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其無能導致了後期的衰落。然窮則思變,清朝統治者發動洋務運動,做出積極進取的主要舉措,雖然不能改變封建王朝的覆滅,但卻讓社會方方面面發生着巨大的改變,鑄幣業就是其中之一。
1908年年底,清政府先後兩次把銀元單位問題徵求全國二十四個督撫的意見。贊成“兩”單位的12人,“元”單位的9人,兩、元並用的3人。度支部主張設立幣制調查局來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但後因慈禧、光緒病故,政局變動,“元”單位趁亂出了頭。盛宣懷為載澤出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即龍洋)。他們還擬訂統一幣制辦法,由中央銀行統一幣制。在辦法中設計的紙幣、金幣、銀幣和鎳銅幣,完全採用西法。其中銀元分五等,一元銀幣重七錢二分。接着發動上海總商會上書清廷,強烈反對鑄一兩重銀幣。在內外夾攻下,攝政王企圖行新政收買人心,令度支部再議幣制,載澤就全盤否定了兩單位。
因此,在當時,只有七錢二分的“光緒元寶”銀元,再也沒有一兩的“光緒元寶”銀元。如此看來,光緒元寶在推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皆因當時各省勢力為中飽私囊而導致其發行舉步維艱,以至於目前存世中的光緒元寶少之又少,在收藏品市場中成為大眾的寵兒。多數人可能這一輩子都無法親眼看到此類錢幣,下圖是小編因工作之因有幸見到一枚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
此枚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錢幣正面珠圈中鈐有光緒元寶,珠圈外上鈐有廣東省造,下鈐有庫平一錢四分四厘,背面珠圈內鈐有蟠龍圖,上鈐有英文廣東省造,下鈐有英文一錢四分四厘幣值。由於在歷史的潮流中,被時間加以磨鍊,其錢幣紋飾稍有被磨的痕迹,但依然能看出錢幣背面的蟠龍,蟠龍龍鱗有序,顆粒可見,龍紋細膩,龍眼凸起,炯炯有神,鼻樑俏上,威武霸氣,彰顯皇家威嚴。
藏品品相精緻,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迹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着歷史熏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
銀元材質珍貴,藝術價值高,由貴重金屬或白銀合金鑄造,製作精美,圖案考究,文字清秀,內容豐富,銀光燦爛,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隨着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銀元在錢幣市場中異常火爆,中國銀元今後很大可能成為收藏投資領域中的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