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狂飆》太火了,兩周前,都已經大結局了,我在各種熱搜轟炸、提前知道了所有好人壞人是誰以後,還是以“狂飆”的速度把這部劇刷完了,然後,和很多人一樣——
迷上了張頌文,還有高葉。
這兩個人有很多共性:都不年輕了,在這個行業多年,一直沒啥名氣,但又憑藉著過硬的專業且直擊人心的表演,終於火了,被大家看見了。

我這時才注意到,對哦,大哥就是《隱秘的角落》里那個失去女兒、食不下咽無比悲傷的爸爸,演得超好;

什麼?大嫂還演過《理想之城》里那個唯唯諾諾的小職員吳紅玫?我看過啊,很驚訝,沒對上號,因為這完全是兩個人啊——真*演什麼,就成為什麼;

——只要還給我機會,我就虛心、神聖對待每一個角色,無論大小、無論是誰。
你知道我還感動於什麼嗎?是他們倆,特別經得起“考古”:
尤其張頌文,就好像你已經提前知道了一個人輝煌的現在,再倒帶回去,發現了一個個蛛絲馬跡,串起了他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自己的秘密——
不是一天好,就理所當然被看見;是難得能堅持數十年如一日的好,真誠、真實地如其所是、與人為善。
好像《演員的誕生》里,當所有評審,都覺得演員李夢在劇組一場戲裡提出“買同樣的蘋果、演戲更有感覺”是在耍大牌,是張頌文,替她說了話,“我看到你就是很想把這個角色演好。”

他不是僅僅在《狂飆》播出期間,就去回復粉絲,整出不少幽默的小金句:

而是一直如此,經常這麼“接地氣”:

他不是演什麼了,才去琢磨跟進入這個角色;而是會把工作也當做生活、旅行的一部分,始終有一雙發現、好奇跟覺察的眼睛:
他還是個長情的人,每年都會去已故的經紀人微博下面留言,就像老朋友嘮叨一樣——

在一個人寂寂無名、不知未來如何的時候,這無關作秀、也沒法策劃,就是真心流露,無他。所以當這些被挖掘出來,才顯得那麼可貴:
你看,他一直是這樣值得被看見的人啊!
慢
當然,人無完人,我不傾向“造神”,也從不相信所謂“人設”,最安全最本分的,其實一直都是真實做自己:
你未必能全部袒露,但至少,你從不撒謊欺騙;你未必能事事周全,但至少,你不會刻意虛偽。
寫這些、看完《狂飆》兩周了突然想寫點什麼,也是被觸發到了。
周二的文章(


就忽然覺得,好感動啊,好像我一直想表達的,被深深看見了;
我打開着自己的真實和脆弱、有感而發記錄下的那些,也能被你們深深懂得、感動……就……特別幸福。
慢成長這個公眾號,是2015年建號的,與我和花時間的孩子幾乎同齡,一晃兒,也8歲了。
我那會兒剛開始寫文章時,其實毫無信心,我也是個新手媽媽啊,咋能寫出對別人有價值的內容?所謂的親子講師、心理諮詢師,都是這8年,在日復一日的輸出里,慢慢學習和發展出來的。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個老黃牛,不知不覺竟然在這一塊地上耕種了8年;我對自己沒有嘗試一些新東西,不是沒有不滿和憤怒,甚至對寫作本身,也產生過很多次自我懷疑:
我分享的大多是親身經歷,是不是太“自嗨”了;我越來越少提具體的方法,而是去講完整、看見、愛……這些,能幫助到大家嗎?

要麼是我不會、要麼是我不想,我也在學習一些寫作方法、人要終身成長進步,但我發現,最有能量、最能產生連接的,還是我在寫的當下、真的有感而發的那些文字——我無比忠於自己、真實做自己的那些時刻。
你說閱讀量有下滑,我是不是沮喪呀?非要寫標題黨,才有流量嗎?我生不生氣呢?
這些對內心的激蕩,也是一場看見自己的旅程:我會努力,也得接受,有始就有終。但至少在我寫公號的這些年,我是很有點“傻氣”和“真實”在身上的,謝謝你們告訴我,你們願意看見這樣的我,謝謝你們,讓我連接到了同類的你們。

正當最近我有些“悲壯”、感慨慢成長也會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我發現,同樣的難題,最近大家都在遇到:微信算法,確實是變了,很容易“相忘於江湖”,連我爸,都看不到更新,還以為是我們沒發文……
我想,與其在那空悲切,不如我做點什麼,敞開我的脆弱,真實地向大家去求助。
這裡沒有高高在上的“專家”,只有自己也感同身受、經歷過低谷、渴望給出連接和善意的兩個媽媽——
願真誠的人們,不走散。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眾號「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