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把女兒嫁給50歲尉遲恭,尉遲恭惶恐拒絕:若答應,必滅族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臉上帶着幾分笑意,緩緩開口:“敬德,你隨朕多年,忠心可嘉,今日便將公主許配於你,可好?

殿中瞬間陷入寂靜,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齊刷刷地落在尉遲恭身上。

這可是天大的恩寵!多少人求都求不來,賜婚公主,那是皇帝對臣子最大的信任和抬舉。

可誰也沒想到,尉遲恭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手中的酒杯差點掉在地上。

下一秒,他竟然“”地一下跪倒在地,聲音顫抖:“陛下,臣不敢受此大恩,若應允,恐怕全族性命不保!”

眾人面面相覷,連李世民都怔住了。

賜婚本是喜事,為何尉遲恭反應如此激烈?

尉遲恭,字敬德,大唐開國名將,玄武門之變的頭號功臣。

年少時,他憑藉一身武藝闖蕩沙場,最早追隨劉武周,後來歸順唐朝,成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能坐上皇位,尉遲恭功不可沒。

當年玄武門之變,尉遲恭帶兵埋伏在城門外,一舉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助李世民穩固皇位。

事後,李世民對他感激不盡,封他為吳國公,畫像被掛入凌煙閣,成為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可正因為功勞太大,他的處境也變得微妙起來。

古往今來,功臣的下場往往不太美妙。

韓信岳飛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皇帝用得着你的時候,視你如珍寶;可一旦天下太平,你的存在便成了一種隱患。

李世民雖是明君,但他是皇帝,皇帝向來是最忌諱功高震主的。

尉遲恭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他一直低調行事,謹言慎行,甚至主動向李世民請辭,表示自己年紀大了,願意回鄉養老。

可李世民沒有同意,反而加倍恩寵,甚至提出將公主嫁給他。

這可不是普通的婚事。

李世民的女兒,身份何等尊貴?嫁給尉遲恭,表面上是賞賜,實則是一種綁定。

公主成了你的妻子,你就是皇親國戚,名義上風光無限,實則處境更加危險。

尉遲恭深知,一旦迎娶公主,他就再也無法抽身,也別想再“全身而退”了。

更何況,他已經年過五十,早已有妻有子,若是迎娶公主,原配怎麼辦?皇帝當然可以安排,可天下人會怎麼看?同僚們會怎麼看?

更可怕的是,這場婚事會讓所有人都忌憚他。

尉遲恭的戰功已經足夠驚人,若再成為皇帝的女婿,那些朝中大臣、勛貴世家,恐怕都會對他側目。

到時候,一旦皇帝對他稍有疏遠,等着他的,就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滅頂之災。

所以,他必須拒絕。

可皇帝的賜婚,豈是那麼容易拒絕的?

尉遲恭跪在地上,心跳如雷,額頭冷汗直冒。

他知道,這一刻的回答,決定了自己的生死。

李世民盯着他,眉頭微微皺起:“為何如此推辭?難道你不願成為朕的親家?

尉遲恭深吸一口氣,沉聲道:“陛下,臣愚鈍,恐難勝任公主之夫。

臣乃武夫,粗鄙不堪,實在配不上公主金枝玉葉。

更何況,臣已年邁,實在不敢耽誤公主一生。”

他的話說得恭敬,卻句句透露着抗拒。

李世民沉默了。

他當然聽得出尉遲恭的意思。

其實,他未嘗不知道這場賜婚可能帶來的後果。

可他是皇帝,皇帝的賞賜,不能輕易被拒絕。

否則,便是對皇權的挑戰。

可尉遲恭的態度如此堅決,甚至露出幾分惶恐,李世民終究是聰明人,他知道,強行賜婚,未必是好事。

片刻後,李世民嘆了口氣,擺擺手:“罷了,既然你如此推辭,朕也不勉強。

尉遲恭這才鬆了口氣,連連叩首謝恩。

幾天後,李世民再次召見尉遲恭,這次,卻是准許他告老還鄉。

尉遲恭終於得償所願,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頤養天年。

他沒有像其他功臣那樣貪戀權勢,而是選擇了明哲保身,避開風口浪尖。

很多人說他“識大體”,知道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

可也有人說,他不過是“裝糊塗”,深諳官場生存之道,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

但無論如何,他活下來了。

相比那些後來被猜忌、被貶謫、甚至被賜死的功臣,尉遲恭的結局,算得上是幸運的。

李世民晚年時,曾多次提及尉遲恭,每次都感慨:“敬德識大體,真乃忠臣也。

這句話,既是對尉遲恭的肯定,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釋然。

有人說,皇帝的恩寵,未必是福,有時候,反而是最危險的試探。

尉遲恭的故事,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