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CC
編輯|t
引言
1941年冬,山東沂南,馬牧池村。一個啞巴婦人,把乳汁滴進了一個八路軍小戰士的嘴裡。她叫明德英,一生不識字,連話都不會說,卻做了讓無數人熱淚的事。
她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只是一位正在哺乳期的母親。那年,她遇到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小戰士,那年頭,什麼吃的都沒有,她便用自己的乳汁喂小戰士,這才從死神手裡救了這個小戰士一命。
幾十年過去,當年那個小戰士突然出現在她家門口,一下跪下去,哭喊着:“娘,我救命的娘,我回來看您了!
她的乳汁,是革命的底色
1941年11月4日,日軍出動五萬兵力,對沂蒙革命根據地展開所謂“鐵壁合圍”式大“掃蕩”。山東縱隊司令部當時就駐紮在馬牧池村,戰火在村口炸開,機關部隊緊急突圍,槍炮聲震耳欲聾。
就在這一天的下午,明德英正抱着襁褓中的嬰兒,在自家屋前的曬穀場上站着。她耳朵聾,嘴也啞,戰鬥打成什麼樣她聽不見,只看到遠處滾來的硝煙和逃命的人流。
一個渾身是血的八路軍小戰士,踉蹌的跑着,他傷口在流血,面色慘白,身上沒有一處乾淨的地方。明德英沒有猶豫,抱着孩子、拖着傷員,幾步沖回屋裡,關門插閂。
幾分鐘後,兩名日軍尾隨而至,站在她門口比比劃劃。明德英不會說話,卻用手指向村西山頭,臉上毫無波瀾。日軍走後,她立刻拉開藏在灶台後的木板,背起小戰士,直奔後山的李家林公墓。
這不是她第一次做這種事。幾個月前,她也曾在類似情況下,將另一名傷員藏進空墳。沒有任何獎勵,沒有任何承諾,她只是看見“咱的人”,就要護住。
她找到了一個廢棄墳丘,把戰士安置進去,用柴草、舊布、石塊蓋好。當天夜裡,冷風刺骨,她坐在墳前喂孩子、又翻身喂那傷員,一口乳汁,兩條命。
第二天清晨,小戰士嘴唇乾裂,幾乎無力呼吸。明德英想打水,卻擔心撞上日軍巡邏。她低頭看着自己正在分泌乳汁的胸口,臉紅了一下,卻沒有猶豫。
她把乳汁擠進小碗,再一點點喂進戰士嘴裡。傷員咽了一口,眼皮輕輕一抖,過了一會兒,他終於睜開了眼。
接下來的十幾天,她和丈夫李開田傾盡所有積蓄,燒草藥,煮稀飯,砍柴燒水,一點點將這位小戰士養好。
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也從不說話,更不會要報答。可八路軍的人都知道,村口那啞巴嫂子,不說話,但最明事理。哪怕生命相搏,也不讓戰士落入敵手。
她不是偶爾為之,她有個“本能”:看見八路軍,就像看見自家娃娃。
這一口乳汁,不止是救命,更是信仰本能,是“人民就是後盾”的最直接證明。
接下來兩年,她還救過第二個孩子——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八路軍衛生員,名字叫庄新民。
他,就是那個四十四年後在她門口跪倒痛哭的“兒子”。
庄新民逃難路上,遇見了她的人間火光
1943年冬,日軍再次展開“拉網式掃蕩”。這次目標是沂蒙山區香爐石分所,那是八路軍山東縱隊軍醫處的一個野戰衛生站。
年僅十三歲的庄新民,是分所里最小的看護員。那天上午,炮聲還沒停,醫療點就已被衝散。
庄新民夾雜在成群的百姓里,跟着人流逃難。身體太小,腿也短,還患着嚴重的胃病。他幾次暈倒,靠人拉着往前走,最後被落在一處墳場邊的樹林下。
他蜷縮着,臉色發白,雙唇泛青。身上帶着的乾糧早已被搶走,唯一的軍帽也丟了。他想喊人,卻已經沒力氣張嘴。
就在他快要昏死過去時,一個拄着鋤頭的老漢蹲下來盯着他看。這人叫李開田,是馬牧池村人,守着李家林的一片墓地為生。看見一個孩子衣衫破爛、眼神獃滯、口吐酸水,他立刻明白——這是從香爐石跑出來的八路。
他沒問話,也不試探,直接扛起孩子往家走。李開田不識字,也不懂什麼“救護程序”,他只知道,這是咱的人,咱就得救。
當天下午,庄新民被安頓在他們家僅有的一鋪炕上。屋裡只有三口人:李開田,啞巴媳婦明德英,還有一個吃奶的嬰兒。
庄新民高燒不退,渾身發抖。李開田砍柴生火,明德英給他灌米湯,喂稀飯。可第二天開始,孩子徹底喝不進去水,嘴唇乾裂脫皮,喉嚨發炎,渾身脫水,嘴唇起了血皰。
附近沒水井,河溝都被封,村裡人都躲進山裡避難,沒人敢出門打水。李開田想上山取水,卻擔心被日軍巡邏盯上,丟了性命。
這時候,明德英低頭看了看懷裡吃奶的嬰兒,又看了看庄新民。她什麼都沒說,端來小碗,解開衣襟,擠出乳汁,一點點送進孩子嘴裡。
那天夜裡,她一邊照看嬰兒,一邊用乳汁喂那個已經快沒氣的孩子。
那半個月,他靠明德英的乳汁、稀飯和草藥挺了過來。庄新民明白,如果沒有這一碗乳汁,他這輩子都撐不到今天。
村裡人說,她救人,不問來路。只要知道是八路,就認定是親人。即使自己孩子還在吃奶,也肯擠出奶水,先救那個已經半死的戰士。
等庄新民能站起來那天,李開田送他出了村,給他拿了乾糧、裹了草鞋、還在他手心裡按了下。明德英只拿眼睛看了他一眼,又低頭去抱孩子。
那一眼,庄新民記了一輩子。他知道,自己再怎麼報答,也還不上那口乳汁。
四十二年後,他把這口“人情”,變成了“親情”。
1985年秋天,這一跪,把她當娘,把自己歸根
1985年秋,沂蒙山已經不再硝煙瀰漫,馬牧池村的土路也不再泥濘崎嶇。
那天早晨,一個穿着舊軍裝的中年男人,一口氣走了幾十里山路,腳底起了泡。他叫庄新民,曾是那個十三歲在墳地邊被撿回家的八路軍看護員。
他帶着妻子和兩個孩子,走進村口的老宅。那房子已經斑駁,草垛歪斜,炕上的熱氣升起,鍋里燉着土豆乾飯,牆角還放着那隻老藤筐。
明德英,已經七十四歲,頭髮花白,坐在屋前的竹凳上曬太陽。她抱着孫子,臉上是歲月壓出來的褶皺,卻沒有一點衰老的遲鈍。她聽不見,也不會說,但她還記得每一個熟悉的影子。
庄新民一眼就認出來了。他衝上去,重重地跪倒在地。他磕了三個頭,喊道:“娘啊,我救命的娘啊,兒子回來看您了!”
這一聲喊,把全村人都喊哭了。明德英眯起眼,定定地看着他,忽然身體一震,伸出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臉。她手心粗糙,像一塊舊席子,拍得庄新民眼淚都止不住地流。
她伸手到藤筐里,掏出兩個蘋果,在衣襟上蹭了蹭,遞給他,一臉認真——就像四十多年前,喂他那口乳汁一樣認真。
庄新民接過蘋果,沒敢咬。他眼前浮現的是:她坐在墳堆邊,手裡一碗乳汁,一滴一滴喂他活命。
他把兩個兒子拉到明德英面前,低聲說:“這是你孫子。”他不敢說太多,怕她聽不見,也怕自己再說就哭了。
明德英笑了,她眼角的紋路向外綻開,就像老繭里的花。
從那年起,庄新民每年都給她寄禮物、寄糧食,還讓兒子學她的姓。1995年4月21日,明德英去世,享年84歲。
庄新民為她守靈三天,在她墓碑上親手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落款:“兒庄新民敬立。”
從那之後,每年清明,他都帶着家人回來,親自清掃墓地。墓前那行字一直在風雨中站着:‘兒庄新民敬立’。
這一行字,不是感恩,不是紀念,是回家。
參考資料:
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臨沂在線.2023-07-01
沂蒙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大愛無言見真情.燈塔-黨建在線.2018-10-31
紅嫂乳汁救八路.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