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在人在,艦亡人亡”。這句話用來形容北洋水師,才真的是名副其實。一直以來,甲午海戰中國北洋艦隊慘敗的結局一直讓人詬病,說北洋艦隊軍紀渙散,這才導致了失敗。但實際上,北洋艦隊沒有一艘船擅自撤出戰鬥,就算被擊沉,也是被擊沉在衝鋒的路上。
2018年,在黃海發現了北洋艦隊經遠艦的沉船,為我們第一次揭開了當年的歷史。
經遠艦在北洋艦隊中噸位不高,但它卻是一艘真正被日軍擊沉的鐵甲船,船上231名官兵為國捐軀,僅16人倖存,倖存者也都漸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沒人能為我們講述當年的歷史。在考古過程中,研究人員在經遠艦的船頭找到了74顆子彈,這引發了人們的疑問。按照常理來說,子彈是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位置的。
因為在巨艦重炮的年代,海戰都是靠艦炮對轟,看誰的火力強,誰的裝甲厚,步槍根本發揮不了作用。這些子彈出現在船頭,只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當時經遠艦上的官兵們打算用步槍跟日軍的大炮交戰,這是何等的悲壯。
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水師雖然在噸位上是亞洲第一,但早就已經名不副實了。由於清政府內部明爭暗鬥,加上慈禧大修頤和園,北洋水師的軍費嚴重不足。大戰爆發前,北洋水師已經10年沒有新增過一隻軍艦,沒有補充過一門火炮了。北洋水師的彈藥不但數量少,而且很多都有質量問題,有的需要在發射前用銼刀磨平,有的則沒有火藥,打到日軍軍艦上只有一個小洞。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北洋水師官兵只能奮力沖向日艦,然後用步槍跟日軍交戰,有的甚至直接撞向日軍,想要同歸於盡。
這樣的海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有資料顯示,北洋海軍的訓練十分紮實,炮彈命中率也高於日軍,只要彈藥充足,完全能戰勝日艦。但很可惜的是,當時清政府連這個基本的條件都沒辦法滿足北洋海軍。
還好,中國現在已經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再也不會遭到外國的欺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