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人都吃荔枝,為何唯獨楊貴妃受到千古非議?專家:看看怎麼運輸的

唐朝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其一)》中寫道,“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讀者就提出了疑問,古代皇宮權貴們吃荔枝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么,為何楊貴妃吃荔枝被罵了千年?

史書記載,早在漢朝事情就有荔枝北運的先例。漢武帝第一次品嘗荔枝,大約是在建元元年(前140年),當時南越王趙佗獻上了一些貢品,裡面就包括荔枝。吃了荔枝後,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還命人在上林苑修建了扶荔宮,想移植荔枝樹,結果因氣候問題,絕大多數都死了。

荔枝特別容易壞掉,而長安又不能種植荔枝樹。《新唐書》里描述楊貴妃吃的都是新鮮荔枝,“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白居易在《荔枝圖序》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嶺南地區太遙遠,以唐朝的交通運輸情況,根本無法在保證新鮮程度,所以楊貴妃吃的荔枝最有可能來自四川。宋朝史書堅持這一點,當時四川忠州、培州都有荔枝分布,比如《輿地紀勝》描寫涪州荔枝,“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 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筆者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從嶺南運來的可能性為零。即便真從嶺南運動長安,最快路線應該是這樣的,從廣東韶關進入江西,沿贛江北上進入長江,再經漢江至襄陽,再經武關道入關中。快馬、水運,至少需要4天以上,加上當時冷藏技術落後,這意味着荔枝還沒到長安就已經壞掉了。

四川的荔枝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運輸距離要遠近嶺南,比如培州(今涪陵)的新鮮荔枝採摘後,快馬加鞭北上至通州(四川達州),經陝西省鎮巴縣,進入陝西省西鄉縣,再進入子午穀道抵達長安。顯然,唐玄宗要讓楊貴妃吃上最新鮮的荔枝,意味着他必須使用驛道來運輸。

驛道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結果唐玄宗卻給楊貴妃運荔枝。歷史專家就表示,“從唐玄宗決定通過驛道運送荔枝那一刻起,楊貴妃就註定受到爭議。”事實上,楊貴妃吃個荔枝之所以受到千古爭議,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很快爆發了。

如果安史之亂沒爆發,唐玄宗命人給楊貴妃運荔枝,這種事不失為一段佳話。皇帝給心愛的女人做這樣的一件事,很容易受到文人墨客的稱讚,這是一件頗為浪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千里迢迢運送荔枝,本身就證實了盛唐的氣象。

參考資料:《新唐書》、《過華清宮絕句(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