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財報裡面,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營收下降,利潤反而增加”。
所以這一期就專門聊一聊電池茅的財報表現、經營現狀,以及未來的預期。由於之前已經保持了對寧德的長期追蹤,所以這次不聊長篇大論,直接為大家提供一些細節作為參考,以及合理估值的角度去討論。
一、核心財務表現與矛盾點:營收降、利潤增
1. 營收下滑但盈利提升
2024年寧德營收3620.13億元,同比下降9.7%,主要因碳酸鋰價格暴跌(從2023年高位60萬元/噸降至2024年底約7.5萬元/噸)導致電池售價大幅下調(例如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均價從1元/wh降至0.35元/wh)。
營收下降後,寧王的凈利潤反而逆勢同比增長15.01%至507.45億元,毛利率更是提升至26.9%(動力電池)和28.87%(儲能電池)。
電池銷量方面,鋰電池總銷量475gwh,同比增長21.79%,其中動力電池381gwh(+18.85%),儲能電池93gwh(+34.32%)。
營收下滑但盈利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通過例如自建鋰礦、長協訂單的方式,讓原材料採購成本降幅,和市場售價降幅不至於差太多。
過去寧德電池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品控上,而如今藉助麒麟電池、神行plus等高端產品的上量(佔比約30%-40%),寧德的毛利也有了保障。
費用壓縮:銷售、管理及研發費用同比下降4%-21%,節省成本約16.8億元。
從細節出發,進一步分析:
考慮到目前碳酸鋰的價格基本處於谷底了(物料成本不會進一步降低),同時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也超過50%,未來動力電池的需求不會有大幅度增長,因此寧德在成本上的挖掘空間就相對有限了。
所以對於寧德來說,要想進一步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繼續提高高端產品的比例,這一點寧德已經在做了,機構普遍預計25年高端電池佔比會提升到70%左右,但考慮到最新發布的小鵬g6已經把5c電池打到20萬以內,並且供貨方是中創新航,所以我判斷佔比應該能達到機構的預期,但毛利不一定能達到機構的預期。
第二個方向是想辦法進一步擴大市場容量,動力電池和儲能的情況不太一樣。
在儲能方面,雖然是一個增長亮點,但由於中國取消強制配儲政策後直接衝擊了國內儲能市場的需求,所以儲能市場未來的天花板一定是降低了,但降低多少,在未來會多大程度影響寧德的業績,還有待觀察。
在動力電池方面,海外電動化滲透進程遠低於國內,從基建的角度考慮,海外電動化滲透率不會突然大幅度增加,因此寧德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速度可能也會“不及預期”。
所以對於寧德時代來說,除了要堅持catl inside戰略之外,它需要找到一些新的增長空間,而從最新的新聞來看,寧德選擇嘗試擴大換電的市場。
這次合作不是簽個協議走過場,而是出了真金白銀——寧德時代正在推進對蔚來能源不超過25億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
如果在未來換電能夠成為主流模式,對於寧德來說,它的好處有很多:作為服務商向用戶收取服務費,換電模式的儲能系統同樣可以利用峰谷電差價賺錢,自身也能和車企形成更強的綁定。
到時候市場看待寧德,就不再是一個tob的電池茅,而是成為toc的“能源茅”,這可比不停打價格戰捲成本有吸引力多了。
2. 現金流與分紅
寧德作為一個“成熟企業”,現金流和分紅指標的意義也越來越重要。
因為一旦營收規模無法持續上升,那麼市場會用另一套估值方式去看待寧德,比如看它的股息率。
2024年寧德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達969.9億元,貨幣資金超3000億元,並計劃分紅253.7億元,占凈利潤50%,這筆分紅按寧德當前的市值來看,股息率大約為1.78%。
另外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對於目前國內的供需狀態,寧德也放緩了資本開支:2024年固定資產投入311.8億元,同比下降35%,重心轉向存量產能優化(產能利用率76%)及海外布局。
二、估值方法與關鍵假設
我們考慮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來對寧德時代進行“極端保守估值”(正常估值在結尾):
儲能業務規模不再增長:儲能收入維持2024年水平(約佔總營收15%),且無新增訂單貢獻;
凈利潤規模不再增加:2024年凈利潤540.07億元為基準,未來無增長;
海外業務停滯:海外收入佔比凍結在30%,且受特朗普貿易戰潛在關稅壁壘限制(如美國儲能市場受阻、歐洲本地化成本上升)。
行業對標:傳統成熟製造業龍頭市盈率通常在10-15倍,若寧德時代失去增長預期,需對標該區間。
市場大概率認可其龍頭地位,按15倍pe,估值=540×15=8,100億元(約1,130億美元),這個數值和當下的11000億比起來差距不算太大(大概是35%),因此我們可以粗略認為寧德時代當前的估值並不高。
畢竟,極端的假設太極端了,幾乎不可能發生,那麼實際情況必然遠高於8100億,萬億左右都是相對保守的估值。

接下來還是老環節,我們來一起投票,大家一起給出一個預期,來作為對寧德時代估值的參考:



比汽車媒體更懂財經
比財經媒體更懂汽車
更懂投資,更懂車!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