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李克農回老家探親,臨走前老父親:你當大官了,能給我點錢嗎

1937年12月4日,日軍攻陷南京。按照上級的指示,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也要撤回延安

此時,李克農的老父親、妻子和孩子還在蕪湖老家。蕪湖距離南京比較近。

李克農知道,這一去又不知何時才能見到家裡人,於是決定車經過蕪湖時,回老家看望一下他們。

當時,李克農和葉劍英乘坐一輛吉普車

李克農在一家小飯館裡,請父親、妻子和孩子吃了一頓飯。他父親看到李克農手裡拿着皮包,又是坐着車來,於是就把他拽到一邊:

“你如今是大官了,能給我留點錢嗎?”

李克農的父親思想比較開通,也理解和支持兒子的革命工作,為何此時開口給兒子要錢呢?這還要從李克農的妻子趙瑛說起。

李克農(左)和父親李哲卿(右)

風雨同行

李克農在1899年9月15日出生於蕪湖一個小職員家庭。 他的父親叫李哲卿, 在蕪湖的一個洋教堂里教書,知書達理、深明大義。

李克農小的時候,父親便送他去巢縣讀書。李哲卿認為有知識才會有出息,將來也容易找碗飯吃。

後來李克農參加了革命進步活動,李哲卿雖然擔心兒子的安全,但是他相信兒子乾的是好事,給予理解和支持。

趙瑛出生於蕪湖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在蕪湖開個小照相館。他很喜愛這個掌上明珠,但不溺愛,還把女兒送到女子師範學校讀書。

趙瑛是一位漂亮文靜、溫柔體貼、儀態大方、知書達理的好姑娘。

1917年9月,她同李克農結婚。雖然他倆結婚是父母之命、媒人之言, 但是他們走到一起後都發現彼此是那麼滿意。

在李克農心裡,趙瑛是他的知己,是他的賢妻,是他的革命伴侶。

趙瑛逐漸受到丈夫革命思想的影響,對中國革命有了新的認識。在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她加入了革命隊伍,協助李克農從事革命的地下工作。

趙瑛有時幫丈夫在門口放哨,有時幫丈夫收藏重要文件,有時幫丈夫傳遞情報,還經常變賣首飾,支持丈夫從事革命所需要的費用。

1927年4月18日, 國民黨下達通緝令, 懸賞5萬塊大洋抓捕李克農。李克農和幾位同志轉移到長江對岸一個親戚家裡藏匿起來。

不料, 敵人很快打聽到李克農等人的隱藏地, 準備以突襲方式一網打盡。

幸虧,趙瑛獲悉了這一消息,她要趕快去告訴自己的丈夫。

那天,大雨瓢潑。懷有身孕的趙瑛,冒着大雨尋船過江。她渾身濕透,心急如焚。

過了江,上了岸,她又在泥濘的鄉間小道上跌跌滾滾奔跑了8里路,才趕到江北村莊的親戚家裡。

由於趙瑛早半個小時報信, 敵人的抓捕陰謀破產了。趙瑛為保衛革命立了一大功。

雖然趙瑛累的精疲力盡,但心裡十分高興,因為丈夫和同志們安然脫險了。

李克農長期在外從事革命工作,家裡的老小全靠趙瑛一個人在家照顧。

趙瑛從1918年到1925年,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趙瑛從未抱怨過,默默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業。

後來,經周恩來親自安排, 李克農與胡底錢壯飛先後打入敵人心臟,執行潛伏任務。

李克農擔任國民黨上海無線電管理局電務股長, 屬於中層官員。像他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結婚成家,肯定會引起周圍特務的懷疑。

1930年初, 經過上級批准,李克農寫信給趙瑛,讓他帶孩子到上海,以掩護自己。

雖然李克農有工作收入,但是家庭生活卻非常困難。李克農執行潛伏任務,需要外表穿戴講究,還要幫助那些被關押或被殺害的共產黨人的家屬,還要交黨費。

當鋪是趙瑛經常去的地方,她還給當鋪起了個名字叫“外婆家”。沒錢的時候就從家裡拿些東西去當,有點錢時再贖回來。冬天把夏天的衣服拿過去,夏天把冬天的衣服拿過去。

忍受顛沛流離之苦

顧順章叛變的事情發生後,李克農忙着保衛黨中央的緊急事情, 無法分身回家安頓,事情又很緊急,只能讓一位交通員去通知妻子,趕快轉移。

幸虧,那天早上趙瑛帶着兩個兒子去了菜市場買菜, 回家時發現家門口情況異常, 來了不少便衣特務。

趙瑛帶着兩個孩子又躲進小菜市場, 沒敢回家。她帶着兩個孩子在大街上流浪了一個多月,吃盡了苦頭。

後來遇到了地下黨員王少春,通過組織安排才見到了丈夫李克農。

在驚濤駭浪中,夫妻又碰面了,悲喜交集。這次是聚會,又是別離。

李克農的身份已經暴露,不能在上海繼續待下去了,組織安排他到江西蘇區去,讓趙瑛帶着兩個兒子回蕪湖老家。

聽說丈夫要走,趙瑛不禁流下眼淚,可她還一直囑咐丈夫要多保重。

李克農想起妻子的不容易,眼睛也濕潤了。

這次一別,就是五年多。

趙瑛回到蕪湖後,又當她的小學教員,靠着她微薄的收入,維持着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既贍養公婆,還要撫養五個孩子。

每天深夜,當孩子已經入睡後,她還要在燈光下,批改作業,給孩子縫補衣服。

她和丈夫完全斷絕了音訊聯繫,內心又十分擔心丈夫的情況,只能從國民黨報紙上獲悉一些消息,了解隊伍的行蹤。

她看着報紙,喃喃自語地說:

“我們的隊伍還在呀, 也許克農就在那個隊伍里。”

1934年, 李克農用一家商號的名義從江西瑞金給趙瑛寫了一封信。她這才知道丈夫還活着。

在回信的時候,已上二年級的兒子李倫也要給父親寫一封信,趙瑛答應了。

當時因為家裡生活極度困難,李倫就在信里告訴爸爸,別的同學都有鉛筆、有紙, 我沒有。我也想要有一支鉛筆、一個本子。

李克農看到信以後, 心中非常難受。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李克農這才有了機會回蕪湖老家看看。

於是,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當老父親開口跟兒子要錢時,李克農卻非常的尷尬。雖然自己夾着皮包,可裡面都是重要文件,並不是錢。現在他兜里根本沒有錢。

父親李哲卿也不是為了自己才跟兒子開口,實在是家裡生活太困難了,希望兒子留點錢給家裡用。

一旁的葉劍英看到了, 就把自己身上十幾元錢塞給李克農, 讓他留給家裡人。

趙瑛從旁邊走了過來,拒絕把錢留下。她知道丈夫更困難。

妻子無怨無悔的支持, 讓李克農熱淚盈眶。

生死相依

1938年,因工作需要,按照上級要求,趙瑛又重新參加了革命工作,開始跟隨丈夫走遍大江南北。

在艱苦的環境里,她先後跟隨丈夫在上海、南京、武漢桂林等地,以夫人身份掩護李克農的工作。

1941年春,李哲卿被李克農接到了延安,一家人終於團聚了。

解放後,老人跟著兒子進了北京城。李克農無論工作多忙,還是經常抽時間去看他。

抗美援朝時期,李克農正在朝鮮主持停戰談判工作。當他得知父親病逝的消息,內心十分悲痛。然而,談判工作到了關鍵時刻,李克農不能回國向父親遺體告別,他蓄留鬍鬚,以表示對父親的悼念。

毛澤東指示楊尚昆擔任主祭, 全權處理老人的喪葬事宜。

妻子趙瑛和李克農同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親自照料丈夫的衣食起居。特別是李克農在1957年摔倒病重後。

1961年1月6日, 趙瑛患膽癌醫治無效去世,比李克農早一年離開人世。

李克農對她十分懷念,把她生前卧室的物品都按原樣擺好,布置不變。

李克農還常常在臨睡前到妻子生前的卧室坐一坐,深深一鞠躬才去安睡。

李克農和趙瑛是經歷顛沛流離的患難夫妻,他們夫妻恩愛、獻身革命的風範, 永遠受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