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靈犀一墨
提到唐史,我們就不得不提下“玄武門之變”,因為此次之後唐代真正進入了它的典盛一期,一位傑出政治家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用自己的雄才大略,為盛唐的到來做好了最堅實的鋪墊。
關於“玄武門之變”但凡有點歷史底蘊的人都知道,這場政變是兄弟之間的一場為了政治地位而展開的搏殺,在這場搏殺里,親情,性格,策略齊上陣,最終以曾是秦王的李世民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其強勁的對手兄長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最終以付出生命為代價,為這場政變划上了一個血腥的句號。
關於這場權利爭奪戰,我們很多人會問:李建成和李世民乃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為何會走上兄弟相殘的局面,作為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是嫡子長子,深得父親李淵的器重,也有眾多名臣良將輔佐,其智商和能力都不輸李世民,那麼為何會輸得那麼慘呢?帶着這個問題,我今天就給大家來具體說說,李建成輸得慘,那是早就註定的。
據史料記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母親是太穆皇后竇氏,這位竇氏,可是位出身不凡的人物,她是竇毅和周武帝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作為公主的女兒,竇氏從小善於書學,頗有才華,早年入宮接受禮儀教學,得到了舅父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疼愛。嫁給李淵的竇氏,兩人伉儷情深,竇氏先後給李淵生有四子一女,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陽昭公主。
說到這裡,有人會疑惑,同為一個母親所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如果單從從小受的教育和具備的基因來說,二人應該是不相上下的,關鍵是李建成還是長子,按照中國人骨子裡的傳統觀念:作為父親和母親,一般應該是更重視長子,所以李建成得到的資源和關愛應該都比李世民要多,那麼他為什麼最終還是不能敵過弟弟呢?下面我們進入正題,就來分析分析原因。
我們是不是常聽到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不錯,李建成敗於李世民的第一原因那就是李建成本身性格上的缺陷,讓他在多次有機會滅掉李世民的時候,錯失良機。
李建成也常被人稱作“隱太子”(李世民為彌補自己的愧疚而追封自己的哥哥為息王,後又追贈為隱太子),史料記載,他小字毗沙門,資簡馳,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略獵無度,所從皆博徒大俠。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李建成性格軟弱,做事粗簡,鬆散,平日里不知檢點,荒於酒色,略獵無度,與他來往的多數是博戲之徒,遊方之士以及江湖人士等。當然可能帶有“成王敗寇”的原因在,但是從父母給他的小字就可以看出,這人肯定是有點任性鬆散的。再從“簡馳”兩字來看,可以看出李建成可能在做事上無邏輯,不嚴謹,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比較情緒化,感性化。一個“資”字突出了這個人的根性,也就是說李建成本性就是一個不適合嚴謹策略思考性工作的人。後來的史學家也把李建成的性格根據其所為進行了概括,認為他是一個做事不夠果斷,缺乏狠勁的人。
說完李建成的性格,我們再來看看他的弟弟李世民,歷史上沒有具體的描寫,我們這裡仍舊是以他的行為和事迹來進行綜合,其性格特點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政治和軍事上決策果斷,敢於冒險和承擔責任。
在大哥和三弟的一再算計下,他原本不想那麼趕盡殺絕,去對付自己的大哥和三弟,但是人家可沒這麼想他這個弟弟,在兩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下,李世民果斷聽取謀士建議,發動政變,成功謀取了皇位。二是睿智,這個從他在位期間推行的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可以看出端倪,如李世民在位期間推行了均田制、完善了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
三是為人比較豁達,能夠聽見大臣的建議。
在他統治時期出了很多的能臣諫士,如我們所知道的魏徵和房玄齡。他重視人才,在聽取臣下意見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這個和他大哥李建成完全相反。
在《唐書卷九十九列傳第二十四(李綱)》裡面有段這樣描述:“太子寢狎亡賴,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翻譯過來就是說李綱看到李建成與一幫亡命無賴搞在一起,又猜忌離間朝廷,李綱多次勸諫不聽,於是向皇帝辭官。
四是李世民穩重,善聽,能夠體恤民生,關愛士兵。
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他注重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戰爭。這裡有史為證:公元7世紀的初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長推戴為:“天可汗”,在一次酒會上,李世民為了表現大唐的開放和寬容,竟當眾起舞,這種場面,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有位叫L.Carrington Goodrich的學者在其著作《中國人民簡史》中說:李世民統治時期的長安不僅是一個傳教的地方,更是一個國際性的都會,這裡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朝鮮人、日本人和安南人都能夠和衷共處。當然這可能與他本人也帶有少數民族血統有關,在他的眼中,無論是胡人還是漢人,他都一視同仁。
他曾經對自己的侍臣說: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原,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則過之。所以能及者,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據稱正是由於他勤於聽證,體恤熱愛自己的百姓和士兵,所以無論是戰場上還是統治上,他都徹底運用了機緣,而達成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在李世民統治期間,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安全,取給於道路。公元628年,李世民放出宮女三千餘,令之任求伉儷,633年縱獄囚應死者三百九十人歸家,命令他們秋後自來就死,至期皆至,如是全部赦免。
咱們再來看看他的大哥李建成,《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是這樣描述的:建成素驕,不恤士,雖甚暑,晝夜馳獵,眾不堪其勞,亡者過半...嘗循北邊,遇賊四百出,悉馘其耳縱之。就是說李建成身上世家子弟的毛病那是一樣都不缺,驕橫,奢靡,殘忍,任性胡為,為官不知體恤士卒。一次李建成巡邊,一眾土匪四百人向李建成投降,李建成竟然將這些人耳朵割下來回去邀功,又將這些人都放走。在盛夏酷暑時,依舊晝夜圍獵,眾人苦不堪言,士卒死亡過半。
以上是對其二人性格的分析,接下來咱們再看看這二人的其他軟實力,首先是人才和團隊,李世民擁有自己的天策府團隊,這個團隊的人員並非是身份顯赫的人士,而是朝廷中弱小的文武官員,比如我們熟知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杜如晦、高士廉等人,據資料記載:李世民自秦王府設立後,就有意大開幕府,網羅各方人才。
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在輔佐唐高祖平定諸方割據勢力時,吸納各方人才入其幕府中,形成了文武兼備的秦王府人才團隊,這些僚佐在秦王掃蕩群雄、爭奪儲位的鬥爭中出謀劃策、盡心竭力,為李世民登上皇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除了任用關陳士族外,他對山東豪傑、江南文士均予以拔擢,將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和不同文化類型的人才納入麾下,這些人員成為他擴張政治勢力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在唐初迅速平定天下及儲位之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玄武門之變後,追隨李世民的部分重要幕僚,先後進入中央權力機構,成為統治集團中的核心成員。
最後就是兩人在戰功上的差別,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全才,在戰場上能征善戰,雖說李淵自晉陽起兵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都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李建成跟隨父親攻克長安,後來又數次擊退了突厥的進攻,斬殺了竇建德殘餘勢力劉黑闥,但是這些功績和李世民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的。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李世民先是平定了隴西,後來又收復了山西大量失地,尤其是李世民在虎牢關戰役中,大敗了盤踞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勢力。至於其他的大小戰爭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可以通過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六駿浮雕石刻猜到一二。死後的李世民為了表彰和紀念他在沙場時所騎的六匹戰馬,於貞觀十年(636年)詔令雕刻六駿石像,立於寢陵昭陵前。
咱們這裡再提提男配李建成,弟弟在沙場浴血奮戰獲得士兵和百姓愛戴時,他卻是用小人伎倆,在後宮走女人路線,討好自己的幾個小媽張婕妤,尹德妃等,親戚分事內府,內結妃御以自固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足可見其手段的不高明之處。甚至在幾次關鍵的策略上,他依靠的都是京城的那些亡命之徒,散兵游勇。甚至幾次為了跟弟弟搶功勞,而與突厥勾結,私自募集四方遊俠和長安惡少二千人為東宮衛士,又讓人到幽州招募三百突厥兵駐紮在內宮,想要攻打自己的弟弟。足可見其毫無帝王之才。換句不好聽的,就是小家子氣,可想而知一個靠土匪地痞流氓和外族聯合起來的隊伍,一旦面臨生死決戰時,其結果會怎樣,用腳趾頭思考都能想到。
最後讓他直接走上黃泉之路的,就是父親李淵的一再袒護縱容,明知自己的兒子這種做法是作死的節奏,可作為父親的李淵是放任不管,這直接導致了李建成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一而再再而三的搞事情,是徹底激怒了自己的弟弟李世民。
本來還在猶豫階段的李世民,以為大哥是邀約自己赴夜宴緩和兄弟關係,沒想到這不爭氣的大哥竟然將毒酒進予李世民,幸虧李世民早已得到消息,所以才沒有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自此事件後,李世民是徹底對這個大哥失望至極,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諫下,李世民決定反擊,暗地召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定計。定計的結果就是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兵變失敗,自己和三弟死於李世民的箭下,我們回頭分析李建成的一生,其實論實力和弟弟李世民是相差無幾,可還是輸得一敗塗地,說到原因,除了個人性格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作為一個儲君他太過小家子氣,他低估了弟弟的實力,沒有分析到自己強可是自己的弟弟更強,在弟弟廣納人才時,他是結交地痞流氓,在弟弟浴血沙場時他想的是自己怎麼撿漏,在弟弟愛護百姓和士卒時,他是貪圖享樂,日夜狩獵,令士兵和隨從怨聲載道,在謀士勸諫時,他是左耳進右耳出。
最後自己作死就算了,還臨死帶上自己的三弟。作為大哥他沒有大才,作為兄弟他將兄弟之情放得低於權力和慾望,作為兒子,他不聽父親勸解,最後是落了個兵敗身死的下場。如果反過來思考他的一生,作為長子,他如果心胸寬廣,利用好自己弟弟的特長,完全是可以讓弟弟輔佐自己成就一番大業的。可是他把精力用在了兄弟相殘上,用在了小肚雞腸女人伎倆上。可以說他不敗都難。
靈犀一墨,原名:李海燕,80後,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愛好寫作,擅長隨筆,散文、詩詞賦、作詞、劇本、微小說等。有不少作品見於刊物和多家知名平台並多次獲獎。多家網絡小說平台簽約作家,發表中長篇小說近100萬字,現為知名媒體公司企劃總監,擁有21年的寫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