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即將來臨的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
人們通常會掃墓、祭祖、踏青和遊園
你知道嗎?
有項體育運動也是清明節的傳統民俗之一
欲知詳情如何?
快跟着小體去上海體育博物館一探究竟!
在上海體育博物館內,藏有一套唐至明代捶丸,共計12枚,大小不等,直徑約為25至60毫米不等,年代待考證,推測約屬於唐至明代時期(公元618至1644年)。此外,館內還藏有一幅《捶丸圖》,長約1.35米,寬約0.9米,畫中三位宮裝女子執桿擊球,笑意盈盈,有三位侍女在一旁觀看。
相傳,古時清明節前的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餐傷身,人們通過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而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祭祖,還有踏青、放風箏、蹴鞠、盪鞦韆、拔河等一系列風俗。除此之外,捶丸,也是清明時節一項頗有特色的體育運動。唐朝詩人王建就曾用“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來描寫宮廷比賽的盛況。
“捶丸”,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徒步以杖擊球的球類遊戲。捶丸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馬球和蹴鞠運動的特點,最終在步打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馬球運動流行於唐代,最早是一種軍事訓練手段,目的是培養兵士騎馬和熟練使用兵器本領,後來演變成為一項騎在馬上揮杆擊球的運動。
由於馬球運動過於激烈,容易發生危險,中唐時期出現了易於女子參與的驢鞠(即在驢上擊鞠)和更為簡易的步打球。當步打球把地上的球門改變成挖地為穴的球窩,並以先打進球窩為勝時,這種遊戲方法便是捶丸運動了。
比賽前,首先在地上畫一個約一平方米的球基,然後在距離球基數十步至百步之內,挖上一定數目的球窩。為方便觀察球丸是否進穴以判斷得分情況,每個球窩旁邊都豎立起一面彩旗。在比賽中,球員分別將球從球基處擊入球窩,在三棒之內擊入者得一籌。犯規者會被判罰,其中一種判法是少計一籌,另一種是倒扣一籌。最終勝負按得籌多少計算。
捶丸比賽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分隊,根據人數分為“大會”、“中會”和“小會”;第二種為多人對抗,分出個人勝負;第三種為兩人對抗,稱為“單對”。捶丸所用的工具稱為“棒”,分“杓棒”、“朴棒”、“攛棒”三種。捶丸比賽所用的球也十分講究,一般要求球要足夠堅固。據《丸經》記載,捶丸所用的球,基本都是由贅木製作的。贅木是俗稱的“樹瘤”,這種木頭的纖維絞結在一起,十分堅固。
伴隨着文化的交流,捶丸從中國傳播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西方。有觀點認為,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捶丸曾對現代高爾夫球運動的出現和演變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十九世紀末葉,隨着上海租界的出現,居住在租界里的西方僑民成立了高爾夫球俱樂部,這也是高爾夫運動傳入中國的標誌。西方僑民們先在跑馬廳租場地建立高爾夫球場,後相繼於虹口娛樂場、江灣跑馬場、虹橋建成大型高爾夫球場。
如今,高爾夫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體育運動,上海也承辦了多次重要的高爾夫球大賽。相信隨着傳統文化的復興,捶丸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逐漸回到大眾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
來源:上海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