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最大“蛀蟲”,一生貪婪吃光大明根基,結局悲慘警示後人

前言

眾所周知雖說皇帝是天下之主,但是有些時候、有的事情他們還是不能自主的。對此嘉靖帝和萬曆帝應該是最有話說的,畢竟在嘉靖年間嘉靖也和大臣們爭論了多年究竟誰是他的皇考,在萬曆年間,萬曆又和大臣們爭論了多年究竟應該立誰為太子。

遺憾的是萬曆沒有他的爺爺好運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拗得過大臣,但是對於那個他最喜歡的女子所生的孩子,他也將自己能夠給予東西、能給的財富都給了。看看朱常洵的家底就能夠知道為什麼後世都說“明亡於萬曆”

一、國本之爭

是人就會有私心,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這一點放在萬曆的身上也是很合適的。萬曆的皇后是他的母親做主所娶的,這一位王皇后不僅是家世好對萬曆有幫助,並且她長相也是美麗動人,算是整個後宮容貌最出眾的女子。

對於這樣的美女萬曆卻不喜歡,他喜歡另一個妃子鄭貴妃,值得一說的是雖說鄭貴妃沒有王皇后貌美,但是鄭貴妃卻溫柔小意,在她的身邊萬曆能夠很好的彰顯自己身為皇帝的威望和霸氣,是以他十分寵愛這一位貴妃。

甚至是到了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地步,雖說是萬曆每天都去鄭貴妃的宮中,但是鄭貴妃卻依舊沒有給萬曆生下一個孩子。雖說萬曆是皇帝,但是在他的心中也是有着美好願望的,他希望能和最喜歡的女子有一個孩子並且讓這個孩子繼承自己的位置。

但就在此時變故發生了,皇帝身為天下之主,是以讓他專寵一個女子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不一次在去給太后請安的時候他就寵幸了一位宮女王氏,事後王氏竟然身懷有孕了,這可是萬曆的第一個孩子。

但是萬曆因為她僅僅是一個宮女地位低,他並不想承認,最後還是李太后出面才讓這個孩子能夠有身份的出生,但對於這個孩子萬曆並不喜歡,甚至能說是厭惡。不久後萬曆最寵愛的鄭貴妃也生下了一個男孩。

對於國家來說所看的可不是皇帝的寵愛,而是看孩子出生的時間,佔據了長子身份的朱常洛肯定是太子的不二人選。鄭貴妃也是一位有野心的女子,所以她就鼓動萬曆立兩人的孩子為太子。

在最喜歡的女子面前萬曆哪有什麼理智可言,當即就答應了下來,這不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萬曆就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他不僅要立鄭貴妃的孩子為太子並且還要將王皇后給廢了。他也想學習朱瞻基無過廢后,大臣們可不會縱容他作出這樣驚世駭俗的事情。

萬曆自己也不能和這麼多大臣相對抗,是以只能先擱置下來,大臣們也知道萬曆的意思,是以在這之後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之久的國本之爭。大臣們甚至還有很多死諫的,當然萬曆也罷免了、處決了不少官員。

萬曆和大臣們之間因為太子人選發生劇烈的爭吵,並且為了讓大臣認為長子沒有資格繼承皇位,朱常洛都十歲了,萬曆都不讓他啟蒙讀書。萬曆和鄭貴妃的所作所為就連李太后都看不下去了,最終還是李太后出面才決定了這件事,立了朱常洛為太子。

二、父母之愛子

因為沒有讓兒子當太子,萬曆對兒子心中也是很愧疚的,在朱常洵的面前萬曆絕對是一個慈父,他只能將心中對鄭貴妃和朱常洵的愧疚用另一種方式彌補出來,想盡辦法讓兒子過得更好,確實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

萬曆將洛陽給朱常洵當封地,其實看看萬曆給他的封號就能夠看出萬曆的偏心了——“福王”。在遇到朱常洵的時候只能看到萬曆身上一個普通父親的感情,但是他對長子的態度甚至像在對一個陌生人一樣。

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在藩地過得好,萬曆讓人花費大價錢給兒子建造王府,最終花了近三十萬兩的白銀,可以說超出一般的規格十倍還要多。但是在王府建造好之後,萬曆依舊沒有將他放去就藩。

要是說此時他的的年紀還小是能夠理解的,畢竟當前他還沒有成親呢,但在成親後也就等於是長大成人了去就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這再一句朱常洵成親時候的盛況。單單是他的婚禮花了三十萬兩白銀,遙想朱常洛成婚社會的凄涼,可不是讓人心寒嗎。

即使是成親了但萬曆和鄭貴妃依舊是捨不得愛子,將他留在京城,不讓他去洛陽。不要忘記在京城還有哪一位不得寵的太子朱常洛呢,太子的處境是很尷尬的。大臣們當然不能讓人動搖太子的地位,之後長達數年的鬥爭又開始了。

大臣們紛紛上奏,讓朱常洵去就藩,但是萬曆就是不同意。也確實是將大臣們逼上絕路了,他們甚至開始用輿論來給萬曆壓力,最終在群臣和百姓的壓力之下萬曆不得不鬆口,此時朱常洵已經二十有七早就應該去就藩了。

鄭貴妃也沒有辦法,只能是鬆口,就在此時朱常洵又出問題了,朱常洵不願意走了。最終在兩人的安撫之下,朱常洵第二年帶着一堆金銀珠寶離開了京城,毫不誇張,萬曆幾乎是將小半個國庫都給了兒子。

萬曆本就是一位很善於斂財的皇帝,在他上位後用了很多手段,這些得來的銀子,萬曆也沒有捨得將它們放在國庫,都在他自己的私庫中。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萬曆的私庫中一大半銀子都給了朱常洵。

在朱常洵就藩的時候萬曆那可是賞賜了四萬畝田地。甚至將整個洛陽能用的田地都給朱常洵也不夠,只能從周邊給他劃,雖說最後減少成了兩萬畝地這也是足夠讓人震驚的了。

對此朱常洵卻並不滿足,他上奏讓萬曆將查抄張居中家中的銀子都給自己,萬曆也是大手一揮同意了。

這還不夠萬曆甚至將整個江都到太平沿江的稅收都給了朱常洵,還有四川的鹽稅也是朱常洵,鹽稅這是一筆多大的巨款就不用說了。並且為了支持兒子的生意,萬曆甚至剋扣邊境將士們的軍餉。

身為一位父親他的做法是能夠理解的,但是他不僅是一位父親更是一位皇帝。可能有人會說大臣們不上奏勸說嗎,此時的萬曆已經不問政事了,並且依靠他對朱常洵的寵愛,可以想想大臣們的話會有用嗎?

三、負擔沉重

其實在這也不能都怪萬曆,要是真的追溯起來,還是要說大明初期朱元璋所指定的制度弊端,朱元璋所想當然是很好的,他不想讓自己的後代沒有飯吃,是以就將他們的開銷都記在朝廷上。

大明規定只要是藩王和他們的後代,什麼都不做朝廷就會給他們發工資,甚至還是一筆不少的工資,親王每年能得到可不僅是俸祿還有賞賜等。最初還好,越往後大明的藩王就越多,他們的再繁衍後代……

大明的經濟可比不上大宋,是以養着這些藩王也是大明的一項十分巨大的支出。這些藩王每一位都要這樣多的良田,但國家的土地是有限的,土地都給藩王們了,百姓們還有土地嗎?沒有土地的百姓們應該怎麼生存呢?

不僅是加劇了社會矛盾,讓一眾百姓流連失所,甚至也加重了財政困難,畢竟這些藩王是不幹活光拿工資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朱常洵了,萬曆帝是彰顯了自己的慈父情懷,但是他的這一舉動讓多少的百姓流連失所他是絲毫不關心。

並且這些藩王在當地享樂慣了,他們對於國家卻不能起到絲毫的幫助,這不從大明後期就能夠看出來了,當時崇禎連軍隊的軍餉都付不起了。但是他的叔叔福王朱常洵依舊是吃得肚大腰圓的,甚至家中餘糧都放壞了。

結語

最終朱常洵也為他一生的享樂付出了代價,在李自成攻打進洛陽的時候抓住了逃跑的朱常洵。李自成讓人從他身上割下一塊肉,摻在鹿肉中食用,稱為“福祿酒”。根據史料的記載“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