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翔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地區不僅在地理特徵上與古籍中的周原描述相吻合,還在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方面展現出與周原文化的深度契合。
《詩經》最早的采編者尹吉甫來自蜀地江陽(今四川瀘州),其采編的《詩經》中大量與周原相關的詩篇,如《詩經・大雅・綿》,其地理描寫與綿陽江油地區的特徵相符,進一步印證了周原可能位於四川綿陽地區的觀點。此外,廣元雎水鎮的名稱與文獻中提到周原區域的“沮水”相符,為周原可能位於綿陽地區提供了新的證據。以下將從不同視角出發,結合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探討綿陽地區作為周原的可能性。
文獻在提到周朝的祖地周原時,常常與漆水、沮水有關。《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遷徙至岐山下,途中涉及漆、沮二水。《詩經》中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表述,表明漆水和沮水是周人早期活動的重要區域。《水經註疏》等古籍也多次提及漆水的源流及與周原的關係,這些文獻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周原與漆、沮二水的緊密聯繫。巧合的是,這幾條水都與現今流經綿陽的涪江(涪水)有關。
涪江,古稱“涪水”,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摩天嶺,流經綿陽、遂寧等地,全長約718公里,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涪江流域地形多樣,涵蓋高山、峽谷和平原,形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古文獻中,與周原有關的漆、沮二水都和涪水有關。
《水經注・涪水》中就有“漆沮既從”的明確記載。此外《水經注》還有多處相關記載,如:“涪水出廣魏(廣漢郡)涪縣西北,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徑涪縣西”。《太平寰宇記》亦載:“巴西郡(閬中、綿陽區域)有漆水,亦有沮水,皆涪江別流也。”《方輿紀要》稱:“漆水源出北山,經綿州(綿陽古名),匯入涪江。”,楊雄在其《蜀都賦》中,專門提到:“漆水浡其匈,都江漂其涇”。
這些記載顯示,漆水、沮水不僅是綿陽涪江流域的支流,而且都在綿陽、南充、遂寧、廣元這一片區域。
考古出土的漢代漆器、木牘中,綿陽一帶頻頻出現“涪城”“漆水”地名,表明這一地區古代漆樹資源豐富,漆器生產繁榮,與周原文化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相契合。綿陽地區地勢四面環山,擁有眾多小河流,東南注入涪江、嘉陵江,最終歸於長江系統,其自然地理特徵與岐山的描述相呼應。
廣元至今還留存雎水(沮水)鎮的古地名,在古代文獻中,“沮”和“雎”在指代水名時存在通假或混用,如“關關雎鳩”。雎水鎮古地名的留存,為周原可能位於綿陽地區提供了地理證據。
我們知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帶領族人舉族遷往西岐之前,整個家族是在一個叫“豳”的地方,後世稱為“周原”。
《詩經・大雅・綿》:“周原膴膴,堇荼如飴”。這句話的大意是:周原這個地方膏腴、肥沃,連堇、荼這樣的苦菜吃起來也像糖那樣甜。這裡出現了兩個關鍵的植物:堇和荼。荼就是茶,以前的茶被稱為苦荼。
這裡的重點是“堇”。堇是一種藥材。《莊子・徐無鬼》:“葯也,其實堇也。”《淮南子・說林訓》:“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即愈。”《注》:“和堇,毒藥。”這裡的“堇”,其實是指四川特有道地中藥材——附子。附子又叫烏頭、烏喙、天雄。《爾雅・釋草》《晉語》《品物圖考》等文獻簡單直接地解釋:“堇,即烏頭”。《本草》:“烏頭與附子同根,形似烏鳥之頭,蜀人謂烏頭,苗為堇草”。
附子作為藥材很早就被發現與利用。很多古醫藥典籍也有記載,甚至很多都還直接記載了附子的原產地就是綿陽江油。例如:三國《吳普本草》載,“附子,或生廣漢(含綿陽)。”《別錄》烏喙,入葯須用蜀產。《本草圖經》:“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含綿陽),今並出蜀土。其種出於龍州,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一鄉者最佳。”李時珍《本草綱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宋代楊天惠《彰明附子記》記載:“綿州,故廣漢地,惟彰明(江油)出附子。”直到現在,綿陽江油仍然以其獨特的附子種植環境被稱為附子之鄉。
現在,讓我們回到《詩經》。這首名叫《綿》的詩句,提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祖地周原就在一個盛產附子的地方。而恰好自古以來江油就是附子的原產地,而江油所在的區域自古就叫“綿”。“綿”字本身就是與絲綢、錦帛有關,大家都知道一個詞“綿薄之力”。在《詩經》中專門描寫周原的詩集《豳風・東山》中,有一句非常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其所在的位置:“蜎蜎者蠋(zhu),烝在桑野”。這句話的意思是:蠕動的山蠶(蜎),長久悠閑地棲息在野外的桑樹上。這裡的蠋,就是蜀蠶。《說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這首詩表現了蠶桑文化在周原那時的興盛狀況。
而恰好,桑蠶絲織文化也正是起源於綿陽江油所在的蜀地。綿陽鹽亭是蠶神嫘祖的故里,南充是著名的絲綢之鄉。綿陽江油有很多石器時代遺址,比如江油的距今5000年的大水洞遺址,綿陽邊堆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些都能從時間上佐證當地在夏商周時期存在人文發展的痕迹。尤其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首描述周原的詩題目就叫《綿》,這難道就是古綿州(綿陽)之地地名的來源嗎?
綜上,周原豳(邠)在盛產附子與桑蠶的地方。附子是四川獨有原產地道地藥材,而江油是附子原產地。四川也是桑蠶絲織最早的發源地。所以,周原豳究竟在什麼地方,是否一目了然了呢?
據眾多古文獻記載,《詩經》最早的采編者是被譽為中華詩祖的西周宣王時期國師尹吉甫。他是西周宣王時期文武雙全的賢相國師,來自蜀地江陽,現今四川瀘州。尹吉甫不僅對地方古詩進行採集編撰,而且據傳《詩經》里《大雅・韓奕》《大雅・江漢》《大雅・崧高》《大雅・烝民》還是他親自創作,因此尹吉甫被稱為中華詩祖。
尹吉甫出生於蜀地江陽,這一地理位置與綿陽江油同屬四川盆地中部。尹吉甫采編《詩經》時,收錄了大量與周原相關的詩篇,如《詩經・大雅・綿》中提到的“周原膴膴”的景象,與綿陽江油地區的地理特徵相符。這表明尹吉甫對周原的地理與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也進一步印證了周原可能位於四川綿陽地區的觀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詩經》中關於周原的描寫,結合尹吉甫的生平與《詩經》采編的背景,可以發現周原可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陝西,而是位於四川盆地北部的綿陽江油地區。這一論點與綿陽地區的地理特徵、歷史文化以及周原相關的文獻記載相吻合,為周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當然,這一觀點仍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加以驗證,但其提出無疑為周原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思路,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古代文獻中的地理記載,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的多元面貌。
(編後語:“史學爭鳴”欄目發布的文章,供學界交流探討,並非定論,歡迎專家學者撰文參與討論)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誌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宋 翔〔歷史學者,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成都商報》記者、成都電視台製片人、中央電視台(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等)導演、北京騰提度文化傳媒副總裁〕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