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臨刑前為何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冤》中的竇娥在被行刑之前,對着蒼天發了三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她發毒誓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她的冤情,但她為何要用這三件事來表達自己的冤屈呢?莫非具有什麼象徵意義?

竇娥冤

《竇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關漢卿的作品。這部戲曲講述了一個非常催人淚下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關漢卿加入了許多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和一些古籍中的故事,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生動。

《竇娥冤》故事的原型是來自《搜神記》中的一篇名為《東海孝婦》的故事。

關漢卿將原文結合元代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一些社會上的不公現象,最終完成了這樣一篇悲慘的故事。

著名的近代家王國維說過:“《竇娥冤》放在國際上也絲毫不比西方的那些悲劇差。”

那《竇娥冤》究竟講述了什麼呢?故事還要從一個窮書生竇天章說起

楚州地界上有這樣一位窮書生,他每日苦讀典籍,一心想要進京趕考求個功名。

但是他只顧着讀書,家中就沒有了經濟來源,所以一家三口人過得非常艱苦。

起初這個書生的妻子通過做工賺點錢,勉強能夠維持生計,但是她實在是受不了這種苦了,於是她就拋棄了女兒和丈夫,自己回娘家去了。

而此時的書生正好到了進京趕考的日子,所以他非常煩惱,不知道女兒該怎麼辦。

這時候,村裡有個蔡婆婆來到了書生家裡。她一進門就和書生說明了來意。

蔡婆婆對書生說:“竇舉人,我這次來是想向你提親的,我家的小少爺看上你家女兒了,願意將她領回家做個童養媳,你看怎麼樣?只要你同意,我們立刻把彩禮送來。”

蔡婆婆的一番話,對於一個極度缺錢的書生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他非常需要那筆彩禮錢。

於是書生就答應了蔡婆婆,之後他又對自己的女兒竇娥說:“閨女啊,是父親無能,不能親自將你養大,你到婆婆家之後,一定要好好聽話,等我將來考取功名,一定會回來找你的。”

小小的竇娥此時也不明白父親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她非常乖,記住了父親說的要聽話這件事。

幾天之後,蔡婆婆帶着人來到了窮書生家門口,將一箱子彩禮留下,之後就把竇娥接回去了。這就是這部戲劇的第一幕。

戲劇的第二幕來到了十年後,當年竇娥七歲時來到蔡家,如今,她已經十七歲了,終於和蔡家公子完婚了。

但是竇娥的丈夫身體不太好,當初蔡婆婆要竇娥過來當童養媳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沖沖喜。但是效果明顯不太好,在結婚兩年後,她的丈夫就去世了。

這時候蔡家只剩下了蔡婆婆和竇娥兩個寡婦相依為命,而就這在這時,本劇的反派父子登場了。

村裡的小流氓連帶着他爹盯上了這孤寡的兩母女。這一日,張驢兒帶着他爹假裝是路過的逃難者,請求竇娥的幫助。

那蔡婆婆見二人可憐,於是就讓竇娥將二人迎進家裡。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二人一進蔡家的門就原形畢露。

兩個人搶佔了蔡氏的房子,強行住在了這裡。而張驢兒的父親還強迫蔡婆婆嫁給了他,蔡婆婆無法反抗,只好答應。

而張驢兒也想效仿他父親,於是他就對竇娥動起了歪心思,但是竇娥卻不願屈服,將張驢兒臭罵一頓,還扇了他一巴掌。

張驢兒很憤怒,他心想:老子還治不了你了。他深知蔡婆婆是竇娥最大的軟肋,於是他來到藥店,買了劇毒的耗子葯想害死蔡婆婆。

但是張驢兒將劇毒的羊湯端給蔡婆婆吃的時候,羊湯卻被饞嘴的父親搶了去,隨即他的父親就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

張驢兒見事情敗露,心中暗叫不好。他為了擺脫下毒殺人的嫌疑,他率先跑到楚州的衙門,誣告是竇娥下毒殺了他的父親。

而那審案的楚州知府也收了張驢兒的黑錢,於是嚴刑拷打竇娥,想要讓她屈打成招,但是竇娥寧死不屈,受了大刑也不承認是自己下了毒。

那楚州知府見竇娥如此剛烈,於是就將蔡婆婆抓來拷打,竇娥見不得蔡婆婆如此受苦,便承認了是自己下了毒。

知府終於抓到了機會,於是馬上將竇娥送上了刑場。

即將被砍頭的竇娥看到了痛哭的蔡婆婆、一臉陰笑的張驢兒,想到自己那不知生死的父親,她非常不甘心。

於是竇娥在臨刑前對天發了三道毒誓,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冤屈。

竇娥對着蒼天大喊:“我死後,要讓熱血不落地,全都濺在那白練上;再要這六月里飄雪,掩蓋我的屍身;還要這楚州地界大旱三年,看看這蒼天究竟有沒有公道!”

說完之後,竇娥被行刑了。

之後圍觀的群眾發現,竇娥的血一滴都沒有落在地上,全都飛濺在了那條白練上。

圍觀的百姓們全都哄鬧起來,知府也有些心慌,連忙將人們驅散,並且讓蔡婆婆去收屍。

而就在蔡婆婆走向竇娥屍身的那一刻,六月三伏的天真的飄下了鵝毛大雪,不一會兒就掩蓋住了竇娥的屍身。蔡婆婆跪在竇娥身邊,為其哭慘,大喊她的冤屈

百姓們更是群情激奮,楚州知府嚇得急忙逃回了衙門。三道誓言的前兩道都應驗了,那第三道自然也不會缺席。

自從竇娥被殺之後,楚州真的三年大旱,一滴雨未落。

這件事最終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於是他派了一位欽差大臣前來調查。這位欽差也不是別人,正是竇娥的父親竇天章

竇天章聽蔡婆婆的講述之後大怒,馬上將那張驢兒和昏官抓了起來處以極刑,為女兒洗清了冤屈。

但是有人說最後的結局其實是後人補上的,關漢卿並沒有寫一個好的結局。故事就以竇娥的死結束了,而竇天章也早就死在了土匪手裡。

事實上,關漢卿在創作《竇娥冤》時使用的這三個毒誓都是有出處的,他們每一條都代表着一個令人潸然淚下的悲劇。

由此可以看出,關漢卿的創作水平和他的知識儲備有多麼厲害,也可以看出他在創作過程中的細心。

這第一條“血濺白練”就出自《竇娥冤》的原型故事裡,東海孝婦周青,她的遭遇和竇娥差不多,只不過她最後的結局是飛濺白血,而不是血飛白練。

關漢卿的這個改編非常契合,它既符合了最初的那種離奇感,又讓人覺得更加合理。

竇娥的這三道誓言都是通過原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應驗來印證另一件事。

那砍頭之後的血本來應該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而落在地上,但是竇娥卻發誓要讓它往上飛,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卻發生了,一下子就驚住了眾人。

關漢卿對此的解釋是:竇娥的一腔熱血不會落地也不會蒙塵,它將會飛到最顯眼的地方,彰顯她的不甘心,她那不滅的冤屈。

同時,飛上白練的紅血也能讓圍觀的百姓們看清事情的真相,藉此證明自己的清白。

第二條“六月飛雪”,主人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鄒衍

自從元代《竇娥冤》之後,六月飛雪已經成了冤屈的代表。在我國的楚州地區,六月是不可能下雪的,六月三伏大熱天,下雨倒有可能。

所以又是利用這種不可能發生的事來印證竇娥的冤屈,在發誓的時候竇娥也說了“六月飄雪,蓋我屍身”的話。

這白茫茫的大雪掩蓋了竇娥的屍身,就是竇娥在向天下人證明:我身心清白,白得可以容身雪中。

這潔白而神聖的雪保護了竇娥的屍身,也讓這一城的百姓們知道了竇娥的冤屈

這潔白而冰冷的雪與這炎熱而黑暗的大地構成了一幅非常有衝擊力的畫面,更容易讓人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

第三條“大旱三年”,這個狀況在《搜神記》中《東海孝婦》的故事裡也有體現。

那孝婦周青被殺了之後,血液逆流上了竹竿,當時太守卻無視天意,仍然不為周青平反。

於是東海郡遭遇了三年大旱,如果不是新官來為周青平反,都不知道要旱多少年。

所以三年大旱這一條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來皇帝的注意,引來更大的官。

從古至今,民是怎麼也鬥不過官,想贏過貪官就只能是找一個比他大的官來對付他。

而竇娥幸好有個當了官的父親,幸好來的欽差大人不和知府是一樣的貨色。

《竇娥冤》作為我國一部著名的悲劇,其中蘊含了強烈的反抗精神。

古時候的人被官員壓迫,被惡人欺凌之後上告無門,就只能向蒼天求助。

而關漢卿則利用這部戲曲,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也更能激發出人們的反抗精神和不屈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