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張晨臨生於1985年的上海石庫門弄堂里,那時候城市人均住房嚴重不足,居住環境逼仄,她們家所有傢具都盡量選擇可摺疊式,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應對蝸居生活。時光走過40年,她們家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平米的閣樓,到90年代的44平米兩居室,再到2000年代的88平米兩室一廳,直至現在的130平米寬敞新家,幾度舊貌換新顏,但當年的那張摺疊式小圓桌一直不捨得丟棄。他們說,小圓桌見證了時代大變遷。
2025年,澎湃新聞“家庭相冊”欄目開放徵稿。我們不僅對攝影和照片感興趣,更在意這些照片背後的所承載的不同時代深刻着的故事——它是一個個家族的血脈維繫,也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共同體。它也許就是爺爺教你讀唐詩、外婆端上桌油滋滋的紅燒肉、父親的背影,和母親叮囑。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瑣碎構成了日常,日子變得平淡普通,但是,總有那麼一刻讓你揮之不去,突然間在腦海中出現。請將你認為有意思的那一刻告訴我們。(徵稿細節見文末)
在許多中國老百姓的家庭記憶中,一定有這樣一張小圓桌——它不佔空間,可以摺疊,日常吃飯、寫作業,都要打開這張多功能的“小飯桌”。為什麼這個小圓桌能流行?原因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人均住房嚴重不足,可摺疊式傢具,巧妙地融合了實用性與空間優化的智慧,它不僅是對生活空間的高效利用,更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中國人骨子裡的勤勞與靈動思維。我家的故事就要從這張小圓桌開始。
爸爸媽媽1984年結婚,單位分了一間位於淮海路石庫門的閣樓(當時還叫盧灣區),只有10平方米不到,房間里放上一張床、五斗櫥、洗衣機(當時還是洗、脫分離,半自動的洗衣機)就轉不開身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擁有這樣一張小圓桌,已經讓我們倍感滿足。
我們全家在小圓桌上看畫報。
我和媽媽在小圓桌前。
外公外婆坐公交車來看我們,當時流行各種摺疊傢具,外婆坐的是摺疊式座椅。
記憶里,熱愛生活的爸爸媽媽常常變換傢具的位置,好讓空間顯得更大些。無奈螺螄殼裡做道場,我只能在床上玩耍,有一次不小心,跳到枕頭上被滑溜溜的尼龍枕巾滑倒,頭撞到了床沿,去醫院縫了三四針。
爺爺奶奶國慶節帶我在淮海路看燈,額頭上的傷疤還沒有完全好。
第一次穿游泳衣,我激動得在床上跳舞。
不僅沒地方玩耍,上廁所要用痰盂罐,而洗澡呢,是把一個澡盆四周圍上塑料布——浴罩,要自己用開水壺倒入熱水,洗一次澡,真可謂一項“大工程”!
外婆帶着表姐來看我,也只能坐在床上拍照。每年夏天,石庫門的閣樓都受到太陽直曬,我經常會熱得中暑,媽媽就帶着我坐夜班車到有陽台的外婆家避暑。
我在模仿“燕舞”音響的廣告——“那個時候的小青年,誰拎一個燕舞牌的四喇叭收錄機上街,誰就是最時髦的!”
1990年是上海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我們的小家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家搬進了一套位於普陀區的新村工房——44平方米的兩居室,這在當時,已經是讓人羨慕不已的住房條件了。
一家合影
30年前和表弟在新工房過春節,這張木沙發應該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我們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和灶台,雖說大房間和小房間中間還隔着公共走廊,但是爸爸媽媽還是非常滿意,買了席夢思和用於吃飯的方桌。
認真學彈鋼琴的我。
這台模仿卡西歐暢銷型號的國產“新建牌”電子琴,90年代初就要足足七百元。在南京路的第一百貨商店買的時候,人頭攢動,像搶一樣。
小房間是爸爸媽媽加班工作的地方,當時全國在大搞建設,作為工程師的他們經常通宵工作。
媽媽在工地上。
父母帶我參觀他們在浦東的在建工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媽媽(左)作為女工程師代表出訪日本、中國香港。
1996年,爸爸買了一輛心儀已久的捷安特牌山地車,我們都高興不已,模仿騎行中。小摺疊桌已經開始在一旁休息了,哈哈。
家裡的第二張摺疊桌,比第一張摺疊桌大了不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的卡拉ok,媽媽被吸引,後來家裡置辦了一套。
進入21世紀,我們一家又迎來了大變化,從兩居室搬進了88平方米的兩室一廳。這一次,新家裝修得格外溫馨,各種現代化的傢具一應俱全,電子琴也換成了鋼琴。但小圓桌依然沒有被我們遺忘,它被搬到了陽台,成為了父母喝茶看書的專屬角落。
2000年春節我們在新家拍照留念。
隨着千禧年的來臨,我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和自己的寫字桌。
2016年,父母年齡大了,他們搬進了不用爬樓梯的電梯三居室。這一次,小圓桌被安置在了客廳的一角,我們依然會使用它,它不再是家裡的“主角”,但卻成為了一件珍貴的回憶擺件。每當有親朋好友來訪,我都會向他們講述小圓桌的故事,講述我們家在改革開放40多年裡的變遷。
春節中,我們一家圍在小圓桌上包餛飩。
15後的孩子們,依然在使用這張小圓桌。
搬進新房後我們買了卡拉ok機器,喜歡唱歌的媽媽和農場老友在家中唱卡拉ok。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10平米小閣樓,到90年代的44平米兩居室,再到2000年代的88平米兩室一廳,直至現在的130平米寬敞新家,我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政策,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讓我們的夢想一個個成為現實。
大長桌子可以放更多的菜,坐更多的人。
家庭合影。
如今,我們有了寬敞的長條形餐桌、專門的寫字桌、電腦桌,小圓桌靜靜地待在那裡,雖然它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被使用,但在它身上承載的回憶卻永遠不會褪色。它見證了我們家的奮鬥與拼搏,見證了我們家的幸福與歡樂,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在未來的日子裡,它將繼續陪伴着我們,見證我們一家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帶着孩子,以遊客身份重返石庫門,這裡曾是我的童年時光。
原標題:一張小圓桌見證時代大變遷
作者:張晨臨,出生於1985年 ,廣播電視編導,十餘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供職於smg、iptv,策劃執行過《我型我秀》、《小胖看房》等欄目。
徵稿
專題名稱:《家庭相冊》
80、90年後出生的你們,有沒有好奇過自己出生的上世紀末是什麼樣的?
爸媽的青春與你們有過什麼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故事?
再年長一輩的悠長回憶,你都了解嗎?
又或,不再年輕的自己,回望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是否有話想說?
我們不僅僅對攝影(照片)感興趣,我們更在意這些照片背後的所承載的不同時代深刻着的故事——它是一個個家族的血脈維繫,也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共同體。
它也許就是爺爺教你讀唐詩、外婆端上桌油滋滋的紅燒肉、父親的背影,和母親叮囑。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瑣碎構成了日常,日子變得平淡普通,但是,總有那麼一刻讓你揮之不去,突然間在腦海中出現。請將你認為有意思的那一刻告訴我們。
徵稿要求
1,文字的書寫與時代的關聯性。
2,1500 - 2500字,講述你與長輩之間難忘的故事。
3,選取8-20張以前的(家庭生活)舊照(根據文字可酌情增減),儘可能包括長輩自己、長輩家中環境及與長輩的合影等。照片彩色黑白不限,並附上拍攝時間和地點,並簡單介紹拍攝背景。
4,我們將選取若干優秀作品,編輯發布在澎湃新聞,並擇優支付稿酬。
5,請將投稿發送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