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重工業真的比晚清還落後?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不少人認為,晚清時期還處於統一狀態,工業經濟發展較強,而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政府派系林立,沒有大搞工業經濟建設的決心。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單從重工業的體系建設,民國時期就遠勝於晚清,重工業的經濟建設產值,也非晚清能夠比擬。

江南製造總局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可以繼續往下看!

首先,要明白,晚清的工業經濟,是按照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的,而民國時期的工業建設,是跟隨世界潮流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包括機械製造、化工能源、飛機製造、發電機製造、電動機製造、機床製造等。

就這一點,晚清的所謂工業建設成就,比如漢陽鐵廠福州船政局等,就根本比不上民國時期,因為工業技術就相差幾十年。

簡單舉個例子,南京國府可以製造軍用飛機和化學武器,晚清政府有那實力嗎?還有說民國政府沒能力造火炮,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150毫米榴彈炮”了解一下。

晉造150毫米榴彈炮

當時,之所以民國的工業水平排名低,也就是因為民國政府面對的工業體系,遠比晚清時期複雜,建設難度也是直線提高。

要知道,當時世界上能夠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根本就沒有多少,主要還是以美國德國英國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主。

說直白一點,民國和晚清的重工業建設,其實有個很重要的區別。

晚清通過洋務運動,開始大力發展工業的時候,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才剛剛萌芽,晚清政府自然是能夠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就行了。

但是,民國政府建立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已十分成熟。其重工業的產業鏈和複雜度,都遠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蒸汽機)。

所以說,有人便覺得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完全比不上腐朽的晚清政府,這種說法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然後,我們再來說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在重工業建設上,投入了多少資金!

晚清政府大搞洋務運動,想要維繫政權發展,前後三十年,創辦60餘個使用機器製造的近代企業,總共花費白銀5300萬兩。

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清廷在馬關賠款2億白銀,再加上贖遼費3000萬,直接為日本進行工業化建設提供了資金。

實際上,當時清政府為了支付對日本的賠款,總共分三次向西方借款3億兩,直接把日本從一個處於破產邊緣的農業國,通過戰爭賠償發展成一個工業化強國,甚至敢和美國對抗。

不得不說,這就是晚清政府送給民國的大禮,一手將日本培育成新列強,更是一手讓中國負債幾十年。

辛丑條約後,晚清政府還要向八國聯軍,提供戰爭賠款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相當於30年洋務運動經費的18倍,這無疑讓本來就基礎薄弱的近代工礦企業,更加難以存活。

還有一點,在《辛丑條約》內容里,晚清政府為了討好列強,更是將國家關稅和鹽稅等抵押給英美等列強。

直到1933年,在國府財政部長宋子文的多方斡旋下,民國政府終於得以收回將關稅自主權。

後來,南京國府便按照蘇聯的基建和重工業模式,制定重工業五年期發展計劃,但是沒多久日軍便開始大規模侵華,重工業計劃建設也暫停。

其實,民國時期沒有做好重工業建設的原因有很多。正如前文所說,當時還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萌芽期,所以可以花一大筆錢買到,數條老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線。

但是,民國時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期,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自然費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生產線,也遠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破銅爛鐵昂貴。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建設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晚清時期國內煤炭資源還是豐富,所以工業建設成果自然是有的。

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中國本來石油資源就匱乏,而且民國時期也根本沒有開採石油技術,石油幾乎全靠進口,這極大限制了民國政府的重工業建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當然,還有一個根本原因,雖然說民國時期是一個國家形式,但是內部卻是一個鬆散的軍閥聯盟,各路軍閥輪番當政,直到南京國府建立和東北易幟後,民國政府才完成形式上的統一。

那麼,搞重工業建設,當時該由誰來牽頭呢?南京國府的蔣氏內心是不想搞的,尤其是不想在南京附近發展重工業,為什麼呢?

當時,民國時期的海軍實力很弱小,總噸位數萬噸而已,多數是清朝艦隊留下來的老底子。

反觀日本,憑藉著當年晚清給的賠款,從八八艦隊計劃,到成為新的海軍強國,擁有從潛艇到航母的一系列水面作戰艦艇,總噸位200餘萬噸(1937年抗戰前夕數據)。

一旦中日開戰,日本便可以從東南沿海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按照當時的海軍實力,東南沿海幾乎無險可守。

假如說,將重工業基地放在南京周圍,那日軍侵華就可以實現“以戰養戰”,不用擔心能源補給,國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想法將徹底破滅。

汪精衛之流,這種投降派更是不用考慮,他壓根就沒有想到重工業建設這層。然後,有人說張作霖東北發展的軍事工業不錯,裝甲車都能製造,陸海空三軍齊全。

但是,張作霖不過是日軍的提線木偶東北軍實力巔峰時期,日軍釜底抽薪,九一八事變,將張作霖苦心經營的東北重工業全部收入囊下。

這大概就是養肥了再宰吧!

其實,國府內部也深知中日兩國工業差距,對於基礎工業還是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

1935年,國防設計委員會,全體決議提出《國防工業初步計劃》。

按照計劃,以江西湖南兩地為核心,建立國有重工業基地,包括鎢鐵廠、鋼鐵廠、煉銅廠、煤炭廠、煉油廠、飛機發動機廠、電工器材廠等重工業設施,以供國內軍需和民用發展。

據相關資料統計:從1938年到1945年9月,抗日大後方基地共生產生鐵(白口鐵和灰口鐵)41.298萬噸,鋼材4.5264萬噸。

當然,和其他國家相比,南京國府的重工業能力確實不行。本來前期有個黃金十年,但是重工業建設成效低,再加上軍閥混戰,和外部入侵,沒有穩定的國家環境,又何談經濟國防建設呢?

不過,和腐朽的滿清政府比起來,南京國府高它數個檔次,滿清根本無法和民國時期的重工業建設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