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潮汕女子英歌隊

新華社廣州2月10日電 題:尋路潮汕女子英歌隊

新華社記者霍思穎、詹奕嘉

“咚咚鏘、咚咚鏘……嘿!哈!”順着鑼鼓和吆喝聲響傳來的方向,第一次來潮陽的20歲泰國留學生吳淑霄穿街過巷,順利來到了目的地——西龍古廟前的廣場。

這裡是西門女子英歌隊的訓練場地。英歌是一種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的舞蹈,長期流傳於廣東汕頭潮陽、潮南和揭陽普寧等地,是當地重要節慶和民俗活動常有的項目之一。

1月23日,在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西門女子英歌隊在街頭表演。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近年來,這項至少有着30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火熱“出圈”——關於英歌的視頻不斷在社交平台被轉發、點贊和分享,甚至有人稱之為“春節最強氣氛組”。

人們記住了一個個鮮活的“英歌面孔”:跳起英歌“奶凶奶凶”的小女孩、身材魁梧卻動作迅捷的中年大叔、在緊張取餐間隙也能舞起雙槌的外賣小哥……

中外遊客們紛紛來到潮汕,近距離感受它的魅力。這其中,就包括正在寒假中的吳淑霄,她從所在的汕頭大學搭車半小時來到這裡。

1月20日,在廣東汕頭潮陽區的西龍古廟,西門女子英歌隊隊員在排練。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吳淑霄眼前這支又颯又美的西門女子英歌隊成立於1952年,是潮汕地區第一支女子英歌隊,最老的隊員如今已經快80歲了。

男子英歌舞取材於《水滸傳》的梁山好漢故事,而女子英歌多源於穆桂英挂帥、花木蘭從軍等中國古代女英雄的傳說。

伴隨着鑼鼓點、口哨聲和吆喝聲,隊員們敲擊翻轉着手中的英歌槌,不斷變換隊形,身姿輕盈靈動。吳淑霄驚嘆於她們剛柔並濟的動作,“太不可思議了,怎麼會如此同步!感覺她們特別有力量和節奏感,讓人心潮澎湃。”

西門女子英歌隊教練吳燕花在2011年隊伍重建時就加入,她告訴吳淑霄,“隊員大部分都不到20歲,有上學的有工作的,日常訓練都是自發的,大家都是因為熱愛英歌才聚到一起。”

1月23日,在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西門女子英歌隊隊員在街頭表演。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剛剛回歸隊伍的周翊翔拍了拍嬰兒車裡五個月大的小寶寶說,“隊友們會輪流幫我照顧小孩,英歌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時做夢都在跳。”

“你看,這是我剛學的蛇舞新動作。”6歲的黃可昕也湊了過來,如同雜耍般蹲跳着揮舞着手中的道具蛇一路前進。

“拇指和食指抓緊,轉的時候另外三隻手指放鬆。”英歌隊11歲小隊員的林雅涵轉着手中的英歌槌,試圖教會眼前的這位泰國新朋友,她的雙胞胎姐姐在一旁也頻頻點頭。

泰國民眾對英歌舞並不陌生。2023年春節,泰國舊罔縣購物中心一支當地英歌隊的“炸街式”表演在社交平台刷屏;2023年12月,泰國舊罔縣英歌舞文化交流團赴潮汕地區與當地英歌隊展開互動表演。

吳淑霄祖籍也在潮汕地區,父親是移民的第三代後裔。如今在汕頭大學學習漢語國際教育的她表示,英歌隊員的訓練強度、熱情和保護推廣傳統文化的努力令人欽佩。“英歌豐富了我對潮汕文化、中國文化的理解,更讓我感受到了中泰之間的文化連接。”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