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志願軍中的“神槍手”?
大多數人的回答肯定是——張桃芳!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而也正因如此,他的身上就多了很多標籤,比如:“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等;
1953年的時候,志願軍總部還授予張桃芳“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號,記特等功,後被朝鮮政府授予“一級國旗勳章”。
可以說,張桃芳英雄的光輝戰績,是有目共睹的,能獲得這些榮譽,也是實至名歸。
圖 | 被稱為“上甘嶺狙神”的張桃芳
但除張桃芳外還有一人,他的狙殺成績也同樣驚人,只可惜幾十年來他都默默無聞,直到最近的熱播劇《跨過鴨綠江》中提到了他的名字。
在上甘嶺一役中,他以206發子彈,擊斃了203個敵軍,幾乎是彈無虛發、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他就是冷槍英雄——鄒習祥!
本期文章將帶你了解志願軍英雄鄒習祥的經典事迹。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說不定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
圖 |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
鄒習祥,1922年4月24日出生於貴州省務川栗園何家矸的一戶仡佬族農民家庭。
跟很多英雄一樣,鄒習祥幼年生活艱苦,但其骨子裡卻流淌着仡佬族民族的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精氣神。而也正是憑藉著這股子精神和韌勁,使他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狙擊手。
鄒習祥的家鄉栗園草場,其平均海拔為1340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一年兩百多天都籠罩在霧雨之中。而當時這裡距離最近的縣城,也有四十多公里,而且基本只能靠步行,一走兩頭黑——天不亮就出門,走到天黑時才能到達。
當然了,這種情況在“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望山跑死馬”的貴州,其實非常常見。
筆者就出生在貴州的一個小山村,對這樣的生活更是深有體會。記得小時候跟父母去趕集賣菜,天不見亮就得出發,徒步走十多公里才能到達,而等回到家時,基本都是晚上十一點多了,要是遇上行市不好,回到家凌晨一兩點也是常有的事。
在解放前後,栗園草場的村民們基本都是靠種玉米、蕨根、紅薯等雜糧為主,由於沒有養得有較多的牲畜家禽,想吃肉就只能上山打獵,因此這裡幾乎每戶人家都是獵戶,鄒習祥家也是如此。
圖 | 鄒習祥的家鄉栗園草場
鄒習祥7歲的時候,便跟着父輩們練習打火藥槍,裝彈、潛伏、瞄準、射擊等,每一個步驟都要練習無數遍,直到完全掌握為止。俗話說“熟能生巧”,長年累月的練習,使得鄒習祥練就了一身好本事。
尤其是那一雙如鷹一般犀利的眼睛,只要獵物出現在他面前,就算是在晚上,且只有一絲風吹草動的情況下,他也能準確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並將其捕獲。
此外,他的槍法極准;雖然他用的是土製火槍,裝彈麻煩,也很難瞄準,但儘管這樣,每次在捕獵時,他幾乎彈無虛發。
不僅如此,在圍捕獵物時,他身手極為敏捷,在崎嶇不平的山野間穿梭自如;在靜候獵物時,他還可以長時間蟄伏,紋絲不動,就連十分機警的獵物,也很難感覺到他的存在。
此時的鄒習祥,已然具備了做一名“狙擊手”的基本素質,而這也為他日後在朝鮮戰場勇創佳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 | 鄒習祥(劇照)
1949年初,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國民黨為了挽回局勢,開始在西南地區瘋狂徵兵,鄒習祥不幸被強征入伍。同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十七軍五十一師解放了獨山,鄒習祥所在部隊毅然揭竿而起,投靠了解放軍。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鄒習祥隨即被編入志願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一營一連,隨軍入朝參戰。
在朝鮮戰場上,我志願軍戰士表現出了英勇無畏、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優秀作風,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而在接連的戰鬥中,鄒習祥憑藉過硬的槍法,很快便被提升為機槍排排長,並於1952年10月,隨部隊奉命駐守到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那麼你一定知道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還有一個稱謂——“狙擊兵嶺”。
圖 | 上甘嶺英雄陣地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先後調集6萬餘人的兵力,配合300餘門大炮、170多輛坦克和3000多架次飛機,對我志願軍兩個連防守的約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發起了猛烈進攻。
上甘嶺537.7高地上,是兩個南北相對如駝峰一樣的山嶺,當時南山已經被美軍佔領,而北山還在我軍手中。
北山上一共有9個陣地,組成一個不規則的十字形,從西到東依次是9號、3號、4號、5號和6號陣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號、2號、7號和8號陣地,其中8號陣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
整個北山高地由鄒習祥所在的第十五軍一三五團一連防守,鄒習祥就在7號防禦坑中。
敵軍的火力非常猛烈,炮彈落在陣地上,頓時焦土橫飛、火光衝天,鄒習祥和戰友們靜靜地坐在坑道里,等候敵軍轟炸的結束。這期間,很多戰士的耳膜被震出了血,和鄒習祥一起的一個17歲四川小衛生員,在紛亂的炮火中,不幸被震死……
一個多小時後,敵人的密集轟炸終於結束了,但這並不意味着戰鬥就此結束,相反,更殘酷的戰鬥還在後面!南朝鮮主力野戰第二師第三十二團開始向北山陣地發起猛烈進攻。
圖 | 鄒習祥(中)在給戰士們講解槍支
面對撲面而來的敵軍,鄒習祥絲毫不感到驚慌,他趴在掩體上,用槍瞄準撲來的敵軍,等到敵人走到射擊範圍時,輕輕扣動扳機,敵人便應聲倒下。與此同時,戰友們的機槍、手榴彈也一同招呼了上去……
敵人被打退後,鄒習祥也來不及休息,繼續拿着槍尋找掩體,在前沿陣地上默默監視着美軍的活動,乘美軍大意走動,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鄒習祥就從隱蔽處舉起槍射擊,“砰”的一聲,一個美軍軍官應聲倒下……
接着,鄒習祥便對敵軍實行了“點名”射擊,嚇得美軍再也不敢在南面的高地上露頭,更不敢上廁所了!
頓時,北山陣地上一片沸騰,鄒習祥用自己手裡的“狙擊步槍”,為全連戰友出了一口惡氣。他精準地射擊,給敵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記載:在上甘嶺戰役中,鄒習祥用206發子彈,先後擊斃203個敵軍,幾乎是彈無虛發。
而這樣的狙擊成績,在世界近代戰史上,都是排得上名次的!
要知道,鄒習祥所使用的並非是什麼高精度的“狙擊步槍”,而是志願軍戰士普遍配備的步槍,雖然很多文獻上沒有明確記載他所使用的槍的型號,但筆者估計應該和著名狙擊手張桃芳使用的步槍是一樣的,即二戰末期,前蘇聯生產的“M1944莫辛納甘”式步騎槍。
圖 |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的鄒習祥
這種步槍的口徑為7.62毫米,彈頭初速為820米每秒,射程為1000米左右,由5發同時定彈倉供彈,全長1米左右,槍管長為520毫米,槍重為3.9千克。
它既不是狙擊步槍,也不是自動步槍,而是一種非自動步槍,每打一槍,就要重新拉一次槍栓,然後才能射擊。而如果不能做到一槍斃命的話,那基本沒有補槍的可能。
更何況當時我軍還沒有像瞄準鏡、觀察儀器這樣的輔助設備,瞄準全靠槍上的準星,至於風速、濕度等這些因素,在上甘嶺那樣激烈的戰場上,根本不太可能全部考慮進去。
所以這對狙擊手的要求就非常之高!即便鄒習祥使用的不是這種型號的槍,但其性能也相差不了多少。
然而,儘管鄒習祥狙殺了很多敵人,戰友們也很努力,但上甘嶺戰鬥依舊是慘烈的,損失依然很大。除了犧牲減員之外,鄒習祥所在的坑道內已經是彈盡糧絕,滴水無存了。
此時,戰士們的口腔中已經完全停止了唾液的分泌,干嚼在嘴裡就像沙子一樣。為了補充水分,戰士們用盡了一切辦法,比如將牙膏擠在嘴唇上,用舌頭舔略有濕潤的岩石,甚至是喝尿液,但由於嚴重缺水,根本就沒有人能尿得出來。
此時,上甘嶺戰役已經不再是槍林彈雨的戰鬥了,而是一場意志的比拼了。
不知不覺,鄒習祥和戰友們已經在北山與敵人激戰6天了,此時已經彈盡糧絕的他們如果再得不到支援,那麼陣地很可能就守不住了。最後,大家決定由身手敏捷的鄒習祥摸出坑道去請求增援部隊和運送糧食彈藥和淡水。
夜幕降臨後,鄒習祥便趁機摸了出去!但剛出坑道不遠,就被敵人發現了,隨即引來了敵人的一陣掃射,鄒習祥左閃右避,成功脫離了敵人的火力網,向山下跑去。
在崖邊上,全是戰友的屍體。鄒習祥為了躲過敵人清理活口的刺刀,他不得不將五六具戰友屍體壓在自己身上。
他靜靜地趴在地上,等候敵人清理部隊過去,他聽到敵人用刺刀穿過屍體的聲音,以及敵人那囂張、放肆的笑聲,他心裡充滿了無限的憤怒。他緊握着拳頭,牙咬切齒,要不是身上有任務,他早就一躍而起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了。
敵人的清理部隊離開後,鄒習祥便從死人堆里慢慢爬了出來,此時的他也被敵人的刺刀刺傷了。但他顧不了這麼多,他現在必須趕到營指揮所求援,戰友們還在等候他的消息!
終於,在第二天拂曉前,已經奄奄一息的鄒習祥終於趕到了營指揮所,他用最後的力氣向營長報告了北山陣地上的情況,以及戰士們急需補充糧食彈藥等等,話音剛落,便昏了過去。
隨後,營部不僅派出了增援部隊,師部還組織起強大的火力,向敵人的陣地發起猛攻……
圖 | 鄒習祥老英雄
在為期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軍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殲敵2.5萬餘人。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之打擊。此戰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上。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是重大的,它不僅奠定了朝鮮南北的疆域劃分,而且還換來了東亞地區幾十年的和平。此外,我志願軍在此戰中打出了國威,軍威,讓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了我中國軍人的真正實力。以至於很多人都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而在此戰中,也誕生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比如鄒習祥冷槍殲敵200餘人就是其中典型。
戰後,鄒習祥以206發子彈,殲敵203人的輝煌戰績,榮獲“冷槍英雄”的光榮稱號,榮立二等功,還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見。
1956年3月,鄒習祥放下一身功名,毅然複員回鄉當了一個農民。回鄉之後,一心想讓鄉親們吃上大米的他,特地從東北帶回了稻種。
但我們在上文也說了,鄒習祥的家鄉,栗園草場海拔高,這裡的人一直以來吃的都是玉米、蕨根等雜糧,從來沒有種過稻穀,因此更沒有一畝水田。
但鄒習祥通過認真地觀察研究後,認為家鄉這裡是可以種出水稻來的。說干就干!為了讓鄉親們都能夠種水稻,他每天不辭勞苦地去走村串戶,推廣稻穀的種植之法。
果然,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他的培育和推廣下,栗園草場的村民們第一次吃到了大米。
鄒習祥回到家鄉後,全心全意為家鄉的建設做貢獻,對自己曾經在朝鮮戰場上立下的功勛卻隻字未提,因此村裡的人只知道他當過兵,在朝鮮打過仗,僅此而已。
而經過數年的征戰,特別是上甘嶺一役中,讓鄒習祥落下了很多傷病,每當換季的時候,他就讓孩子們去為他割松油來擦拭滿身的戰傷,雖然不能治癒,但松油的滋潤能暫時緩解他的疼痛。
“全身都是傷,手臂那裡,是藏在戰友遺體下是被刺刀刺傷的,耳朵被打缺了一塊,胸口、腿上、肚子上,到處都是傷疤……”鄒習祥的家人回憶道!
1993年,鄒習祥老英雄正式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1歲!
而如今20多年過去了,要不是最近的熱播劇《跨過鴨綠江》,我想我們很多人還是對這個無名英雄一無所知!
看,這就是我們共和國的英雄!戰場上,他們英勇無畏,令敵人聞風喪膽;工作中,他們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生活中,他們勤勞樸實,默默地為人民服務!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最後,讓我們一起為鄒習祥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