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所有宰相名單,其中有170人最為知名

宰相是我國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總稱,它主要兼領政務,是君主之下的第一宰輔。歷史上,我國各朝都有宰輔出現,像商朝時期的伊尹、巫咸、傅說,春秋時期的管仲、田文、張儀,以及秦朝時期的李斯馮去疾,都是宰相。

宰相和丞相不同,宰相是一個泛稱,而丞相只有在掌握行政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為宰相。所以,將宰相視為丞相的代稱,這本身也就是個偽命題。

先秦時期的宰相







我國先秦時期的宰相基本以太宰、太師、相、卿等相稱,有些諸侯國則以令尹左相、右相等稱呼。比如春秋時期的楚國,令尹就是事實上的宰相。

我國最早的宰相出現於夏商時期,商周時代,就已經有了太宰、尹、太師等職稱。隨着國家機器的成型,丞相之名遂正式形成。

秦漢時期的宰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設置三公九卿制度,從此時起,丞相作為宰相的代名詞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並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秦朝時期的宰相正式官名為丞相,始皇帝後期,為了分化相權,皇帝始設左、右二相相互制約,漢初延續這一制度。

漢武帝時,丞相權力逐漸歸於內朝,接着到漢哀帝在位,哀帝又改丞相為大司徒。不久,漢初的權利集中於內廷尚書,宰相權利遂盡歸錄尚書事

三國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宰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延續了秦漢時期的宰相制度。有一點不同的是,西晉始設尚書省門下省,也是從西晉開始,各朝開始執行多相制度。

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把持朝政,比如劉宋時期的中書令、門下侍郎、中書監北周時期的大冢宰、尚書令,就是事實上的宰相。

隋唐時期的宰相



隋唐時期的宰相以三省六部制為主,三省指的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六部即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一般而言,尚書省的尚書令、尚書僕射,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納言都是宰相。不過,唐朝建立後,這些皆不常設,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能稱為宰相。

五代十國時期的宰相



五代時期的宰相制度基本沿用於唐朝,不同的是,五代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及它官加同平章事為宰相。除此之外,宰相還兼管節度副使、軍事、刑法等職責,權力更為集中。

宋、遼、金、西夏時期的宰相



宋朝的宰相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式的官名,在平章事之上,又以參知政事三司使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權力。

宋神宗以後,兩宋的宰相一般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太宰兼門下侍郎或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一般有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或少宰兼門下侍郎。

遼朝的宰相制度分南、北兩院,北院以樞密院使為正式宰相,南院則延用隋唐制度,以三省作為宰輔機關。

金朝的宰輔制度是尚書省,金熙宗入駐中原後,設左右丞相、左右丞或平章政事,實行南人管南、北人管北的行政制度。

元明清時期的宰相





我國的丞相制度正式廢除於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不過,丞相雖然沒廢除,但宰相制度依舊存在,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軍機大臣,也就成為了明清兩代事實上的宰相。

總結

宰相制度是我國古代延續了兩千年的封建官制之一,作為我國古代的官職名稱,它也對我國古代封建帝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個人覺得下面這170位宰相最為知名,也最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大家覺得如何呢:

伊尹、太公望周公旦趙盾先軫魏舒趙鞅公孫敖華元子產伍子胥文種范蠡商鞅、張儀、公孫衍范雎呂不韋、申公巫臣李悝蘇秦吳起藺相如廉頗李牧孫叔敖子西樂毅田單、管仲、鮑叔牙、李斯、蕭何曹參丙吉、衛綰、霍光黃霸周勃周亞夫竇嬰竇融竇憲曹操、諸葛亮、賈詡曹真鍾繇陸遜、張布、羊祜張華謝艾、張賓、王猛姚碩德、尹維、宋繇長孫嵩崔宏崔浩爾朱榮高歡宇文泰慕容紹宗高長恭獨孤信段韶斛律光于謹宇文憲王弘陳霸先高熲、楊素、楊雄、房玄齡杜如晦裴鉅蕭瑀長孫無忌李靖岑文本、馬周、李勣劉仁軌王孝傑婁師德狄仁傑魏元忠張柬之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源乾耀、元載李晟馬燧李絳李泌裴度武元衡李德裕劉晏楊炎敬翔任圜馮道、范質、王溥周庠袁襲嚴可求宋齊丘、梁震、孫光憲趙普呂蒙正呂端沈義倫寇準韓琦王安石李綱趙鼎韓侂胄文天祥陸秀夫韓延徽韓德讓完顏宗翰、完顏宗弼、紇石烈良弼、張元、木華黎耶律楚材劉秉忠脫脫王保保徐達解縉楊榮于謙李賢、李東陽、楊廷和張居正孫承宗史可法徐光啟張煌言陳廷敬張廷玉張玉書、張英、李光地鄂爾泰福康安、王傑、傅恆、劉統勛、兆惠戴均元王鼎、恭親王奕訢、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