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祿洞李氏:南宋時自南雄珠璣巷遷來,李小龍祖先出自他們

南都訊 桃源鎮歷史悠久。據鶴山市博物館搜集的相關資料顯示,從南宋時期起,就不斷有南雄珠璣巷分支來此定居的移民,其中以祿洞(李氏)、錢塘村(王氏)、竹蓢(施氏)為代表。

祿洞,歷史地名,舊行政區域,稱祿洞鄉。據2001年出版的《鶴山百科全書》,祿洞是今馬山、富屋、船崗、旺龍、甘棠、潘光、中心、中盛、龍溪等村名委員會及龍口古造村等地方的統稱。置村時,宅舍均建於山坑朝陽處,因地貌得名。

據民國版《祿洞李氏家譜》記載,南宋咸淳年間,李子皋率族人由南雄珠璣巷遷此建村,取名祿洞村。那時,距鶴山建縣還有400多年,這一帶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屬於新會縣管轄。至於遷徙的年代,有咸淳二年(1266)和咸淳九年(1273)兩種說法。後一種說法的根據是,咸淳九年有南雄珠璣巷貢生羅貴為首的三十四姓九十七人聯名向官府申請向南方移民的准遷證,李子皋名列申請人名單的第五。這份文書流傳了下來,保存在珠三角多個姓氏的族譜中。

民國三十三年宋森版《鶴山縣誌》關於李氏的記載。

祿洞村是這支李氏遷來珠三角建立的第一個村莊。而後,祿洞李氏更是成為鶴山大姓之一。據鶴山市博物館搜集的相關資料顯示,今祿洞鄉及羅幃洞、水沙逕、朗坡、平頂、高圳、杉山、陳山坑、古琴、旺村等處之李姓,及維墩中堡李姓之一部,皆同此一房。其中一支遷到順德均安,功夫巨星李小龍就出自這一支。

桃源祿洞李氏從在此定居後,秉以將家規家訓,教育子孫後代,慎思篤行,詩書傳家,如有:“支派有盛有衰,行實有善有惡,盛衰天也。善惡者人也,人人修身以善則盛,以惡則滅;善盛不至於衰矣。敬祖宗,敦孝悌;睦親族,端倫常;友昆仲,和夫婦;教子孫,尚勤儉;恤孤寡,戒唆訟;安生理,勿非為;忌毒染,慎嫁娶;勉誦讀,重交遊;謹喪祭,遠酗酒;出異教,省自身。”等名句留存至今。

錢塘彩龍和竹朗金龍習俗延續至今

桃源鎮擁有着百年傳承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比如錢塘彩龍和竹朗金龍,其舞龍的傳統習俗延續至今。

錢塘彩龍於2007年入選鶴山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明代後期,浙江杭州錢塘江附近村民王成庵舉家遷到鶴山桃源鎮,並在此安居、開枝散葉,漸漸形成了一個村落。因懷念故鄉,他便以“錢塘”命名這個村落,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王氏先祖在舉家南遷之時把錢塘舞龍習俗也帶到鶴山。錢塘舞的龍為紗龍,在龍骨外面以薄紗覆蓋,因覆蓋的薄紗五顏六色,多姿多彩,故而稱為“錢塘彩龍”。每年中秋,在鑼鼓樂器的伴奏中,龍舞隨聲而起,時而翻轉騰挪,時而盤旋如塔,時而遊走穿梭,氣勢雄偉、舞姿生動。

錢塘彩龍。

竹朗金龍(洪聖打醮)習俗活動在2022年入選第九批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追溯竹朗村的舞龍,要先介紹竹朗施姓。

相傳,施姓始祖祖籍福建福州,先祖慶公在南宋末年考中進士,授職廣東岡州知州。之後遷居廣東,其後代士隆公先遷居順德龍山,後來看到鶴山竹朗是塊風水寶地,便在竹朗塘尾村定居下來。竹朗施氏先祖把洪聖誕習俗從順德龍山帶到竹朗,在洪聖誕打醮活動期間舞龍助興,從此竹朗金龍活動就延續下來。

竹朗金龍有“許十年願,還十年福”的說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改革開放之後,當地人在原來“打醮舞龍”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並將之改名為“竹朗金龍傳統習俗活動”。現時,竹朗金龍不再局限於10年一舞,每逢重大喜慶節日都有竹朗金龍參與表演助興。竹朗金龍民俗活動為期7天,白天以金龍巡遊、表演為主,晚上還有很多熱鬧的娛樂項目,如在祠堂側搭台唱大戲,上刀梯、磨雞蛋、走火炭路,儼然一場鄉村狂歡節,整個竹朗村成為歡樂的海洋。

竹朗金龍。

桃源歷代能人輩出,其中以明代李渭、清代李文茂、近現代的李一諤、李照衡最具代表性。

李渭(1439-1508),字長源,號崑山,明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年進士,任福建同安知縣,廣西左州知州擢梧州知府,李渭與右都御史顧佐和大儒陳白沙均交情深厚,常有詩文往來,如《明陳獻章送崑山省試詩》《陳白沙梅花樹下憶崑山弟七絕句》。

李文茂,清咸豐年間粵劇名演員,是中國戲劇史上“戲子稱王第一人”,擅長扮演《蘆花盪》的張飛和《王彥章撐渡》的王彥章,後響應陳開(清末廣東天地會首領,洪兵起義領袖)的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革命遙遙呼應,組成“紅巾軍”,率領粵劇界藝人起義,反抗清政府,跟隨者達十萬餘眾。

1997年潘福麟繪彭熾權飾李文茂劇像斗方(鶴山市博物館藏)。

李一諤(1892-1974) ,實業家,原名愷章,號瑞饒,年曾留學美國,學成歸國後,他樹立了“實業救國”的理想,追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曾擔任廣州護法軍政府首任航空處長。1921年至1924年,任鶴山縣民選縣長,在職期間剿滅土匪,維護社會治安;取締私塾,撥嘗興學;厲行禁煙禁賭;發展交通通訊,倡建了谷埠至沙坪的全縣第一條公路。興利除弊,勤政愛民,深受鶴山民眾及邑僑愛戴。1926年後,他到香港經商,創立“旅港鶴山同鄉會”,並擔任該會主席共24載,成為著名僑領。

桃源鎮潘光村史館李一諤雕像。

李照衡(1893-1950),號鑒平,桃源祿洞蟠光村人,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系。立志獻身祖國教育事業,以教育為途徑,開發民智,以求祖國富強。1925年與夫人回到家鄉鶴山,當時縣長陸涉川為振興教育,成立“鶴山中學籌備委員會”,被聘為校長,後為籌集建校資金,多次遠赴美洲各埠,發動華僑募捐,為鶴山一中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李照衡照片。

采寫:南都記者羅忠明

資料來源:鶴山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