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台灣赤嵌城內,38歲的鄭成功疾病纏身、氣息奄奄,他向鎮守廈門的最高長官、堂兄鄭泰下了一道命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孫子,以及孫子的母親。當台灣的傳令船帶來這封絕密命令時,廈門基地內的鄭泰心有不忍,回信:只殺兒子與孫子的母親算了,主母與孫子不當有此待遇。但是鄭成功堅持,於是鄭泰拒絕執行,不僅他,他和所有駐防廈門的鄭軍將領統統拒絕執行此駭人聽聞的命令!
史載,鄭成功命令如下:“吾妻管教無力,殺之;子鄭經通姦,杖斃;昭娘通姦,沉海;孫同昭娘沉海。”鄭泰曰:“主母、小主,豈可殺乎!”
原來,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的母親,名叫董酉姑,是鄭成功的髮妻,也是南明原兵部侍郎董颺的侄女。鄭成功18歲那年,受父母之命,迎娶董酉姑為妻,婚後不久便生了長子鄭經。
鄭成功非常喜歡這個長子,有意培養為接班人。1661年正值鄭成功率軍渡海收復台灣之際,為穩定後方,鄭成功命鄭經鎮守廈門(時稱“思明州”),負責沿海諸島防務與後勤調度。同年,19歲的鄭經奉父命與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唐樂樂結婚(一說“唐和娘”)。唐顯悅是1622年天啟初年的進士,文化水平相當高,他的事迹《廈門志》里都有收藏。南明建立後,他追隨唐王朱聿鍵即隆武帝,先後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後辭官。鄭成功扛起反清復明大旗後,他即與鄭家多有來往。
這本是一對相當門當戶對的婚姻,但是,生性風流倜儻的鄭經跟他爺爺鄭芝龍一樣,不太喜歡古板無趣的唐小姐。為了緩解婚後的無趣生活,他納了好幾房小妾自娛。納妾之事唐氏本就不樂意,新婚夫婦沒幾天就讓丈夫納妾,說出去不好聽,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無法保證,因此一肚子火。但是鄭經似乎並不在意唐氏的感受。
鄭成功年紀並不大,只有38歲,卻有了十個兒子。長子才20,其他各子年紀都非常小,未成年。因此,鄭經的弟弟妹妹們都在幼童玩耍時期,其中四弟鄭睿因為年幼,一直由乳母陳紹娘照看。陳紹娘年已35歲,半老徐娘、風韻猶存,經常在廈門的鄭府走來走去,就被好色的鄭經看中了。鄭經年輕氣盛,不管三七二十一,與陳紹娘通姦,偷偷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鄭克臧。此時,鄭成功已經攻下了赤嵌城,荷蘭人投降,鄭軍正在台灣休整,預備下一步動作。
鄭經非常害怕父親回到廈門知道此事對自己不利,於是就把鄭克臧安插到某一位小妾頭上,偽稱是小妾生了個庶子。鄭成功接到家裡報喜的信件,雖然是庶子,但畢竟是自己的長孫,也非常開心,大辦宴席慶祝。但是唐樂樂不幹了,古代嫡庶之分非常嚴格,宗法血統講究頗多。鄭經不喜歡自己,在外吃喝嫖賭她也懶得管,只要不把事情帶回家即可。鄭經通姦陳紹娘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把孩子扔了、賣了、甚至不承認都沒關係,大家還能假作夫妻,維持表面的平和。
但是,鄭經居然非常愛這個孩子,把他安在小妾身上。古代妾生之子雖然是庶子,但要以嫡母為母親,妾是生產工具並無人權,所以鄭克臧長大了要跪在唐樂樂面前喊母親的。這對唐樂樂不締為奇恥大辱:鄭經你娶得小妾真生了娃,我認了這個庶子。你通姦生的娃也要讓我認?這不欺負人嗎?阿貓阿狗都來喊娘,哪個大家閨秀能受得了?
因此,唐樂樂爆發了,一怒之下寫信把此事告知了爺爺唐顯悅。唐顯悅可是大進士,儒家倫理道德的堅強衛士,聽聞此事,大發雷霆。他不僅與鄭家恩斷義絕,接回了孫女,還寫信揭發真相,派人送到台灣,大罵鄭成功:“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古代“三父八母”指得是: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從繼母改嫁之繼父,合稱三父;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稱八母。乳母雖與主家是僱傭關係,仍是長輩,儒家講究以長輩侍奉之。
收到信件的鄭成功如五雷轟頂。他平時自詡治家極嚴,沒想到兒子竟然生活失檢!得知鄭泰違抗命令,鄭成功更是憤懣不已。因為,鄭成功以“復明”為旗號,繼承人卻爆出踐踏禮法的醜聞,動搖了其政權合法性。唐顯悅將事件定性為對鄭氏政權合法性的根本否定,直接挑戰鄭成功的道德權威。他的指控使其陷入道德與政治雙重困境。其背後是整個南明士大夫群體對鄭氏政權“禮法正統性”的集體審視。
所以,兒子這一出通姦大戲,怎能不讓國姓爺憤怒到殺人的地步?這是基業全毀的徵兆啊!於是,鄭成功悍然不顧,要把妻子、兒子、陳紹娘、孫子這一脈全部拔出,徹底消滅!天雷滾滾,讓毀滅來得更厲害一點吧!待在台灣的鄭成功,如瘋如狂。
火上澆油的是,1662年並不是一個好年份,鄭家災事頻頻。
1662年2月,鄭成功歷經千辛萬苦收復台灣,打跑荷蘭總督揆一,但是一點算自己損失幾達9000餘人,船隻損失數十艘,荷蘭人才死了632人。如此巨量的傷亡令鄭軍正在喘息休整之中;然後鄭成功就突然收到其父鄭芝龍於1661年11月被清廷在北京菜市口斬首的消息,同時赴死的還有十餘名被帶到北京的鄭家親屬;更令人痛哭流涕得是,鄭成功效忠的對象、南明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在昆明蓖子坡給處死了!
這還不算完。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菲律賓呂宋的華僑就因為受不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迫害,被迫起義。起義者向在台灣的鄭軍發出了求救信。1662年4月,在台立足未穩的鄭成功寫了一封《致馬尼拉總督書》,嚴正警告西班牙人:“若改邪歸正,當許其朝貢;否則焚毀殆盡”。他同時派神父李科羅赴呂宋聯絡華僑,策劃裡應外合攻佔馬尼拉。但是西班牙人並不鳥國姓爺,殖民當局收到檄文後,加強軍事戒備,調集8000步兵、100騎兵駐防馬尼拉,摧毀華人防禦工事,同時在1662年5月,西班牙人搶先行動,開始第三次屠殺華僑,導致數萬人死亡,倖存者逃往台灣。
面對西班牙人的挑釁,鄭成功大怒,立刻計劃南征。此時,唐顯悅揭發家醜的信件也擺到了他的案頭。
軍隊折損過大;父親被斬首;永曆皇帝被處死;呂宋西班牙人挑釁;兒子通姦乳母。五件大事,蜂擁而來,過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就壓倒了鄭成功。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突然發狂地大喊一聲:“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繼而用兩手抓面而逝,年僅38歲。一腔孤勇寄蒼穹,滿腔熱血志未酬。民族英雄鄭成功,最終被家醜活活氣死,實在令人唏噓!
在發出那道“殺妻滅子”的命令後,鄭成功的性格弱點暴露無遺。他本質上是一個紈絝世家子弟,又是春風得意的一鎮諸侯,年紀輕輕統兵數十萬,被封為“國姓”,因此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要殺自己的妻子、兒子,這種滅家之事只能由鄭成功親自動手。萬一哪天鄭成功想念自己的妻子、兒子,那還不得拿鄭泰及部將開刀?漢武帝時的“巫蠱之禍”就是個例子,他的手下奉命去追緝太子劉據,導致劉據自盡。結果後續漢武帝知道太子被誣告,居然將那些圍捕太子的人都統統幹掉了。所以鄭泰不傻,鄭家諸將堅持違命到底!
這一點鄭成功比不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擔心手下諸將背上弒太子的罪名,自己主動射出第一箭,直接射死兄長李建成。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個兒子都被他帶人殺死。這種事,如果讓手下幹了,無論史書還是現實都會背上“弒主”的罪名,以後換了主子登基,被清算是跑不了的。所以,惡人只能由老大來當。而鄭成功卻犯了優柔寡斷,不敢正視自己的毛病,他不想當惡人,卻讓手下去殺自己的親人,手下一看老大都不肯擔責任,誰肯干這臟活?
因為鄭成功的倉促離世,歷史也在這裡拐了一個彎。
雖然鄭經私生活方面不正經,爭奪繼承人卻毫不含糊。台灣諸將以鄭經亂倫為由,擁立鄭成功之弟鄭襲繼位,鄭經在廈門為鄭成功發喪,順便自立為鄭氏之主,並渡海攻打台灣。結果鄭經取得勝利,鄭襲被軟禁。雖然鄭泰不願奉命斬殺鄭經,卻因為曾經參與擁立鄭襲,被鄭經設計伏殺,鄭泰之子及部將數萬人因此降清。鄭家的反清復明事業又去一臂。
吳三桂叛亂時,駐守福建的耿精忠邀請鄭經出兵響應,但見鄭經出兵太少,拒絕與鄭經合作。鄭經於是攻下了耿精忠已經佔領的泉州、漳州、潮州,雙方還未抵禦清軍就已斗在一處。最後被康熙皇帝輕鬆拿捏,在“三藩之亂”末期,被清軍、鄭軍包圍的耿精忠不得不向清軍投降。鄭經封掉了他逃跑的後路,他無路可去,甚至逃往海上的路也被鄭經堵死了。
鄭經耗死了耿精忠,自己也沒落到好處。已經吃干抹凈整個福建的清軍,很快就將鄭經打得節節敗退,只能放棄東南沿海的抗清基地,退守台灣了事。
在台的鄭經倒是注重農業發展,並建立科舉制度,優待讀書人,培養出大批治理人才。吸引閩粵移民湧入,使台灣成為“田疇市肆不讓內地”的繁榮之地。但他因為長期敗於清廷,最後意志消沉,沉溺於吃喝玩樂之中,將政務都委託給長子鄭克臧處理,1681年,年僅39就死了。鄭克臧繼位後,外戚干政,鄭氏內部不穩。鄭克臧主要依靠岳父陳永華執政,陳永華又與另外一大臣馮錫范相惡,馮錫范恰巧是鄭經次子鄭克塽的岳父。於是,兩個外戚斗在一處,馮錫范發動政變,殺掉了鄭克臧,宣布他不是鄭經的兒子,擁立12歲的鄭克塽為鄭氏之主。鄭成功的夫人董酉姑無力阻止兩個孫子之間的仇殺,淚灑衣襟,當年病故於台灣。
1683年澎湖海戰後,施琅攻台,清軍進入台灣。鄭克塽降清,封晦堂公、嘉德官,被編入漢軍正紅旗,1717年死在北京。他的第三個兒鄭安康,過繼給四弟鄭克圻,雍正年間官至佐領,後編入“正紅旗漢軍”。鄭克塽的二哥鄭克壆卻被編入漢軍正黃旗,授四品職,後補佐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由他負責將鄭成功及鄭經夫婦遺骸自台灣遷葬福建故鄉南安縣康店鄉。
最終,鄭經靠自己的實力,護住了自己的孩子和女人,也算沒那麼窩囊。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家庭都很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是沒有陳昭娘一事,鄭經襲爵應該也不用動用武力,鄭氏集團的力量也不至於被削弱。反清復明大業也許不會熄滅得那樣快……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