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腦反華”到“突然中吹”,真實的中國經得起審視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官方視頻賬號發布了一則專題報道,名為《不只是deepseek:“中國製造2025”如何讓中國崛起》。視頻盛讚中國製造,並將成功歸因為“制度優勢”,還談到了“(中國)政府的耐心與長期規劃”。

bbc一貫是西方媒體的“反華急先鋒”。如今畫風突變,對準中國的“灰暗濾鏡”不見了,話里話外的陰陽怪氣沒有了,一時之間,“中國網友都不適應了”。有分析認為,這可能與美國國際開發署被關閉有關,不排除涉及當下西方的某種政治博弈。紛紛擾擾按下不表,但至少透過他們的鏡頭,這一次,中國形象不再失焦、變形。

bbc發布的關於“中國製造2025”的報道。/重慶瞭望截圖

01

“看見一個真實的中國”,其實正是當下世界輿論場的新風向。

上個月,一場跨越太平洋的全面“對賬”熱鬧非凡。機緣巧合下,中美兩國網友開啟直接連線模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交貓稅”到“聊家常”,從“相互做題”到“回信李華”……越是看似平凡的小事,越能給外國朋友帶來極大震撼,一場互聯網時代的“洋悟運動”悄然興起。

西方網友赫然發現,網絡的另一端,中國經濟已今非昔比。中國人民友善熱情,那些“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謊言不攻自破。

去年夏天,一句“city不city”一炮而紅。眾多國外旅遊博主和遊客,收拾行囊開啟“中國行”,“china travel”的超高熱度持續至今。在許許多多原生鏡頭裡,中國高鐵飛馳沃野,移動支付方便快捷,能送外賣的機器人服務員、滿街跑的新能源車……一個現代化的“未來”中國,真實可感地呈現在他們面前。那句“china is not what we expected”(中國不是我們預想的那樣),甚至成為國外社交媒體上的熱門標籤。

…………

隨着聚焦中國的鏡頭更加多樣,觀察中國的角度更加多維,敘述中國的聲音更加多元,那些苦心添加的“有色濾鏡”便失去了效力。

外國遊客在李子壩軌道站觀景平台合影留念。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02

“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

毋庸諱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際傳播語境都由西方主導。“中國怎麼樣” “中國好不好”,幾乎完全被淹沒在他們的任性表達中。

各種“反華敘事”五花八門,套路深深。為顛倒黑白,或斷章取義,或移花接木,或胡編亂造。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案例是,為了表現中國的霧霾和天氣陰暗,畫面全都加上一層灰黑濾鏡。如此一來,哪怕天氣晴朗、空氣清新,畫面也能瞬間變得蒼白,給人以壓抑之感。

在具體表述時,部分媒體也有一套專門話術。如,都是企業家,但描述中國人就給戴上“寡頭”的帽子;都是對外投資,中國的相關行為就是“製造債務陷阱”。

經由“歪嘴和尚”一念經,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人權狀況通通 “一無是處”,中國社會、中國人民、中國文化似乎全都“危險重重”。通過高濃度的“濾鏡”,將累累“無罪之證”加諸中國,一些外國民眾的認知隨之步入誤區,一度發問道:“中國有汽車嗎?”“中國家庭有電冰箱嗎?”種種誤解,讓人哭笑不得。

“你可以暫時欺騙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謊言重複千遍終究是謊言,真實的中國經得起審視。

03

再充斥偏見的稜鏡也無法扭曲真實,再紛擾的雜音噪聲也掩蓋不了真相。

一路走來,我們身邊的“嗡嗡叫”何其之多。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們說“中國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又嚷嚷起“中國社會就要崩潰”;前段時間,則炒作起“中國經濟已經見頂”。

幾十年間,針對中國的妖魔化之語從未消停,“捧殺”“棒殺”輪番上陣。然而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穩步前行,“朋友圈”越來越大,同行者越來越多。

今天的中國,更“自帶流量”。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最大消費群體,“中國製造”供應全球,“中國智造”嶄露頭角……如今隨着中國影響力的加深,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傾聽真實的中國聲音,這正是發展賦予我們的氣場,形成的“萬有引力”。

而且,世界媒體形態正在迅速迭代。隨着門類豐富的社交工具全球上線,西方媒體的話語壟斷優勢被一步步打破,存在感直線下跌。博主的視頻、網友的帖子乃至出海的中國影視劇,已經成為域外民眾與真實中國互動的途徑,並越來越受歡迎。反倒是那些“雙標媒體”,在一次次偏見報道中,成了群嘲對象。

春節期間,兩位來自西班牙的遊客在北京地壇廟會遊覽。記者 鞠煥宗 攝/新華社

04

世界目光聚焦東方,是趨勢,是人心。當然也要看到,輿論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下“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中國朋友變得更多,非一朝一夕之功。

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我家大門常打開”,可以收穫更多雙向奔赴的熱情。縱觀近段時間以來,外國遊客的“中國行”盡享絲滑,背後正是各項舉措的不斷優化。其實不只擴容免簽範圍,也不只是遊客來華,在產業合作、技術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國都大有可為。

沿着這一思路,中國可以創造更多契機,提供更多便利,持續做好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篇大文章。當客人紛至沓來,全方位感受中國的蓬勃脈動,對話中國人的可愛熱忱,自會發現中國與西方政客和媒體所描繪的偏差,進而不斷修正自身認知,摘下有色眼鏡。

“一心一意謀發展”,則是需要不斷夯實的堅實底氣。細究起來,無論是深夜擼串的安全感,還是移動支付的便捷性,抑或deepseek的橫空出世,其實每一次外國人的“大開眼界”“深受震撼”,都是一代代中國人民腳踏實地共同奮鬥的具象成果。一個國家的國際存在感與其硬實力正相關。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於人前,中國故事自不會缺乏講述者、傳播者。

山高路遠,止不住行者征程。奮進中的中國,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無懼“灰黑濾鏡”,也無需“美顏相機”。只要真實、客觀、公正,精彩的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回饋源源不斷的溫暖與驚喜。

原標題:從“無腦反華”到“突然中吹”,真實的中國經得起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