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臣張廷玉慘遭乾隆抄家,抄家後,乾隆為何又乖乖收回成命?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方丈

編輯|方丈

前言:

清朝的權力場上,風光一時的權臣,往往逃不過帝王的翻臉無情。

張廷玉,這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曾是帝王最倚重的智囊,甚至破例被允准配享太廟,榮寵無雙。

可誰曾想,到了晚年,他竟然遭遇乾隆帝親自下令抄家,昔日的榮光頃刻崩塌。

然而,更離奇的是,乾隆抄家後卻又出人意料地收回成命,這其中究竟隱藏着怎樣的權謀較量?

血脈鑄就忠魂,三朝元老威名顯赫

提起張廷玉,就不得不說他顯赫的出身。

張家祖上三代皆為內閣首輔,自幼熏陶,博覽群書,才華出眾,堪稱天之驕子。

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及第,授職翰林院編修,從此踏上仕途,一路青雲直上。

雍正皇帝即位,張廷玉已然成為朝中翹楚。

那一年,他48歲,巍巍乾坤,盡握手中。

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張廷玉參與朝政、料理軍務、主持科舉......整個江山社稷,呼風喚雨。

功高蓋主?非也,忠心耿耿,赤膽忠心,張廷玉視君臣如兄弟,只為江山萬代,龍袍加身。

正是忠臣如此,雍正皇帝才會親口許諾他"配享太廟"的無上榮光。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張廷玉已年過花甲,白髮蒼蒼。

然六十高齡,仍任軍機大臣。

誰料想,這位盡忠為國的老臣,晚年竟落得一場劫難......

滿朝風雲突變,乾隆龍顏震怒

康乾盛世,表面風平浪靜,暗流卻洶湧澎湃。

眾臣黨爭暗鬥愈演愈烈。

乾隆十三年,68歲的張廷玉早已看破紅塵,只想告老還鄉,遠離是非紛爭。

他一紙奏摺上呈皇帝,請辭官職,只求太廟配享,頤養天年。


誰知乾隆龍顏震怒,竟然直斥張廷玉"諸多狡詐,行事不端"。

一道聖旨瞬間傳來:"着張廷玉革職,剝奪'配享太廟'資格!"雖說這是老臣自己提出的辭職,但乾隆此舉,着實讓滿朝嘩然。

原來,張廷玉想起乾隆尚在東宮時,承諾兌現"配享太廟"的旨意。

如今乾隆登基,他只不過想討要這份許諾罷了。

豈料皇帝翻臉無情,非但不兌現承諾,還將張廷玉斥為奸佞之臣。

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細細品味,才知其中深意。

乾隆對這位輔佐先帝的老臣,早就心存芥蒂。

張廷玉每每以先帝遺命相要挾,在乾隆心中埋下怨懟的種子。

這份"配享太廟"的榮譽,更成了壓在皇權之上的一座大山。

乾隆豈能容忍?

此外,老臣身邊黨羽環繞,門生故吏眾多,在朝中樹大根深,乃是皇權最大的威脅。

藉此機會革除,正中下懷。

然而,"去君側,存君威",乾隆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卻冷不防下一幕驚心動魄的反轉。

驚天醜聞曝光,抄家風暴席捲朝野

乾隆十五年,皇帝的一道密旨傳來,令人大跌眼鏡。

原來張廷玉的親家犯下弊案,株連九族。

乾隆順勢下令,徹查張府!

消息傳來,如晴天霹靂。

張廷玉雖已致仕,卻猝不及防被捲入這場腥風血雨。

惶恐不安之餘,他還來不及做任何辯解,一隊錦衣衛已然殺到府上,將府邸圍得水泄不通。

錦衣衛首領高聲宣布聖旨:"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張廷玉親家涉案,其必同流合污。

限卿三日之內,將府中財物盡數呈報。

敢有貳心,殺無赦!"言罷,錦衣衛蜂擁而入,將張府上下翻了個底朝天。

張廷玉的兒孫妻妾嚇得花容失色,跪倒在地,苦苦哀求。

一片混亂哭喊聲中,張廷玉臉色慘白如紙

他自問為官清廉,三袋為州,兩袋回京。

如今這般大張旗鼓抄他的家,究竟為哪般?

一張長長的清單呈上來,上面赫然寫着:白銀36萬兩,古董字畫無數,珠寶玉器不計其數......這一串串天文數字,彷彿張廷玉人生的審判書,將他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滿朝上下一片嘩然,紛紛指責張廷玉狼子野心,膽大包天。

誰能想到,堂堂軍機大臣,竟是如此貪贓枉法之徒?乾隆更加怒不可遏,當即下旨,革去張廷玉一切官職,褫奪所有榮譽,發配邊疆。

前途,毀於一旦。

然而,真相卻在暗處潛伏,靜靜等待一個出場的機會。

"三朝之老"清正浮現,乾隆收回成命

張廷玉被抄家的消息,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

眾人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位曾經的權臣,到底有怎樣的把柄落在皇帝手中。

就在此時,一份內廷奏摺,悄悄呈到乾隆案前。

奏摺上這樣寫道:"臣近日細查,張廷玉雖家資甚豐,然所得多為先帝所賞,屢次白銀數萬,明白紀錄在案。

推本溯源,實屬清廉,並無貪墨之嫌。

望我主明察,還先臣一個清白。"

乾隆凝視奏摺,陷入沉思。

是啊,這三十六萬兩銀子,乃是康熙、雍正兩朝皇帝,賞賜給張廷玉的。

當年雍正登基,更是御筆親書,將珍寶財帛悉數贈與。

這份恩澤,豈是他乾隆一人所能撼動?

再者,查抄張府,竟找不到任何不臣之心,妄圖謀逆的證據。

整理出的詩詞文章,字裡行間皆是忠君愛國之意。

由不得乾隆不懷疑:是否錯怪了這位鞠躬盡瘁的老臣?

乾隆沉吟良久,一錘定音:"着將所沒收的財物,盡數還與張廷玉。"

至此,這樁震驚朝野的抄家風波,終於隨着乾隆的一紙聖旨,慢慢平息下來。

張廷玉亦恢復了配享太廟的殊榮,在故鄉安度晚年。

只不過一番風雨飄搖,白髮人送黑髮人,老淚縱橫,心力交瘁,鬱鬱而終。

結語

有人說,張廷玉一生,實乃悲劇。

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到頭來卻落得個被抄家的下場,晚節不保,悲涼而終。

這究竟是他咎由自取,還是時勢造英雄,不得不如此?

我更願相信,張廷玉是時代的產物。

在那個君權神授、言官即斬的年代,任何人都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

他用忠誠和智慧,在時代的洪流中儘力前行,雖歷經坎坷,但終不負初心。

古人云:"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張廷玉雖遭乾隆猜忌,仍堅持不阿諛奉承,保持自己的操守和尊嚴。

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去攀附權貴,巴結左右,反而愈發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這份睿智和洒脫,不正是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嗎?

時過境遷,張廷玉的故事,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那份可歌可泣的忠勇之心,卻永遠值得後人緬懷。

願他的精神,能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久久地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