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齙牙趙
北宋真宗朝,睦州桐廬縣有一個地主,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非常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地主”這個詞的認知。
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到處兼并土地,手段當然不那麼光彩,而且為人也非常刻薄,從來不願意吃一點虧,也不願意對人有絲毫的寬容,搞得鄉里村民對他的怨恨極深。
當然,怨恨歸怨恨,村民也不敢對他有什麼實質性的報復行為,只能在背後動用強大的玄學力量,詛咒他來生變成一頭牛,供村民們奴役。
過了幾年,歲數已高的地主病死了,家產都留給了他的兒子。
但是他死後沒多久,一個靈異事件出現了:鄰村的一頭母牛產下了一頭白牛,白牛的肚子上有一片零零星星的黑毛,正好組成了地主的姓名和籍貫。
牛的主人倒是沒有聲張,他悄悄地來到地主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地主的兒子。
地主兒子也是知道村民們的這個詛咒的,一聽到這個情況,整個人都懵了,趕緊到鄰村去看個究竟。當他到了白牛跟前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番,發現這個黑毛洗也洗不掉,的確是牛身上長出來的,頓時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了。
本來他爹的名聲就不好,今後等這頭白頭長大了要出去幹活的時候,那豈不是相當於把他死去的老爹掛出來每天遊街嗎?到時候周圍的鄉民全都對着這頭牛指指點點的,他們家的面子還往哪兒放呢?
地主兒子一咬牙一跺腳,對牛主人說:“你把這頭牛賣給我吧。”
牛主人說:“這頭牛是我的心愛之物,得加錢。”
兩人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遠遠高出市價的一百千錢(一千錢為七百七十錢,當時一頭成年牛的價格也不過七千錢左右)成交,地主兒子委委屈屈地把牛牽回家,殺也不敢殺,牽出去幹活也不敢,只好像養爹一樣把牛養在家裡,每天看着牛肚子上老爹的名字,心情非常複雜。
沒過多久,事情有了反轉。
一個負責給人文身的匠人,帶着十千錢來到睦州衙門,給知州鮑某(不知道是鮑當還是鮑叔軻)告狀,說:“當初某村有個人找到我,讓我在一頭白牛肚子上刺字,說今後賣了牛的錢平分。但是我才知道,他收了人家一百千,卻只給了我十千,所以我來請知州做主。”
鮑知州派人去將牛主人和地主兒子都叫過來調查,果然就查出來事情的原委。
再一問文身匠人是怎麼把白毛給染成黑毛的,匠人說:“等牛剛生下來沒多久的時候,用快刀把牛肚子上的絨毛剃乾淨,然後在上面用墨刺上自己想要的字,等牛身上的毛重新長起來之後,就跟天生的一樣,擦也擦不掉了。”
讓人覺得有些詫異的是,鮑知州對牛主人和文身匠人的處罰非常重:臉上刺字,發配海島。
假如牛主人沒那麼貪心,按照事先約定好的酬勞給文身匠人分一半,這個故事就不會是一個敲詐勒索的案件,而是一個“勸人向善”的玄幻故事,至少能在老年人的手機里推送七八個版本的視頻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