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現在年輕人吐槽父母裝修的帖子,總忍不住跟着嘆氣又發笑。
想起幾年前自己婚房那套“土豪金”吊頂,當時站在客廳里直撓頭——爸媽非要裝的亮堂堂拋光磚,說是“日子過得敞亮”;電視牆非要貼“花開富貴”的大理石,說“這才叫家裡有儀式感”;連衣櫃都挑了深紅木色,說“壓得住風水”。我們眼裡的“土味”,在他們那兒全是“過日子的講究”。
這代際審美差異啊,真像隔着屏幕聊天。
咱們想要奶油色牆漆配無主燈,父母直擺手:“白牆像毛坯房,沒吊頂哪算裝修?”我們覺得極簡風清爽,老一輩盯着空蕩蕩的牆面直犯愁:“連幅畫都沒有,家裡咋有煙火氣?”可回頭想想,爸媽蹲在工地盯着工人貼磚的背影,盯着師傅打磨木料的眼神,哪是單純較勁?不過是用他們半輩子攢下的“安全經驗”,給孩子的家織張“穩妥”的網——亮面磚耐臟,紅木傢具經用,花哨圖案看着熱鬧,這些在我們看來“過時”的細節,都是他們心裡“家該有的樣子”。
身邊朋友幾乎都有類似經歷。
小姐妹說她媽非把新家裝成“菜市場風”,廚房貼滿大紅花瓷磚;發小更逗,他爸堅持在智能馬桶旁貼福字,說“科技得沾點人氣”。開始我們都覺得哭笑不得,後來慢慢明白:哪有什麼“審美戰爭”,不過是兩代人用不同方式表達“在乎”。
現在再聊裝修,我學聰明了。
提前拉着爸媽逛家居城,手機里存滿3D效果圖,看到他們盯着某款實木茶几時眼睛發亮,就悄悄記下來;他們嫌無主燈“黑黢黢”,就帶他們去鄰居家看實景,暖光漫反射的效果一出來,老太太直拍腿:“敢情這燈不是不亮,是藏着亮!”實在達不成共識的,就留個“年代感角落”——比如保留爸媽堅持的大花窗帘,再搭個北歐風沙發,混搭着倒有股說不出的鮮活勁兒。
有時候摸着那面“花開富貴”的電視牆想,二十年後我們的孩子,怕是也會對着家裡的水泥灰牆直撇嘴:“你們這‘性冷淡風’咋這麼勸退?”到那會兒才明白,那些被吐槽的“老氣”設計,何嘗不是親情最笨的註腳?爸媽不是不懂美,只是他們的美,裹着歲月的溫度——那是他們年輕時攢錢買第一塊瓷磚的歡喜,是抱着我們在客廳學步時的溫馨,是他們覺得“這樣孩子住得踏實”的小心愿。
家哪有什麼“完美風格”?能裝下兩代人的心意,能容得下各自的“小堅持”,才是最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