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主席,頭號漢奸,比蔣介石更有前途的汪精衛為何走上漢奸之路

抗戰時期,浙江椒江地區的民眾製作了漢奸汪精衛夫婦的石雕跪像,置於街頭,過往者人人唾罵。

他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讓這位人間志士轉身就走上了一道不歸路,此情此景,在當今看來,憤怒的背後也有一絲惋惜,惋惜他的才華,惋惜他也曾懷有一腔熱血,立志保衛國家的少年;惋惜他曾經官居高位,原本也可以選擇為人民做一些事情。

汪精衛

到底是為何會在街頭會出現此番景象,為何他要選擇背叛同胞,身為國府主席的汪精衛為何會在歷史的長卷中落得如此“下場”?

“不負少年頭!”汪主席也曾有一腔熱血

汪精衛,早年投身於革命事業中,1910年1月汪精衛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在青年時代因行刺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雖然失敗,但是因為其一腔熱血和勇氣也算是當時的一段佳話,成為名噪一時的“志士”,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起初決心以死報國,寧死不屈。他在獄中供詞長達數千言,痛斥清廷侈談立憲的極端虛偽,指出“其宗旨在於鞏固君權”當汪被捕後,自己料定必死無疑,內心卻並不惶恐,整日以吟詩言志,在獄中成《被逮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但這種豪言壯語,並未能持續多久。在清廷對他實行軟化政策後,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找汪多次密談,又改善他在獄中的物質條件,配置單間住房。這一切使汪精衛對善耆由衷地感恩戴德。 這一感恩戴德就體現出了他性格中的搖擺不定與軟弱。

汪精衛與日軍軍官

政治上的不堅定,性格中軟弱反映在汪的這段獄中生活尤其明顯。他“終日披卷吟詠,頗覺安逸”,詩詞風格也由高亢激昂一度變為低沉消極。

平生慕慷慨,養氣殊非學。

哀樂過劇烈,精氣潛摧剝。

這是自我懺悔、自我否定的言詞。但是汪精衛並沒有就此止步。1911年10月武呂起義後,他作為政治犯被釋放出獄。從此他開始了政治投機家的生涯,從一個為人民所仰慕的刺客志士,轉化為被人民仇視的政客。此時的他內心由原來的一腔熱血開始 轉變。

此後受肅親王善耆軟化,心境一度改變。孫中山逝世前又作為“總理遺囑”起草人而贏得國民黨內的普遍尊敬;大革命時期,他是國民黨“左派”領袖;抗日戰爭初期當上國民黨副總裁。叫嚷“革命的往左邊來,不革命的快走開去”的是他,高喊“人人抗戰、處處抗戰”,甚至不惜焦土抗戰的還是他。但是後面幫着日本人殘害國民的仍然是他,他看不見國民的哭喊,只是被自己的恐懼支配,他再也寫不出“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他再也沒有保衛國家的熱血,剩下的只有妥協,認命,逃避。

官居高位-國府主席汪精衛

後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到法國留學。1919年回國後改編於孫中山麾下,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總統,任命汪精衛為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而此時的蔣介石,還處於“滯居上海”狀態,擔任粵軍二支隊司令還備受排擠。

孫中山

1922年~1923年,孫中山籌組國民黨,但在這個時候,汪精衛卻做出來了在現在看來十分荒謬的決定,並且敵視我黨加入國民黨。

國民黨的“一大”上,汪被孫中山任命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後出任中央宣傳部長。當年11月隨孫中山北上進京,任其秘書,業已成為心腹。

那時的他,在孫先生的領導下,一切都向好。但是一切的轉折在於次年3月的孫先生病危,汪精衛受命記錄孫的遺囑,體現的孫先生對他極大的信任。孫逝世後,汪作為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的信徒而出現。

6月26日,由汪精衛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會上確定了孫中山永遠的國民黨總理的稱呼,並且制定了今後國民黨將採用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不難發現,此時的汪精衛已經有幾分中山先生繼任者的意思,黨內話語權頗高。會議還決定撤銷孫中山生前大元帥府行政機構,將國民黨的最高行政機關改稱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後,汪精衛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已然成為了孫中山的繼任者,起點不比蔣介石底,也比蔣介石更有前途。

汪精衛

隨後,汪精衛在參加10萬廣州軍民的國民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莊重宣布:“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執委常委。

然而“中山艦事件”,成為了一大轉折。這件事的出現讓原本風光恣意的他展現在眾人面前一個巨大的缺陷:他的性格缺陷:軟弱,容易妥協,膽小都在這件事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且他的內心也幾度受挫。

“中山艦事件”的發生之後,他極不情願地引咎辭職,理由是借病休養。同年4月再次回國,擔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一度與蔣介石進行爭權鬥爭。在這漫長的爭名奪權的幾年中,他的性格缺陷也是讓他一步一步踏入深淵最大的原因。

做國府主席的那幾年

中山先生逝世後,廣東國民政府的位置一時空缺,不知由誰來坐。其他兩位領袖人物廖、胡雖然想坐這把椅子的心思清晰可見,可是卻在當時都出現了不利的因素。

胡是民初“四督”之一,又是代帥,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當主席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巧的是,胡在處理“劉楊叛亂”的事情中出現了紕漏,失去了許崇智的支持。再加上平時嘴上不饒人,尖酸刻薄而得罪了不少人,黨內負面影響太重,支持率太低,因此和“寶座失之交臂”。

再來說廖仲愷,則因為是“左派”關係,失去了國民黨右派的支持。這個時候,一切一切的幸運似乎都降臨在汪精衛的頭上,平時為人謙卑圓滑,善於調和,特別是能左右逢源,在旁人看來“禮數周到”,技能得到左派支持,又能博得右派的喜歡。所以順理成章的被推為“國府主席。”

蔣介石的“中山艦事件”---汪精衛性格上的軟弱和妥協

汪精衛與蔣介石

國民政府主席的位置汪坐的並沒有想象中的舒服,因為他和蔣介石的關係早已勢同水火,其與蔣一直明爭暗鬥,蔣介石也並不承認他的主席地位。而此次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汪精衛難堪,故意忽視汪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位置,讓汪在難堪的同時,也讓汪意識到一個問題“我是國府主席還是軍委主席,介石這樣舉動,行事前一點也不通知我。這不是明擺着造反嗎?”

汪越想越覺得憋屈,第二天,汪命令朱培德等以此為由扣留蔣介石,但這二人卻直接拒絕領命。自覺威信受損,內心十分自卑。五月,借“遷地就醫”為由,秘密離開。發出感嘆:責己不責人!這是又一次無能妥協的表現。

這也表現在他後期的政治鬥爭中,由於性格軟弱,汪精衛一遇到不能處理的事情,或是不利的事情,就會選擇逃避,動輒託病出樣,住院休息。廣州起義爆發後,原本在廣州養病的汪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內心又一次嚴重受挫,於是宣布隱退,悄然出國。

1932,汪以行政院長名義發表通電,要求張學良進兵熱河,張學良拒絕從命。因此汪與張矛盾加劇,但是他並沒有處理和下屬之間的這種矛盾,而是又一次地選擇逃避,遂又請病假赴德國看病。

日軍

“九一八”事變以後,汪找到機會想和蔣介石合作,也是有一種求和的心理。在汪精衛任行政院長履新的那天,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給了汪精衛一個下馬威。正是這個下馬威讓日本的淫威在汪精衛的內心深處埋下了恐懼的種子。結合他性格中的軟弱,此時他已經動了想向日求和的心思,只是在等,等一個他認為合適的機會。

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副總指揮兼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頑強抗敵,同仇敵愾,全國上下,士氣高漲。而這個時候的汪精衛內心深處對日本的恐懼的種子卻已經生根發芽,正在慢慢長大。恐日的情緒終日籠罩着他,只看到了日本的強大而忽視了中國此時抗日的決心和得道多助的優勢。這就為他後面放棄祖國,投降日本埋下伏筆。

他認為:“須知數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着着落後,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

如此多他自認為理論依據都在告訴他,讓他認為,這仗不能打,打了一定輸。讓他覺得,中國對日本的妥協和求和是早晚的。或許這也是他妻子說的那句:“早和晚和都得和,我們可不能一起陪老蔣!”他害怕打仗,遂全力交涉言和。

汪精衛與妻子陳璧君

起初,汪精衛想拉攏蔣介石一起向日本求和,可蔣並不搭理他,於是萌生了單獨與日本媾和的念頭。這個念頭讓他忘記了自己早年的豪言壯語,自己報國的雄心壯志。

恐懼戰勝了理智,汪精衛背棄了國家

1938年11月,汪派親信與日方代表草擬秘密協議,準備成立新政府。這期間,汪曾一度猶豫,他也怕擔當“漢奸”罵名,怕自己死後臭名昭著,淪為中華民族的罪人。因為這個原因,在重慶上清寺的寓所內,手下的人還看見汪主席鬱悶地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持續了好幾天。內心糾結着、痛苦着。

但是,他的妻子陳璧君腦子裡十分清晰地盤算着這一切,而她骨子裡的打算是想馬上當第一夫人。為此,她不斷蠱惑汪早日另立中央,不要優柔寡斷,“錯失良機”不斷地說:“早和晚和都得和,既然遲早都得和,還不如早點和。我們這麼落後,再與日本打下去要亡黨亡國的,咱們可不能陪着老蔣”

這句話壓倒了汪精衛的最後一絲理智,對呀,活着比什麼都重要。再加上汪精衛的一些親信也在慫恿。於是,汪決心與蔣決裂,另起爐灶,隨後汪精衛倒戈了。

汪精衛與東條英機

日本政府聲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同年7月又聲稱將“起用中國第一流人物”。一系列的操作讓汪的內心深處更加堅定了對國家的背叛。對於日本侵略者的垂青、誘降,汪精衛受寵若驚。心中安奈不住喜悅之情,立刻讓周佛海令高宗武、梅思平聯繫日本代表影佐禎昭、令井武夫在上海會面秘密會談,然後便達成了《日華協議記錄》及《諒解事項》,並商談了汪精衛的潛逃計劃,確保其後面的生活以及安全。

冬季,汪精衛率其黨羽曾仲鳴、周佛海、陶希聖等離開重慶至昆明。20日便攜其一眾黨羽逃往越南河內。汪逃跑之後,寓居在高朗街27號。

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在汪精衛出走後,剛開始並不想採取非常手段,還派了谷正鼎到越南河內送護照及旅費,可謂仁至義盡,希望汪去歐洲休養。報紙上還登出“個人進退不會影響全局”的意思。但事實上,紙包不住火,國民黨的一個副主席的外逃,肯定會引起不小的騷動。1939年元旦,國民黨中央開會研究汪的問題時,群情激動。

1938年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第三次對華政策聲明,提出了“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提攜”三項原則。而汪精衛把對日本的支持的態度迫不及待的表現了出來,立刻就在隨後出版的香港《南華日報》上積極響應,這一次的響應令蔣介石雷霆震怒。

蔣介石

隨即召開會議,對汪精衛做出了以下懲罰:一、永遠開除汪精衛國民黨黨籍,並撤銷他的一切職務。在這同時,又讓王寵惠當時的外交部長去找已經在越南河內的汪精衛,勸到:只要汪離開日本人,承諾之前犯的錯可以既往不咎。卻不想遭到汪的拒絕。如此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汪精衛的不為所動讓蔣介石心裡越發震怒,於是心裡對其起了強烈的殺意。蔣決定來硬的,令軍統頭目戴笠派幾名刺客潛入汪精衛當時位於河內高朗街的住所,意欲刺殺汪精衛,但未成功。

汪偽政府成立——漢奸罪名坐實

1940年3月,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精衛終於坐上夢想已久的第一把交椅,面對日本人的認可和“厚愛”,這位位居高層的國府主席開始了自己的傀儡政權,由此開始了自己的漢奸生涯,也至此徹底淪為了中華民族的罪人。

隨着汪偽政權的成立,一些原國民政府中的主和派,抵擋不住誘惑。比如陳公博、周佛海也紛紛相隨,擔任偽“國民政府”中的高官。這些人能力出眾,極度擁護日本人。因此深得日本人的欣賞,有的甚至還得到了裕仁天皇授予的一等旭日大綬章。

汪精衛與日軍

從刺客變成被刺的汪精衛

在汪精衛的一生中,曾經遭遇來自不同黨派,不同立場的多次暗殺,但是最終致他死亡的,是他遇刺後,留在他背上的一顆子彈。

也是他報應的開端。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顆子彈,原來是打算送給蔣介石的。

因走向叛變而墜入深淵——血濺南京中央大禮堂

1935年11月2日晨,在國民黨《中央日報》的標題位置寫着醒目的一句話:“汪院長昨晨被狙擊,中央極度震驚。”這個消息像晴天霹靂,震撼了國民黨上上下下。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丁家橋中央黨部舉行。按照規定,會議的開幕式結束之後,全體參加會議的委員要拍一張照片,同時允許各國記者拍照片供新聞使用。

那一天的大體流程是:到會者一律穿禮服,然後去孫總理陵堂舉行謁陵儀式,結束之後到中央黨部大院內拍照留念,九點鐘開會。

但到會的所有人着裝卻十分雜亂,有的穿着中山裝,有的穿着禮服,有的甚至穿着便裝,並且有說有笑,態度極度散漫。這讓蔣介石這個軍人出身的他內心十分不滿。並且開會時主持人又看錯了程序單,把“默念總理遺囑”遺漏了這一項,不僅給會場製造了一些混亂。

也讓蔣介石心裡極度煩躁。 開幕式結束,蔣介石轉身就進了自己的休息室,沒有搭理任何人。所以當全體參會委員在禮堂門口就座以後,正在氣頭上的蔣介石卻拒絕出來拍照。汪精衛親自去請,蔣介石卻語氣嚴肅地說到“我看今天秩序太亂,恐怕要出事!”勸汪也不要出去。

汪見請不動蔣介石,疑心蔣介石在故意讓他難堪,心中有氣。更加不會相信會出什麼事情,就自己一個人出來照相。

拍照結束之後,就在全體委員起立的工夫,突然在記者堆中跳出一個人,動作敏捷,一看就是訓練有素的殺手。直接朝着汪精衛“砰砰砰”就是三槍,擊中了汪的後背脊椎骨、左頰和左臂。中央委員張繼反應最為迅速,急忙抱住了刺客,張學良也從旁邊飛起一腳踢掉刺客手中的槍,汪精衛的侍衛也趁勢連開兩槍,刺客負傷被捕。

可是即便是這樣,汪精衛仍然傷勢慘重。這時的汪精衛,斜躺在地上,狼狽不堪,呼吸微弱,臉上被血染了大半,身上的西裝和內衣也都被血浸透了。和他平時嚴肅冷靜的樣子截然不同。

他的老婆陳璧君跪在汪的身旁,早已淚眼婆娑,緊緊地把着他左手的脈搏。喚着他的名字。帶着哭腔說:“四哥,你不要擔心,你死後兒女有我照料。革命黨左右要橫死的,這種事我早有預料。”

汪精衛夫婦

她似乎在和汪作最後的訣別,又好像在控訴着什麼,周圍圍着一圈人,心思各異。

蔣介石未參加攝影,這時聽見出事了,連忙跑了出來,也彎着一條腿握着汪的右手,重複說著:“不要緊,不要緊,不要多說話。”但陳璧君卻想得更多,以為蔣不參加攝影,此事必然和他脫不了關係,心裡有氣,話里也毫不掩飾。毫不客氣地對蔣介石說:“蔣先生,用不着這樣做的,有話可以慢慢商量,何必如此!”

蔣介石此時也很疑惑,他並不確定是不是他手下的人乾的。立刻喚了手下的人,限其三天之內,把(幕後的)兇手緝獲!但事後經詳細調查,此事確和蔣介石無關,而且汪精衛中的這三顆子彈,原本是上海暗殺大王王亞樵精心給蔣介石準備的。

“國府主席”因病逝世

汪精衛的這次負傷給他的人生漸漸開始寫起了結尾。汪精衛身中三槍,其中兩槍就擊中了要害,一槍在左頰,一槍在背肋骨間。都是十分危險的地方。並且當時手術中取不出而留在背肋骨的一彈,最為致命。1943年傷病複發,雖然去日本動手術取出了留在背部的子彈,卻因此患上了多發性的骨髓腫症,不久疾病惡化,死去。

汪精衛與德國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終於在國人的努力下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先利用汪的黨羽守住東南淪陷區。但是,那裡的中國人民因為長期遭受偽軍迫害和蹂躪,內心極度仇恨漢奸,急切要求審判和懲治漢奸,清算他們的罪行,為死去的同胞報仇,讓他們安息。中國共產黨也在《中共中央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呼籲嚴懲漢奸,並且將偽軍隊伍解散。

在1945年9月,國民政府下令軍統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全面逮捕漢奸。雖然早就被病魔制裁的汪精衛逃過了審判,但是中國人民並沒有就此打算放過他。

在汪死後,日本人把汪的屍體運回南京,葬在他在世時就選好的一處郊區-南京郊區梅花山下。

蔣介石下令何應欽,在政府再次回到南京前,必須讓汪精衛的墳墓在南京永遠消失。所以在1946年的1月21日這天,一支軍隊找到汪的墳墓,炸開後,把棺木裝上卡車,拉到外地焚燒之後,骨灰撒入天空,墳地也被剷平,這就是汪精衛死後的下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