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搶佔卻依然鬧油荒!日本佔領東南亞油田,為啥搞了個寂寞?

日本地狹國小資源匱乏,整個二戰時期為了掠奪資源無所不用其極。最匪夷所思的是,為了石油橡膠,日軍和美英拚命奪得了東南亞,得手之後卻沒能緩解國內缺油現狀,這到底是為什麼?

作為法西斯邪惡軸心國日本在二戰期間的罪行罄竹難書。為了維持戰爭,他們先是侵略中國奪取資源,後又在東南亞開闢戰場,只為了掠奪那裡的石油橡膠等資源。最後日本如願佔領東南亞,卻尷尬地發現根本沒解決國內的油荒問題。

佔領產油區卻沒能運回石油,日本到底在玩什麼呢?

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日本一直都是一隻白眼狼,知小禮而無大義,畏威而不懷德。當年弱的時候,對我國各種跪舔,後來趕上時代潮流一朝暴富後,就開始大肆侵略我國,完全忘記了中華文明帶他們走出蠻荒時代,沒有一點感恩之心。

自從日本島上有人之後,就一直處於中華文明圈的影響之下,沒辦法,它離我國實在太近,而古代的中華文明又實在太強大了。

處於蠻荒時代的日本人,瘋狂地學習中華文化,汲取中華文明的營養來壯大自己,上千年來,日本一直都活在中華文明的陰影之下。在日本人心中, 中國就是一個有着先進文明的龐然大物。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中華文明侵略性不強,否則世界上早就沒有日本了。就這樣一直跟在中國後邊學了上千年,直到近代以來,西方開啟了工業革命,依然處於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中國,沒能跟上這股熱潮。

而身旁的日本,被荷蘭暴揍一頓之後,知道了西方工業社會的強大,再加上看到曾經壓在頭頂的中國,也被西方列強收拾了一頓,日本轉身開始向西方學習,明治維新讓日本逐漸強大起來。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可謂是“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作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也走上了侵略之路,首先把目標對準了當時的清國

跟隨西方列強侵華,後來發現大清不過如此,獨自搞了甲午海戰,一次次侵略從我國身上割了不少肉,削弱了我國強大了自己。

一戰後攫取了德國在我國的利益,進一步嘗到侵略甜頭的日本,在二戰時變本加厲,妄想着鯨吞我國,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但隨着二戰進一步發展,日軍戰場越來越大,再加上美英等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日本庫存資源越來越少,急需佔領石油產地,好為自己的侵略戰爭續命。

多年戰爭打下來,從中國搶的資源逐漸抵不過自己的消耗,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日本把目光瞄向東南亞。這邊既有石油橡膠等戰爭資源,又距離日本比較近,一旦拿下必將改變戰場上的被動態勢。

趕走美英,佔領東南亞

當時,東南亞地區的緬甸印尼,都是石油產區,兩國石油產量加起來達900多萬噸,一旦日本佔領兩地,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及戰爭需求。

為了這裡的石油,日本鋌而走險開闢了東南亞戰場。而要佔領東南亞,勢必要和美英等國發生戰爭。一不做二不休,日本選擇先發制人,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把美國太平洋艦隊一舉搞殘

日本偷襲珍珠港,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給佔領東南亞創造戰略空間,把美國太平洋艦隊擊垮後,西太平洋地區就沒有能對日產海軍產生威脅的勢力,可以有效保護東南亞戰場的側翼安全。

隨後的戰爭發展也果如日本所料,美國艦隊被擊垮之後,東南亞地區的英軍因為沒有支援,被日本揍得屁滾尿流一路逃竄。

雖然根據盟國之間的協議,中國也派出了遠征軍,但最終卻成了掩護英軍逃跑的工具,中國遠征軍傷亡慘重。

東南亞戰場上,英國士兵的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和日軍打過照面之後,根本連戰鬥的勇氣都沒有,直接撒丫子跑路,生怕跑得慢了成為日軍俘虜。當然,一些跑得慢的卻成了俘虜。

可以說,在東南亞戰場上,英國的表現讓中國看明白了他們外強中乾的現實。戰鬥意志還不如中國士兵,遇到日軍只知道跑,一路向印度撤退,希望在“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那裡尋求一點安全感。

日軍追得急,英軍跑得快,最苦的就是中國遠征軍,本想和英軍一起痛扁日軍,結果發現只剩自己孤軍奮戰,跟在英軍後面吃土,還得幫他們阻擋日本人追擊。

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如此不經打,這讓日本的野心更加膨脹,很快佔領了緬甸、印尼等東南亞重要產油地區。

大日本帝國擁有了自己的產油區,以後不會再受美英等國禁運措施限制,大日本帝國從高層到士兵,又覺着他們行了,武運昌隆帝國必勝!

佔領產油區卻依然沒油可用

日本的想法很美好,但只能說人算不如天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空有產油區卻依然解決不了國內的油荒問題

一方面,當日本在東南亞動手準備搶奪產油區時,英國等國政府也不是傻子,自然不可能把油井設施完完整整地留給日本人。雖然英軍跑得快,但在逃跑之前,還是盡最大努力炸毀了相關設施。

日本佔領這些產油區後,那真是欲哭無淚。本以為拿到就能用,結果卻發現開採設備全都遭到破壞,這讓繼續石油的日軍,心頭跑過一萬隻草泥馬

但已經這樣了,日本也沒辦法,只能想方設法恢復產能,不過這個過程對日本而言難度非常大。雖然也是世界強國之一,但畢竟時日尚短底子不夠厚,石油技術工人儲備不足。

最後,日本也是下了血本,把國內七成以上的石油工人調到了東南亞,孤注一擲地想讓這裡的油井儘快恢復,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油井修復工作進展緩慢。

直到1943年,這些油田才恢復到二戰之前的水平,也就是說日本工人忙活了一兩年,依然沒能完全修好這些油井和採油設備。

不過,油井能繼續生產了總歸是個好消息,當日軍上下為之振奮的時候,新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當初偷襲珍珠港,招致美國報復,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損失巨大,剩餘的軍艦及商船等,不足以將產出的石油運回國內。

石油產出量本來就低,現在運力不夠又沒法全部運回國內,真是鬱悶到吐血。

更悲慘的是,日本僅有的一些運油船,在運輸途中還遭到美海軍持續騷擾,經常有倒霉的運油船被擊沉海底。這就導致日本國內的油荒問題,沒有得到太大改善。

後來日本被逼得沒辦法,國內的艦船改為燒煤,畢竟可以從中國東北獲得煤礦。還有一部分艦船,直接開到東南亞地區就近加油,避免在海上運輸遭受損失。

世界上最悲慘的事,莫過於把油田搶到了手裡,卻沒辦法把石油運回國內,這時候的日本,在美國壓迫下,就是如此憋屈。

也可能是這時候積累下的欺負日本的經驗,後來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眼看着日本經濟要崛起,美國又輕車熟路地把日本打回原形

日本為何輸得這麼慘?

清朝末期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打中國,就跟成年人欺負孩子一樣,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收拾完了還能趁機撈一筆。究其原因,是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巨大差距,當時的中國根本不是日本對手

後來直到二戰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與日本相比依然差距巨大,真的是拿中國人的血肉來抗擊日本的侵略。

欺負中國雖然手到擒來,但和美英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相比,日本還不夠看。

雖然偷襲珍珠港,讓日本趁着美國大意贏了一局,但美國隨後進入瘋狂爆兵模式,海軍戰艦瘋狂“下餃子”。

後邊美日之間在太平洋上爭鋒,日本軍艦是打一艘少一艘,而美國卻是被幹掉一艘立馬補充好幾艘

受自然條件所限,日本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高強度的戰爭,而美國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也比日本發達,一旦進入爆兵模式,日本只剩下絕望

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龐大的戰爭機器,日本和美國對上,失敗就是註定的事,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所以,在一定程度而言,日本戰敗就輸在資源上,如果日本有足夠的石油和鋼鐵,就算不能逆風翻盤,但也不至於對上美國之後,三四年就敗下陣來,而且還敗得那麼慘。

實力與野心不匹配,最終必遭災殃。限於島國的狹隘性,日本從上到下很容易陷入狂熱狀態,一旦狂熱起來就喜歡賭國運,前幾次僥倖賭贏了,但最終在二戰時沒賭贏,結果直到現在都只能做美國的“看門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