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個實力派影帝,裝了37年傻子,竟然裝成了皇帝。高人啊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多少英雄豪傑都是因小事“一失足成千古恨”,關羽大意失荊州,馬謖屯兵山頂,遭四面圍困,滿盤皆輸。宋江原以為招安是一條正路,卻給自己和兄弟們帶來殺身之禍。古人云: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我們今天說的這位人物,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就是宦官界的著名人物馬元贄。

馬元贄此人在唐朝後期可謂是盛極一時,享盡榮華富貴。他一直以精明權傾朝野,最後也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跌落塵埃。

說到太監這個職業,其歷史也算是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了太監,隨着封建制度的逐步完善,閹人制度也被逐漸修正最後臻於完善。到了西漢時,漢高祖劉邦為了表達對他們辛勤工作的肯定,專門為他們設立了一個職位,叫中常侍,該職位在理論上似乎並沒有太尊貴,但畢竟和人類社會最頂端的皇帝最接近,因而一直在封建社會的官場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安德海、李蓮英就是他們中最典型的代表。

閹人為禍朝廷的歷史事件比比皆是。在唐朝武宗年間,最著名的大太監就是馬元贄。他和他的眾多前輩們一樣,手握大權為禍朝堂,但他看起來像是很精明,卻沒有大智慧。秦朝太監趙高禍亂天下時所選的傀儡皇帝秦二世是真的昏庸,而馬元贄煞費苦心、精挑細選的傀儡皇帝,居然是一個假裝呆傻的絕世明君。

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他是唐穆宗李恆的第五子,母親是宣懿皇后韋氏。唐武宗於長慶元年被封為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李炎被立為皇太弟,同年文宗去世,李炎即位,次年改元會昌

唐武宗雖然讀書不如他哥哥文宗,但他知人善任,能夠面對現實,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他信任並重用李德裕,君臣二人在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着應對,渡過難關。然而,唐武宗長期服用長生丹藥,性格變得越來越急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最終因服食仙丹而死,年僅三十三歲。儘管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篤信煉丹求葯的行為被認為不是明君之舉,尤其是滅佛運動的實施對佛教是一場致命的打擊。

唐武宗死亡之時,馬元贄作為唐武宗的心腹太監,手握重權。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馬元贄深知,自己不可能當皇帝,但他打算選擇一個傻子繼續他的權貴生涯。最終在李氏家族內挑選的“明君”竟然是李忱——一個假裝痴傻的皇子。

唐朝在我國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給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唐的皇上更是人才輩出。

李淵儘管沒有多少治國理政的本領,但從一個外戚成為一個立國幾百年的高祖,那也不是白給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初唐時期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名聲響噹噹,但很少人曉得,晚唐有個皇上,幾乎能和李世民一樣出名,人們稱他“小太宗”。這位皇上就是唐宣宗李忱。

提到唐宣宗李忱,這可是個醜小鴨變白天鵝、烏雞變鳳凰的故事。李忱這輩子比較傳奇,按照唐朝當時的現狀,不管哪個皇子當皇帝,恐怕都輪不到他。

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他生於元和五年六月,也就是公元810年。他的生母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鄭氏,李錡因叛亂被殺,家眷被官方籍沒,鄭氏被安排到郭貴妃寢宮當侍女,因為長得貌美而得到唐憲宗的寵幸,生下李忱。郭貴妃家世顯赫,又是後來唐穆宗的生母,鄭氏無法和郭貴妃相比,她和兒子李忱兩人相依為命。為了不在皇權爭鬥中被波及,只能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害怕一不小心受到傷害。總之一句話,一切低調,不敢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這個世界好像根本就沒有他們母子這兩個人。

唐憲宗駕崩之後,接下來繼位的唐穆宗,是李忱的哥哥,後來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李忱的侄子,李忱和這幾個侄子年齡差不多。

李忱原本早就和皇位無緣了,萬沒想到,命運無常,轉來轉去,皇位竟然轉到了他手裡。會昌六年,唐武宗因吃丹藥中毒而死。唐武宗本來有五個兒子,不過,因為武宗歲數不大,故此沒有立太子。唐武宗一死,曾經被武宗打壓過的那些太監們聞風而動,再次活躍了起來。

宦官馬元贄原來想過這樣的事,就是立唐武宗一個兒子為皇帝,這樣,皇帝年幼,他們這些太監還可以為所欲為。不過,他轉念一想,就打消了這種想法。不管唐武宗的兒子多小,畢竟有長大成人的那一天。故此,馬元贄決定在宗室子弟中找一個看起來智商不行的人當皇帝,他們這些宦官容易控制。

宦官馬元贄想來想去,想到了李忱。他們偽造唐武宗遺詔,立唐武宗的叔叔、光王李忱為皇太叔。馬元贄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認為李忱沉默寡言,性格隨和,看起來非常痴傻,從來沒有過和別的皇子爭權奪利的表現。馬元贄認為,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他們這些太監又可以肆意妄為了。馬元贄和當時的丞相李德裕商量,李德裕沒有反對。

就這樣,37歲的李忱當了皇帝。這就是唐宣宗。

離奇的是,唐宣宗一當上皇帝,就像變了個人,不僅不傻了,還把幫他登上帝位的那個太監給除掉了,甚至還讓晚唐迎來了“大中之治”的盛況。這當然可以理解,他本來就不傻,只是為了能夠在殘酷的宮廷生活中活下去裝傻而已。

不過,馬元贄、仇公武他們萬萬想不到,原來那個又傻又呆的李忱一旦穿上了龍袍,就變得特別聰明,一點也不傻了,反而非常勤奮老練地處理國家大事,整頓官員作風,整個人都展現出了非凡的帝王風範。

據史書記載,李忱當上皇帝後,說話做事都很沉穩,處理國家大事既果斷又有條理,一點都不亂,大家這才知道,他痴傻的外表下,原來藏着這麼多“好品質”。

滿朝文武這才明白,這位新皇上原來竟然是個演技派中的實力派,妥妥的一個“影帝”呀!裝了半輩子的傻,靠着一流的演技騙過了所有人,不光在危機四伏的皇宮裡保住了自己的命,最後還奇蹟般地達到了人生的最高點。

哎呀,人們在驚訝之餘,也在心裡慢慢揣度,李忱這個皇帝在37年的時光中,承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假裝了三十七的傻子呀?真的是難為他。

據說,李忱一開始裝傻,大家都以為他真傻。後來還是被唐武宗李炎發現了。三番五次害他,都沒有得逞。

李忱的命硬得出奇,這讓唐武宗心裡非常慌張。他後來直接讓宦官偷偷把李忱綁了扔進糞坑裡。宦官仇公武又對唐武宗說,不如再補兩刀,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這個麻煩。唐武宗一聽,立刻就答應了。

沒想到仇公武沒對李忱下狠手,反而偷偷救了他,還把他送出宮。李忱逃出宮後,隱姓埋名,到處漂泊,最後來到了浙江的安國寺。他覺得寺廟裡比俗世安全多了,乾脆就在安國寺隱居,拿起木魚當起了和尚。

李忱當了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對付馬元贄這些大太監。他當上皇帝沒多久,就送給馬元贄一條特別貴的腰帶。馬元贄一看,心裡那個美啊,覺得皇帝真是太看重自己了,畢竟他幫皇帝登基可是立了大功的。之後,他就整天戴着這腰帶到處顯擺,有一次喝多了,還直接把它送給了他的鐵哥們兒、宰相馬植。

一次朝堂上,李忱看到了馬植腰裡的腰帶,就去問馬元贄馬元贄手裡沒有腰帶,只好實話實說。李忱立刻下旨撤了馬植的宰相職位。按照慣例,朝廷大官不能和宦官走得太近。至於馬元贄,皇帝也挺大方,封了他一個將軍,徹底在宮廷里晾了起來。宮廷里沒兵沒卒,給你個將軍有啥用。

李忱上位以後,不承認自己是接了唐武宗的班,他是唐武宗的皇叔,他認為自己繼承唐武宗屬於名不正言不順。因此,他只承認自己是接了父親唐憲宗的皇位。他以皇叔身份,冷眼旁觀宮廷鬥爭二十多年,早已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此,當上皇帝以後,他處理政事也就顯得非常老到、得心應手。他把唐穆宗到唐武宗之間的所有施政措施,全部推翻,全盤否定。

唐朝宮廷里,黨爭非常厲害。主要是牛李之爭。牛,是指牛僧孺。李,就是李德裕。這場黨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一直爭鬥了四十年。李忱繼位後,宰相李德裕、李讓夷被罷免,牛黨成員白敏中被任命為宰相。白敏中是大詩人白居易的堂弟。李德裕被反覆降職,後來死在了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崇山。

唐宣宗尊重儒生,認為科舉出身的人才有真才實學。為此,他為了完善科舉制度,經常微服私訪,聽取老百姓對科舉的議論。同時,對科舉中的營私舞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他曾經下詔,觀察使、刺史等職務先試用,試用合格以後,再正式任命。另外,他把各地戶口的增減當作考核任命官吏的重要指標。

宣宗還非常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對親屬做到了不徇私舞弊,宣宗母親鄭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宣宗的舅舅鄭光源是河中的鎮守官,宣宗認為他才能一般,不能勝任工作,把他降職為京城的右羽林統軍。鄭光源覺得有點委屈,就去找姐姐鄭太后,讓鄭太后給他在皇帝面前求情,鄭太后多次在宣宗面前替弟弟鄭光源說情。宣宗始終沒有理睬。並且勸母親以後不要參與這些事。

唐宣宗在生活上也很節儉。他除了上朝和重要場合,經常穿着舊衣服。長女萬壽公主出嫁,按照唐朝律法,應該用銀箔裝飾婚車,宣宗讓改為用銅箔裝飾婚車。宣宗還要求子女們日常生活不得刁鑽跋扈,一切謹慎小心、低調做事。在他的帶動下,一股節儉之風很快在朝野形成。

在唐宣宗的治理下,當時的唐朝不僅內政比較穩定,外交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大中四年,沙洲軍民在張義潮率領下,趕走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洲。第二年,張義潮歸附唐朝,使原來被吐蕃佔領的河隴地區重新歸屬唐王朝。

在宗教信仰上,他一反以前唐武宗的做法,興修了很多寺廟,把唐武宗損毀的寺廟又重新翻修了很多,緩解了社會矛盾。

可惜的是,唐宣宗喜歡道術,迷信長生不老,特別是在他晚年,也迷戀丹藥。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因服食了大量丹藥,中毒身亡,享年五十歲。他在位十三年,使衰弱的唐王朝再次煥發生機活力,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宣宗死後,唐王朝就進入末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