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鐮刀如彎月,連枷似瀑布,木叉則像高舉着的火把……200多件傳統農具,以各種造型掛在村民家門口的土黃色牆面上。
青山綠水,黛瓦黃牆,一面牆壁就是一個“微縮展廳”,靜靜講述着傳統農耕故事,這就是現在的神玉村——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龍縣白馬灘鎮的一個古老村落。一大早,村子就被來自黃龍中學的一群孩子“叫醒”,他們來此研學游。
木叉。人民網 王麗攝
“這個是套項,用來套在牲口脖子,牽拉農具。”
“這是刮板,是晾曬小米的農具。”
……
帶隊老師講得仔細,學生們聽得認真,時不時搶答着。村民們也被孩子們感染,主動加入了“講解”工作。
研學游、團體游、康養游,類似這樣的隊伍,神玉村一周要接待好幾次。
鋤頭。人民網 王麗攝
曾經的神玉村,一沒產業基礎,二沒環境優勢,有的只是祖祖輩輩留下的農舍、農具和種糧經驗。2018年,黃龍縣政府集中力量打造“三變”(即當地居民變旅遊從業者、農產品變旅遊商品、農村變景點)工程,在神玉村的“農”字上下功夫,動員全鎮黨員群眾收集捐贈農耕機具200餘件,通過繪製生態保護、民俗風情、勤勞節儉、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牆繪作品,簡潔的文字配以生動的畫面,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同時,白馬灘鎮依法收回被擠占土地100畝歸村集體所有,解決村集體無發展用地的問題;並與西安一企業達成合作,通過“支部+集體經濟組織+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投資62萬元打造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設了特色研學課程。
耬。人民網 王麗攝
如今,“沉浸式”體驗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成了神玉村的一道“農”字旅遊招牌。2024年累計接待研學、康養團隊遊客2.1萬餘人,散客3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破8000萬元。
“這些年,村裡實施的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項目,村民都看在眼裡,大家的‘精氣神’明顯足了,昔日‘山圪嶗’已經成為今日旅遊避暑勝地。”神玉村黨支部書記薛增文說。
正在推石碾的學生。人民網 王麗攝
正說著,孩子們已經一窩蜂進了村口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拉起磨、生起火,有的負責磨麵粉,有的負責包餛飩,熱火朝天。
看着這群歡樂的孩子,薛增文不由感嘆,“你看,這就是傳承。這些就是農民用雙手建設的黃土高原上別具一格的山水田園村落新風景。”
神玉村靠公路的農戶,家家都有“花牆”。人民網 王麗攝
據了解,為進一步延長“農”字牌文旅消費鏈,黃龍縣在神玉村累計硬化村間巷道11公里,修整河道7處,更換、維修全村飲水管道20餘公里,擴寬神玉全境公路17公里。神玉村還將採摘、民宿、飲食等資源加以整合,與附近“印象圪嶗”景區形成一條精品旅遊路線。
連枷和木耙。人民網 王麗攝
“從韓城、合陽來避暑的遊客較多,在這除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還可以帶着孩子採摘時令瓜果蔬菜,入夏以來,這裡累計接待遊客上萬人。”農家樂經營戶江曉明說。
掛在牆上的傳統農具。人民網 王麗攝
近日,陝西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印發全省第一批“千萬工程”示範村名單的通知》,神玉村成功入選。一戶庭院就是一處風景,神玉村,有“顏”更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