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源於貴州!這不是段子,是歷史!

《讀懂貴陽》推出第六十五期:

“加油”一詞源於貴州

   這不是段子是歷史!

走進貴陽,讀懂貴陽。

在中國人的日常交流中,“加油”可能是最常用的鼓勵詞。但你知道“加油”這個詞怎麼來的嗎?如果我說它發源於貴州,你可別不信。這段鮮為人知的文化溯源,還得從晚清一位不太出名的官員張鍈說起。

張鍈

你可能沒聽說過張鍈,但他的兒子你肯定知道,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能培養出如此傑出的兒子,張鍈也必定不凡。

張之洞

1841年,貴州省安龍縣發生了一件新鮮事!興義知府張鍈自掏腰包買桐油,還派兩名差役當“外賣小哥”,每天晚上提着燈籠和桐油簍四處“巡邏”。只要聽到哪家傳出朗朗讀書聲,差役就“咚咚”敲門,扯着嗓子喊:“府台給相公添燈油啰!”然後,他們把桐油倒入學子的燈盞里,還不忘說:“府台祝相公用心讀書,獲取功名。”這波操作就像古代版“外賣小哥深夜送能量包”。

黔劇《知府添燈油》

在安龍工作的14年里,張鍈始終堅持“夜間送油”服務。他的努力也結出了碩果,興義府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考取舉人、進士的人數大幅增加。而“知府添燈油”的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成為一段佳話。

當時的安龍學子們,kpi考核標準可不是刷題量,而是“燈油耗盡率”——誰家的燈油用得快,誰就是最用功的“卷王”。不過,這種“卷”倒也卷出了成效,不僅讓興義府的教育水平大幅提升,還讓“加油”這個詞從“添燈油”演變為一種鼓勵和奮鬥的象徵。

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的加油文化院

如今,桐油燈早已被電燈取代,“加油”背後的勸學精神與奮鬥基因卻始終未變。當你在運動場上吶喊“加油”,或者在工作群里發送“加油”表情包時,或許就是在不經意間續寫這段始於貴州的文化傳奇。

這盞跨越時空的文明之燈,照亮的不僅是讀書人的寒窗,更是民族的精神歸途。所以,下次你說“加油”時,別忘了,你正在參與一場跨越百年的文化接力賽呢!

文字:楊阿敏

ai數字人主播:馬錚

設計/剪輯:林虎 曾玉璇

部分圖片、視頻素材來源於安龍縣委宣傳部、安龍縣文化館、天眼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