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大院漫步,70年代部隊子弟生存報告(9)

  親密無間的鄰里關係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讓我們共同回望那溫暖人心的六、七十年代,那時的部隊大院里,每一縷陽光都映照着鄰裡間最真摯的情誼。那時的鄰居們,用他們熱情如火的心,編織了一張張緊密相連的溫情網,每一份善良與助人為樂,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彼此的生活。

                   201大院原家屬樓

    60年代末我家搬到201大院的28樓中間門棟一樓,一梯四戶人家。一進大門往右拐進來裡面的兩間房(一間朝南大屋,大慨20平方米,一間朝北小屋,大慨12平方米),兩戶人家共用一間廁所,一間廚房。

  我們這棟樓是三層樓建築,紅磚外牆,冬曖夏涼,共住12戶人家。

一樓住的有:鄧叔叔一家,韓叔叔一家,駱叔叔一家,然後就是我家。

那時候,鄰居家的大門是敞開的,相互走動也是家常便飯,小孩子就更不用說,經常跑到鄰居家吃飯也是常有的事兒。

小孩子之間好的時候像親兄弟姐妹,一言不合打的不可開交,幾天不理,過幾天又勾肩搭背結伴上學。

樓上樓下,一條走廊住着,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就像家人一樣彼此陪伴,彼此照顧,彼此溫暖!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不僅僅是對鄰裡間互幫的美好讚譽,更是對我們生活在六、七十年代那份簡單而真摯情感的深刻詮釋。

  由於我媽患有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身體時好時壞,而我爸經常要出差下馬場,家裡沒有人照顧媽媽,特別是到了晚上,媽媽經常犯心臟病,那個時候我的年齡還小,大概7、8歲,啥也不懂,看到媽媽難受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媽媽就讓我去叫隔壁鄰居在醫院工作的阿姨過來幫忙,我就趕緊穿上衣服,半夜三更跑到隔壁鄰居家叫阿姨過來我家看看媽媽,阿姨們聽到我的呼喚,趕緊跑到我家看望媽媽,她們用專業知識是那麼的認真負責精心的診斷治療,媽媽的病情逐漸好轉,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這種樸素的感情在今天鄰里之間很難找到了。

           我和媽媽、弟弟合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不禁懷念起七十年代那份純真的鄰里情誼。那時,無論是誰家有困難,鄰裡間總會伸出援手,共同面對,攜手解決;每當有好吃的,也從不吝嗇,總是樂於分享,讓那份美味在鄰裡間傳遞,溫暖着每一個人的心房。  願我們大院子弟之間能重拾那份樸素與真摯的感情,讓關愛與幫助再次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樑。祝福每一位大院子弟,願我們的生活因這份情誼而更加美好!祝福鄰居阿姨們健康長壽快樂幸福!

                201大院原家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