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這不斷發展的歲月中也誕生出了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但不少的文物器具不是因為國家戰亂、王朝更迭,就是因為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丟失,從而消散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飄落在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而有的珍貴的文物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後被人們意外的發現,這才有了重現世間的機會,而在我國的農村地區是最為容易發現文物的地方,農民也成為了發現古董文物的主力軍。
釣魚釣出來的文物
我國的農村地區因為還沒有大規模的改造過,許多農村的地底下都或許埋藏着古墓或一些珍貴的古物,由農民發現文物的新聞在我國已然是非常常見的,今天要說的是一件關於釣魚引發的珍貴文物故事。在2003年的時候,安陽河附近的一個村子的農民正在釣着魚,或許是因為時節不對,又或許是位置不對,釣了許久都沒有任何動靜,這不免讓他有點心煩氣躁了。
又過了些許,實在沒有耐心的農民準備收線回家了。但好遠就在這個時候降臨在了他的頭上,收線的時候,農民明顯感覺到釣到了一個重物,那時還在心裡想,這麼久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魚,滿心歡喜的農民便用力又小心的拽動魚線,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大魚”給拽了上來。
但仔細一看,農民就發現了不對勁,釣上來的根本就不是什麼大魚,而是一隻大烏龜,但說它是烏龜也不全對,因為這並不是一隻活生生的烏龜,只是一個做成烏龜形狀的銅製品,並且在烏龜的背上還有着四根同樣材質的箭,只留有箭的尾巴在外面,整體部分全部插入了烏龜的背部,這隻造型十分奇特的烏龜讓農民也是一頭霧水。
潛意識裡便認為了這或許是一件文物古董,便將其拿回了家好生保管了起來,隨着村民們都知道了村裡的那個農民釣到了一件寶貝,都紛紛前往了他家想要看一看,這也引來了不少的古董商人,想要高價收購這隻烏龜,在金錢的誘惑面前,農民仍然是沒有絲毫的動搖,不願意將這個國家的文物賣給那些所謂的商人,但又一直沒有好的處理門路,便一直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家中,直到當地的政府了解到了這樣的情況後,便派來了文物局的專家前來看一看情況。
價值連城的文物
當農民將珍藏的那隻銅製烏龜拿給專家後,專家們便立刻開始了對這件物品展開了十分仔細的研究與考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翻閱資料後,專家根據這隻烏龜的材質和一些細節,基本上可以斷定這隻烏龜應該是一件來自商朝的青銅器,除了年份久遠之外,專家還從烏龜背上刻的銘文推斷出了這隻烏龜背後的歷史故事,其背上的銘文主要是“丙申,王於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廢矢。王令寢兄於作冊般,曰:‘奏於雍,作女寶’。”
根據這背上的文字和相關的古籍資料記載,得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聞大約在3000年前,當時商朝的商王和自己的大臣作冊般,在洹河附近出巡,而當時的洹河也就是現如今的安陽河,在巡查的過程便在這河中發現了一隻與烏龜極為相似的動物,被稱之為大黿,這是一種體型比較大的動物,體重大的能夠達到一百公斤,是一種極為古老的水陸兩棲動物。
在看到這隻巨大的黿時,商王便和作冊般打賭,看誰能將其射中,於是兩人便開始了比賽,在這其中,商王和作冊般各自都射中了兩箭,這樣一來便彼此不分上下了,為了獎賞大臣高超的技藝,商王在後來便將大黿作為了禮物送給了作冊般,在收到商王的禮物後也為了表示對商王的感謝,作冊般在後來也命人製作了一個大黿的青銅器,以此來讚揚商王的偉大和恩德並且紀念這件事。
雖然故事的真假很難考證,但這隻插着四隻箭的大黿青銅器卻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可能並非是作冊般下令製作的,但這上面刻有的銘文和材質,都在證明這這件青銅器的來歷並不簡單。並且在那之後,又在那附近發掘了一些其他的青銅文物,彰顯了中國古代極為出色的青銅製作工藝,且這件大黿青銅器背上的箭,跟古代的眾多禮儀中的射禮有着重要的聯繫,對於其相關研究有着珍貴的歷史考察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也毫不為過,甚至可以說已經不能夠以簡單的金錢來衡量了。
在做完鑒別之後,專家也建議農民最好將其捐獻給國家,因為這件文化的價值實在太高了,在聽聞專家的介紹和建議後,農民也經過了非常艱難的考慮,最後,還是本着國家的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見識一下自己國家的文化,便將這隻青銅大黿給捐獻了出去。
結論
在我國古代有着十分發達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這些在古代的眾多成就以一件件古籍文物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是國家最為珍貴的財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財富,對於我們如今的發展和了解那段歷史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但這其中的價值也引來了許多的非法盜取買賣古董的壞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將好好的墓葬進行着極為粗暴的挖掘,破壞了非常多具有考古價值的古董和歷史遺迹,給我國考古界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
而故事中的農民的行為在我看來就是極為的正確的,有力的保護了國家文物,雖然是無意間獲得的,且在聽聞這件古董的價值後沒有喪失自己的理智與判斷,並沒有為了獲利而選擇將其賣掉,也是極為不易的,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得知這樣的消息都能夠保持清晰的認知的,農民的這樣的作為是值得我們去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