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為那個“最好的黃蓉”

1985年5月14日,在過完生日僅一周後,翁美玲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年僅26歲。

因為在tvb的83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翁美玲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數十年後,仍有粉絲去她曾就讀的玫瑰崗中學、離世的尖沙咀偉錦園、與母合葬的劍橋公墓,去尋找她的印跡。

翁美玲不是第一任黃蓉,不是最漂亮的黃蓉,也不算演技最出色的黃蓉,卻實在是迄今為止影響最深的一任黃蓉。

如果她能平安活到今日,或許也會吃驚:當時她造就的轟動效應,後來的黃蓉都不能及。

她和那個時代

24歲那年,翁美玲競選港姐,在最後入圍的15名佳麗中最終排第8。

雖然顏值和身材都不算頂級,但tvb與她簽約,先做節目主持人,後來又成為演員。拍《射鵰英雄傳》之前,她只拍過一部《十三妹》。作為新人女配角,她旁邊還站着更龍套的周星馳。

《十三妹》劇照。第一次拍戲,翁美玲常常會忘詞

機會降臨的時候,能抓住也是一種能力。1982年,翁美玲參加《射鵰英雄傳》的黃蓉選角,先進入最後的六人候選名單,再憑藉在金庸面前表演側翻獲得首肯,最終確定飾演女一號黃蓉。

當時《射鵰英雄傳》的雙生雙旦,跟演郭靖的黃日華、演楊康的苗僑偉和演穆念慈的楊盼盼相比,演翁美玲的黃蓉是名氣最小、咖位最低、看上去最拖累主演陣容的。

83版《射鵰》的雙生雙旦

即便第一部《鐵血丹心》播出、翁美玲正式亮相後,觀眾的反饋還是有質疑。但隨着劇情的發展,製作總監王天林發現,觀眾不但接受了翁美玲的黃蓉,而且喜愛度急速提升。

這一版的《射鵰英雄傳》三部是邊拍邊播的,於是在第二部《東邪西毒》里,王天林就大幅增加了黃蓉的戲份,不惜將原著情節改動到令金庸本人不滿。等第三部《華山論劍》播完,在全香港打破武俠劇收視紀錄的同時,翁美玲也迅速走紅,人氣和風頭都蓋過了當時的男友湯鎮業。

1984年,83版《射鵰英雄傳》先是以錄像帶的方式進入內地,在錄像廳、廠礦單位等播放。到1985年,內地五十多家電視台引進《射鵰英雄傳》,引發收視狂潮,一時萬人空巷。 

83版《射鵰》的翁美玲與黃日華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相比廣播電台,電視機的普及率還非常低,電視媒介的稀缺性,導致了特殊的集體觀劇現象,即人們往往成群聚集在一起共同觀劇,一台電視機前有數十甚至一兩百名觀眾。

隨着改革開放的繼續,商品的豐富化程度開始遠超以往。《射鵰英雄傳》熱播之後,翁美玲的不幹膠貼紙開始熱賣,這也是最早一批的影視衍生周邊。只是由於訊息的不暢和粉絲的相對低齡化,即便《射鵰英雄傳》熱播五六年之後,也未必人人都清楚她已經離世。翁美玲的笑容,依然在熒屏和不幹膠上時時閃現。

無數個黃蓉

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是指最初獲得的信息所造就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所獲得的新信息的認知解釋,通俗而言即是先入為主。

與此近似、效果卻更深刻的“印刻效應”,是指人或動物將在一段時間的敏感期內認定的印象長久保持甚或終生,例如剛剛破殼而出的雛鳥會將最先看到的物體認作母親。

83版《射鵰英雄傳》在內地觀眾中引發的這兩種心理效應都極為深刻。

雖然原著小說進入內地時間更早一些,但一來小說讀者相比電視觀眾,數量有限,二來電視沒有進入門檻、更因其聲光動感而比文字更具吸引力。因此在黑暗中屏息靜氣地觀看83版《射鵰英雄傳》,對於70後、80後都是一場全神貫注、全情投入的觀劇儀式,遠非隨意、浮泛、蜻蜓點水、各種媒介爭搶注意力的後來可比。

特定年代所造就的時代濾鏡,令翁美玲即便早已離世多年,仍然在內地觀眾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之後無論怎麼翻拍,新一任黃蓉都無法避免被拿來與翁美玲的黃蓉作對比。

1976年米雪版黃蓉在內地影響不大;1988年版的陳玉蓮,雖然已經因王語嫣和小龍女而為觀眾所熟知,但陳玉蓮的氣質偏清冷,演小龍女很合適,演鬼靈精怪的黃蓉就大為遜色;而1994年朱茵版黃蓉,美貌與靈動兼具,表演風格也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了九十年代,然而無論是造型還是撫摸辮梢等動作,翁美玲的痕迹仍然揮之不去。

進入新世紀,2003年周迅版黃蓉,江南女兒的靈氣十足,但妝造屢遭詬病、嗓音沙啞也令人齣戲,因為黃蓉的聲音是會被觀眾天然默認為趨向黃鶯的;2008年林依晨版黃蓉,俏皮和可愛都不缺,但除了俏皮可愛好像又乏善可陳;2017年版李一桐版黃蓉,被認為最忠實於原著,但此時金庸武俠劇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2024年的包上恩版黃蓉、2025年庄達菲版黃蓉,留給人的只怕更多都是負面印象…… 

另外,黃蓉雖然是通俗文學人物,但其實是一個極難駕馭的角色,表演難度未必比嚴肅文學人物低。按照金庸的設定,黃蓉是一個集多種矛盾於一身的人物:既天真懵懂到不知男女之事,又成熟世故到洞悉人心;既有過目不忘的聰明,又有審時度勢的智慧;既有繾綣纏綿的兒女情長,又有臨機果決的當機立斷;既能與靖哥哥雙宿雙飛超然世外,又能統御丐幫數萬之眾馭下有方……

《射鵰》里的黃蓉是女孩、是統帥、是高手更是智者,另外還是人間難得的絕色。

從翁美玲到朱茵再到李一桐,相同的妝造下或許李一桐的五官精緻度最高。但光有漂亮是遠遠不足以呈現黃蓉的

塑造這樣的一個黃蓉,需要演員有顏值、有演技、有頭腦、有超越年齡的成熟、還有將種種矛盾融於一爐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以往崑曲中的“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男要演出林沖又急急奔梁山又始終心向汴梁的矛盾、女要演出年輕小尼姑既身在空門又風情懷春的衝突——這種矛盾的呈現是最難的,演員必須在光譜的兩端不停切換跳躍,停滯就意味着失敗。

所以若要求全責備,迄今為止可能沒有任何一任黃蓉,能形神兼備地還原金庸原著中的那個黃蓉。而平心而論,翁美玲之後的歷任黃蓉其實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也不乏超越前任的優勢。每一任黃蓉也都具有各自年代的首因效應和印刻效應,在各自受眾的眼裡可以完全不輸翁美玲,甚或猶有過之。 

但翁美玲的優勢在於,她在特定的年代、通過氛圍感十足的觀劇儀式贏得了幾代觀眾的心,這是後任黃蓉無論如何都難以與之相比的。

主角與龍套

翁美玲版黃蓉之所以在她離世四十年後被長久記憶,還因為這四十年來83版《射鵰英雄傳》的後續效應:劇中的主角或沉寂或離世,一眾龍套卻大放異彩。

吳孟達算是裡面的“大龍套”,飾演丐幫彭長老的他在多集都出場,台詞也眾多。

演宋兵的周星馳算是“中龍套”,台詞多達四句。吳孟達與周星馳在劇組裡一起領盒飯時,沒人知道這一對龍套會成為日後香港影史上堪稱第一的黃金組合。

有一兩句台詞的算是“小龍套”,比如演華箏侍女的劉嘉玲,台詞是:“公主,駙馬爺醒了”;還有一次演陸家莊家丁、一次演小乞丐的歐陽震華,兩次各有一句台詞。至於湯鎮業的哥哥湯鎮宗,演舉棍吶喊的丐幫弟子,發聲但沒機會說話。

沒有台詞、僅僅作為npc存在的,算“小小龍套”。比如演王子拖雷隨從、牽馬侍立的梁朝偉;演成吉思汗侍衛的劉德華,鏡頭時長3秒;第一次演小乞丐、第二次演中毒倒斃村民的吳鎮宇;演城門守衛、鏡頭時長5秒的劉青雲……

 

梁朝偉等日後走紅的明星都無法出現在83版《射鵰》的演員合影照中

據統計,這部83版《射鵰英雄傳》的龍套名單,與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獲獎名單重疊度高達37.2%。一眾默默無聞的龍套,幾十年後卻叱吒風雲,風頭遠超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人生際遇的不可預測性,也是該版《射鵰英雄傳》為人津津樂道的原因。

1985年,翁美玲火化時,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僑偉四人佔了扶靈抬棺八人中的一半,劉青雲、吳鎮宇、張曼玉、藍潔瑛出現在出席葬禮的人群中。這些日後的各大電影獎項的影帝影后們,那時沉浸在人世無常的哀嘆中,還無暇想到自己的未來。

翁美玲葬禮現場

時至今日,一路經歷過來的觀眾忍不住會想:如果翁美玲那時不尋短見,現在是像梁朝偉、劉德華一樣大紅大紫,還是像黃日華、苗僑偉一樣漸歸平淡?是像張曼玉一樣演藝有成,還是像藍潔瑛一樣命運坎坷?

始終是活着才有變數,而死亡終止了一切可能。

文/啟凌 編輯 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