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功績不用過多贅述,破薛仁杲,敗宋金剛,擊劉武周,虎牢之戰降王世充擒竇建德,重創劉黑闥和徐圓朗,可以說一多半的隋末割據勢力都是他消滅的。
因此,有很多史家,將大唐建國與統一的功勞,都歸諸於他。確實,李世民於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然平允而論,他的功勞,是不能與李淵相提並論的,他充其量只是起到了軍師、將帥的作用。
另外,李建成的功勞,也是不容抹殺的,李世民所具有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他也是同樣具有的。有關這方面記載的缺乏,實與後來李世民得了天下有關。
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曾先後三次查看李淵和他本人的《實錄》。
第一次是在貞觀十三年,李世民以“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為名,向褚遂良調閱起居注,褚以“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為由拒絕,黃門侍郎劉洎也在一旁幫腔,最終以李世民語塞而作罷。
第二次是在貞觀十四年,這次他面對的是比較好說話的房玄齡,房將“起居注”刪為“實錄”給他看。當看到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並給玄武門之變定了性,“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暗示史官按照“周公誅管”的故事去改。
第三次是貞觀十八年,他直接讓史官許敬宗(在史書中以“曲從迎合”、“曲直不正”著稱)拿《實錄》給他看,看後表示滿意。
今天我們不討論李建成的能力如何,也不管李世民遮掩了多少史實,僅以新舊唐書、資治通鑒而論,李淵在開唐中的作用也要超過李世民。
一、晉陽起兵是誰主導?
大部分史書都將此事歸功於李世民,比如《舊唐書·高祖本紀》上說,“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新唐書》更是把李世民如何“逼反”李淵寫的一清二楚:在裴寂的設計下,李淵稀里糊塗地*了楊廣的兩個愛妾,被逼起事。
但有多個證據表明李淵非但不是被脅迫,而是“心實喜之”。
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載,當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時,是“私竊甚喜”,而且還悄悄對兒子說,“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
意思很明顯:天意讓我反,現在不反是因為顧及你的兄弟在洛陽。
如此看來,李淵是早有反心,只是時機未到。
另外,再從李淵起事順利的猶如神助來看,如果沒有事先謀劃,楊廣安插在太原的兩顆釘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是不會如此輕易被拔除的,李建成也不會如此容易的組織李家從洛陽撤離。
正是因為他的自穢、受賄、酗酒、*女人,才成功的迷惑了楊廣,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這起脅迫事件明顯是“周瑜打黃蓋”,甚至,有理由相信,這是李淵自編自導的一場戲。畢竟當了半輩子的老狐狸,怎麼會讓“雛鷹”李世民閃了眼?
二、李淵軍事才能差?
與李世民相比,自然是差的,但也沒有差到大家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實際上不僅沒有不堪,還很優秀。
楊堅在世時,李淵就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楊廣即位後,又歷任滎陽、樓煩二郡太守。這樣一個人,如果沒有點將帥之才,又怎會被兩代帝王重用?甚至被楊廣猜忌?
《舊唐書》載,大業十二年,身為右驍衛將軍的李淵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在戰鬥中,他就親率六千步兵擊潰兩萬突厥。
另外,李淵的箭術也相當高明。“雀屏中選”,抱得美人歸,說的就是他。
他的箭術是有史可査的,《舊唐書》載,大業十一年,李淵奉命前往山西鎮壓叛亂,“從十餘騎擊之,所射七十餘發皆應弦而倒,賊乃大潰。”
可以想象,李世民兄弟的超絕箭術就來自於他的真傳。
三、沒有李淵昔日在隋朝的政治地位,不可能積聚起家的軍事實力。
和楊堅一樣,李淵也是出自北周,有着不凡的家世,他的七世祖是十六國之一西涼的開國君主李嵩;祖父李虎以功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
李淵七歲襲封國公爵位,從而三世為國公。隋朝初立,被任為千牛備身。靠着母親獨孤氏的餘蔭,受到了文帝的重用,在外放了多年後,回到中央擔任了要職。
大業九年,楊廣二征高麗,李淵以衛尉少卿的身份,前往懷遠鎮督運軍需,逢楊玄感叛亂,又受命赴弘化郡擔任留守,主持潼關以西軍事。
從地方到中央,又從中央到地方,李淵歷經政治、刑法、民事、軍事等多種要害部門,既深入了解了國情民風,為以後的執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為建唐後的一呼百應積攢了足夠的人脈和威望。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裴寂。
李淵起家的資本有三:其一是關隴貴族的身份;其二是太原留守這個職位。
太原是北方的軍事重鎮,為防禦突厥,此地建造了森嚴的深池堅城,集聚了大批的精兵強將。李淵誓師的三萬軍,就是原來鎮守太原的精兵。
其三,就是晉陽宮監裴寂提供的糧食軍需。
根據唐書記載,李淵一決定起兵,裴寂就利用職務之便,拿出了宮女五百人、上等米九萬斛、各種彩錦五萬段、甲胄四十萬套,供大軍使用。
這些巨量的軍用物資,為唐業奠基立下了第一功。這也是李淵為何一直厚待裴寂的原因之一,即便在太原城下損失慘重,李淵對他也從未見責。
大家可能會說,如果李世民站在李淵的位置,浸淫宦海幾十年,可能比李淵的政治影響還大。
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李淵替代李世民,年輕個十幾歲,有一個信任他的父親,也未嘗不能掃滅群雄,建功立業。
所以,這樣的假設沒有任何意義。
四、沒有李淵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不可能在每個關鍵時刻推出行之有效的戰略。
李淵之所以能夠僅僅在起兵一年後就建國稱帝,與他的厚積薄發以及採取的高明戰略是分不開的。
大唐開國最關鍵的是前兩步:
第一步是募兵,李淵先是命劉文靜偽造楊廣詔令: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凡二十至五十歲之間的丁男悉數為兵,於歲末集結涿郡,參加征伐高麗。
這些地區的百姓本就厭煩高麗戰爭,由此更加惶恐,人心思亂。在達到預期的效果後,李淵又趁劉武周襲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勾連突厥進犯太原之機,再次偽造煬帝讓他自行募兵的詔令,順利地募到了數量可觀的兵員。
第二步是攻長安,取關中。
起兵的同年七月,李淵就以李元吉為太原留守;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軍事支援;自率大軍三萬從太原出發,走對角線進攻關中。
此次戰役,李淵是坐鎮中軍的主帥,李世民兄弟則是摧城拔寨的先鋒。
西河之戰,《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說,李建成親自查看地形,與將士同甘共苦,使唐軍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軍心大振之下,兄弟二人僅用九天時間便攻克了西河。
取霍邑時,連旬大雨,劉文靜又遲遲未歸,突厥入侵的流言甚囂塵上,軍心大亂,李淵為求穩打算退兵,李建成、李世民、柴紹、唐儉等勸他奮進(在許多史料中,李建成等反對的事實被隱去了,僅剩李世民一人反對),李淵採納。
到八月初,天放晴。李淵發出進攻令,為了消化對方高城嚴備的優勢,他親自上陣,以弱兵誘敵,貪功的宋老生中了計,傾主力出城,李淵佯敗,向後退卻,待宋老生進入伏擊圈後,李世民、李建成以精騎夾擊,陣斬宋老生,全殲其部,霍邑被攻克。
河東之戰,唐軍遇上了擅守城的屈突通,不得寸進,李淵採納裴寂之計,兵分兩路,一路偏師繼續圍城,阻止屈突通追擊,一路由李淵親率主力溯河北上,從梁山、龍門渡河入關。
入關後,李淵進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歡迎,形勢也豁然開朗。
取長安,主力是李世民的右路三軍,但第一個攻上城牆的卻是李建成的部屬——雷永吉。
“辛卯,命二公各將所統兵往援,京城東面、南面,隴西公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主之。……帝聞而馳往……才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大唐創業起居注》
另外,攻克長安,李神通、柴紹等人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平陽公主,當唐軍進入關中以後才發現,本來去聯絡各地義軍的平陽,不僅率領的娘子軍超過了七萬人,而且已經成功掃蕩了長安外圍的據點和營壘,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所以奪取長安時李淵軍已經達到了二十萬,對長安形成了絕對的優勢。
奪取長安已經水到渠成。
而攻克長安是李唐能夠迅速立國的根本,其戰略意義完全超過了以後唐朝的任何一次大戰。
長安之戰使西秦薛舉被切斷在西北成為孤軍,又令王世充佔據的洛陽成了死路,更使蠢蠢欲動的突厥不得不顧忌長安的堅城,沒有讓當時氣勢正盛的夏軍逼近太原。
另外,佔據長安還使唐軍聲威大振,成為最有希望問鼎中原的一支力量,使得蜀地勢力不得不下決心依附於唐,給李淵集團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政治主動權。
佔據關中之後,李淵又設立傀儡皇帝,借用政治老招牌,為自己披上了一層保護色,從而得以進退自如。
他懂得,在時機未成熟之際就急於稱帝,等於是將自己架在火上烤。他在等,等全國形勢有個更明朗的變化,也即隋朝的政治象徵完全消融之時。
但他不是在消極地等,而是在進一步拓展軍事經營,他先是送給李密一頂高帽,讓他與王世充、宇文化及斗個三敗俱傷,然後就是兵出潼關,進攻洛陽,拿下第二政治中心。
可以說,李淵採取的政治策略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所以,史家公認,自義旗初舉,至大唐開國,李淵的功績是完全高於李世民的,甚至李建成的功勞都比他大。
五、沒有李淵出色的領袖風範與素質,不可能有這麼多人才紛至沓來。
大唐之所以鼎盛,與初唐人才鼎盛是分不開的。
李淵起兵之前就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他命李建成兄弟二人要積極收羅壯士、謀士、名士、死士,只要能為我所用的人才儘管以高官厚祿相贈,不用吝惜錢財。
二子也不負父命,結納了大批的人才,比如最開始的裴寂、劉文靜、唐儉、殷開山,後來的屈突通、李靖、蕭瑀、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等等。
當然,李淵父子出眾的素質,顯赫的家世,以及李唐所擁有的實力,才是這些尋找出路的人才,樂意投奔到他們陣營中來的主要原因。
比如河池太守蕭瑀,李世民僅憑李淵的一封書信,就讓他放棄河池兵馬,回歸長安。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人才很多都是李世民招來的,確實如此,但大家想一下,他們之所以來投,是衝著李唐這塊招牌?還是你李世民?退一步講,即便是衝著你而來,大家更多看重的還是李唐那個二少,秦王,而非青年才俊李二。
甚至於李世民結交的江湖死士,劉弘基、竇琮、唐儉等人,都是李淵故交好友的後人。他們都是衝著李淵的面子,而非李世民這個“毛頭小子”!
如果沒有李淵的人脈,李唐這塊招牌,士紳豪族不會紛紛來投,比如河東望族裴氏、長孫家,河池的褚亮父子、溫氏兄弟等等,他們一聽說李淵起事,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趕了過來。
六、沒有李淵出類拔萃的組織能力,不可能將集團凝成一體。
隋末群雄中,李唐集團應該是最團結的,沒有內訌造成的內耗,這不能不說是李淵的功勞。
七、沒有李淵寬仁容眾的度量,不可能使無數的志士仁人為之赴湯蹈火。
李淵的豁達大度、惜才愛才,是李唐人才鼎盛的關鍵。
最典型的例子如李靖、秦瓊。
李靖在很早之前就得罪過李淵,由於“李氏當為天子”事件,李淵受到楊廣的猜忌,楊廣甚至當著群臣的面羞辱他,說他是“阿婆面”,還在出行中讓他為自己“掌旗”。
李淵是敢怒不敢言,竇氏就勸他,要迎合楊廣的聲色犬馬,搜集寶馬良駒進獻於他,於是就找到了時任駕部員外郎(掌車乘、牧馬)的李靖,但被毫不客氣的拒絕了。
從此,二人便結下了梁子。
後來,楊廣巡幸江都,李淵趁機在太原招兵買馬,又被擔任馬邑郡丞的李靖察覺,於是李靖決定:前往江都,向楊廣告發!為了不讓李淵生疑,他還讓人把自己捆起來,偽裝成囚徒,送往江都。
不想到了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李靖因道路阻塞被滯留許久,結果李唐迅速攻克長安,俘獲了李靖。
於是,李淵“執靖將斬之”,然後就是猶如小說中的情節,李靖大喊;“因個人恩怨而斬殺壯士乎?”恰好李世民路過,十分驚異,以為豪傑,便為李靖求情,李淵順水推舟放過李靖。
新舊唐書將李靖脫難,歸功於李世民的求情,但從細節中完全可以看出,李淵是故意為之,否則哪有這麼巧?李世民剛好路過,就因為李靖的一句話就對他另眼相看?李淵連猶豫都未猶豫就放過仇敵?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李淵深知李靖的能耐,有意收服,使出勸降的手段而已。
不管怎麼說,這都體現了李淵的大度。
對於秦瓊,更體現了李淵的惜才、愛才以及拉攏人心的手段。
美良川之戰中,秦瓊擊敗劉武周軍,擒尉遲恭,立下大功,回朝後,李淵不僅賜與金瓶、財帛,還對秦瓊說:“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
雖然不能否認有作秀的成分,但無疑會使秦瓊誓死以報,他為何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原因就在於此。
匯總以上七點,李淵才是李唐真正的核心,真正的大唐王朝的締造者。
李淵坐在皇位上,是坐得問心無愧的。
遺憾的是,李淵在建國後,忙於統一大業,在皇嗣的問題上犯了與隋文帝類似的錯誤,以致提前結束了歷史使命,未能在治天下上有更大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