖可好了(伍應蘭攝)
“城裡的生活節奏快,生活緊張。換個環境生活、換個心境生活。課餘之時,我挖了約200平米的一塊地,種了豌豆尖、洋芋、包穀等農作物,我備感生活的優閑、自然的寧靜、空氣的怡人,同時,在這樣無污染的大自然中,給自己的寫作帶來更多的靈感。”肖瓊欣慰的說。
在農村大部分學生是跑路走讀,甚至有步行10餘公里路程來讀書的。“有一天我班的一個學生撐着雨傘來上學,但全身都打濕了,便問怎麼回事,學生說:‘老師,我走路時,道路兩旁草等植被上的露珠打濕的,這些孩子上學真不容易!’”肖瓊難過的說。
“今年,我教六年級的語文。在短暫的時間裡,我不能教會他們很多知識,但我的一個關心、一個讚美的眼神,能改變他們的一生。同時,要教會他們懂得感恩。我告訴我的學生,現在有很多部門和企業來幫扶大家讀書,這些幫扶的獲得,不是每個人不勞而獲的。”肖瓊說。
“去年,有2位老師在我的感染下,他們也來石門支教。目前我都捨不得離開雲爐小學,它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鄉村小學。”肖瓊說。
以上像馮歆南、肖瓊等這樣到邊遠貧困地區石門鄉來支教的老師不勝枚舉。
據該鄉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陶永軍介紹,威寧自治縣教育局從縣直各中小學選出16名優秀教師到石門鄉支教。
“在省市縣鄉及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在市教育局、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等的牽頭下,不僅畢節民中、威寧縣思源中學、重慶第95中學對石門民族中學進行結對幫扶,還開展了師資培訓、同課異構、教師互相走動交流學習、青藍工程等活動,不斷壯大學校的師資力量。去年,石門民族中學在威寧縣57所初中中考成績中,中考成績從掛末上升至第15名”在一旁的李正東補充說。

石門鄉雲爐小學教室一角(伍應蘭攝)
這是石門鄉多措並舉強化優質教育幫扶,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工作的亮點之一。
工作中,該鄉加強校長選配與培訓。該縣教育局按照“四有三者”好老師標準,嚴格選拔配備石門學校校長11人。先後選派校長到發達省市進行管理素能培訓,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到威寧進行提升校長核心領導力培訓,共培訓22人;選派縣城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共16人次到石門各學校全職支教一年,着力打造一支愛教育、樂奉獻、素質高、能力強的校長隊伍。

石門鄉雲爐小學校園一角(伍應蘭攝)
“事實上,不僅僅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壯大教師隊伍,切實解決石門鄉村級無幼兒教師和音體美專職教師緊缺的問題,初步實現教師學科結構合理化,優質學校結對幫扶。還要加大支教力度,該鄉在九三學社中央的幫助下,爭取到重慶九十五中結對幫扶石門民族中學、杭州市組織八位教師“送課下鄉”支持石門教育、畢節民族中學結對幫扶石門民族中學……等學校結對幫扶石門學校;並從威寧思源實驗學校等20所縣內優質學校選派優秀教師共49人次到石門鄉中小學開展幫扶支教活動,促進石門中小學校本教研和內涵發展,加快了課程改革步伐。”陶永軍說。

石門鄉雲爐小學操場一角(伍應蘭攝)
不僅如此,該鄉強化教師培訓,在省教育廳的關心和幫助下,該鄉組織石門鄉教師全員參加“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先後選派9名校(園)赴北京等多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掛職學習,選派骨幹教師和學科教師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學科培訓500餘人次,邀請專家學者到石門進行學科及管理能力提升培訓600餘人次,讓他們迅速轉變觀念、激發教育熱情、提高學校管理能力和教書育人的水平,切實提升石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此外,為進一步優化教學資源布局,該鄉現有17個校(園)點,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5所,教學點6個,中心幼兒園1個,村級幼兒園4個,實現學生就近就地上學。石門民族中學建成畢節市條件較好的農村中學。“校校提升工程”全面竣工,配齊配優教學設備,為79個小學班、22個初中班配置“班班通”。幫扶以來新增教職工34名,增幅居為威寧縣之首,現有教職工212名,現有在校初中生1190人、小學生2364人、學前兒童374人。
“石門鄉按照上級部門的“規定動作”,實現了教育的超常規發展,讓曾經的“西南苗疆最高文化區”煥發生機與活力。目前,僅省教育廳投入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資就有58萬元。現在,石門鄉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我鄉要充分發揮‘教育鑰匙’開啟石門的職能作用,讓石門的孩子們更好的走向世界。”陶永軍滿懷信心地說。
讓石門孩子分享“教育扶貧紅利”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16年8月,對石門鄉年豐村的熊青竹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她來到錄取她的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報名入學。學校就幫她減免校服費和住宿費等費用。
“獲得民政養育補助金7200元/年、獲得學校寄宿生活補助金1250元/年、晨曦助學金1000元/年,崔廣黔助學基金1000元/年、連雲港市乾坤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助資石門貧困生250元/年……”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七年級二班的熊青竹,掰着手指數着,她每年可獲得的各種扶貧資助金。
熊青竹父母雙亡,她與哥哥、姐姐、妹妹三姊妹相依為命,日常靠姑姑和哥哥打工賺錢供給她和妹妹的日常開銷。去年,熊青竹被威寧石門民族中學錄取,就讀七年級二班。她的班主任老師阮殿熙了解情況後,先減免她的校服費並把她納入貧困生檔案,隨後找到相關領導給她爭取各項扶貧助學金。
記者從熊青竹獲得各種扶貧資助金中,草草的為她算了一筆經濟賬,她每月平均收入可達870.83元。同時,她在學校吃、住等費用一律免費。870.83元在農村每個月的生活花銷,對熊青竹來說促促有餘。
“現在讀書的學生,每月領到的各種教育扶貧資金,像領工資一樣”在一旁的陶凱羨慕的說。
事實上,這只是石門鄉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

寄宿制學生領取補助金現場(此圖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雲爐小學提供)
讓石門孩子分享更多的“教育扶貧紅利”,讓教育扶貧資金、政策等在石門鄉擲地有聲,讓每個孩子不因家庭困難讀不起書,真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陶凱告訴記者石門鄉的教育精準扶貧的成績單是這樣的:
*實現學生精準資助。以“給予傾斜、精準資助、應助盡助”為原則,按獎、貸、助、補等政策給予多元資助,2015-2016年資助資金367.4155萬元,共有4856人次享受資助。
*落實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共194人次,資金52.112萬元。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共254人次,資金25.4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共1639人次,資金189.275萬元,學前教育幼兒資助共71人次,資金3.55萬元;中職學生受國家免學費、助學金共91人次,資金36.4萬元;大學新生入學資助共3人,0.15萬元;免除石門鄉在威寧職校就讀學生的住宿費、保險費共有91人次,資金5.9605萬元;軍訓服裝及校服費50人次,資金1.4萬元。
*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共46人次,資金28.58萬元。多渠道引進中國扶貧基金會、泛海助學行動社會各界大力資助,發放資助資金共24.588萬元及圖書等,受益學生2417人,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後續6-10年每年將為雲爐小學和石門小學各投資建設一個硬件設施和對學生捐贈學習生活用品的項目。
另外,該鄉對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不漏一人。以保障留守兒童安全成長、健康成長、快樂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嚴格貫徹執行各級有關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強化動態管理,嚴格督查考核,從“衣、食、住、行、學、樂、病”七個方面切實開展對在校(園)留守兒童的系列關愛救助保護工作,做到留守兒童“吃在學校解食憂、住在學校受關愛、學在學校長知識、樂在學校感幸福”,全鄉留守兒童關愛救助保護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記者了解到,該鄉優先安排家庭經濟困難留守兒童享受資助,優先保障留守兒童住校共27人。該鄉學校的“陽光少年之家”全覆蓋,設置親情聊天場所9個,深入推進“四在學校?幸福校園”示範校創建,按照畢節市“3443”工作模式打造的女姑小學和高潮小學“陽光少年之家”示範學校通過市級驗收。
目前,該鄉開展家庭道德教育培訓8場次,培訓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412人次;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疏導撫慰451人次;排查消除留守兒童安全隱患72個,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

2016年6月25日,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在石門鄉雲爐小學教室“班班通”上書寫祝福語(此圖由威寧自治縣石門鄉雲爐小學提供)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15年以來,該鄉整鄉全面實施“校校提升工程”,共投入石門中小學(園)建設資金共17677.53萬元(省教育廳投入8765.5萬元),教育裝備投入資金共計946.76萬元。其中,按相關標準為石門鄉各學校補充圖書及書架投入資金84.27萬元、計算機室配置投入資金191.26萬元、校園安全監控系統投入資金88.56萬元、安保器材投入資金39.6萬元、音體美衛器材投入資金185.44萬元、班班通及實驗儀器設備投入資金166.66萬元、食堂設備投入資金190.97萬元。

威寧縣石門民族中學校園一角(伍應蘭攝)
截至目前,威寧縣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超過26億元,新建教學樓面積132萬平方米,縣城新建、擴建高中6所,中職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其中,石門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16672.77萬元,完成教育工程項目181個,建築面積41950平方米。學校大樓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威寧邊遠的貧困山區石門鄉拔地而起,異地新建的石門民族中學全面建成投入使用;雲爐等5所村級小學以及年豐等5個教學點建設完善教學樓、教師周轉房等項目;石門鄉中心幼兒園和高潮等4所村級幼兒園全面建成。
“扶貧教育先扶智,貴州大力改造農村薄弱學校、標準化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保障了特殊困難群體接受教育的權利。曾經晴天滿園灰、雨天遍地泥濘的學校完成‘華麗轉身’,如今一所所現代化學校已成為石門鄉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極大的改善了學校辦學的條件,切實地滿足了師生教學和生活的需要。”陶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