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日本鬼子”一詞,到底動了誰的蛋糕?網友:不光要說還要喊

文|歷史掌故王

編輯|歷史掌故王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相關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日本鬼子”不能叫了?無數炎黃兒女真的“怒了”。

橫看世界,縱觀百年,“日本鬼子”這四個字一直以來是我們“脫口而出”的字眼,可如今,它卻被“正義化”了。

許多細心的網友發現,“日本鬼子”這四個字在許多平台上都成了違禁詞,甚至於直接無法顯示。

“日本鬼子”四個字究竟為何“突然”被禁?

這件事又牽扯出了哪些事情呢?

●○“日本鬼子”的由來○●

想要理清這件事的脈絡,或許我們還得從“日本鬼子”這種叫法的由來開始說起。

雖然這四個字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詞彙,可你真的知道這一稱呼的來源嗎?

其實在更遠的時期,我們並不把日本人稱之為“日本鬼子”,直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老百姓對日本軍隊的稱呼則變成了“日本鬼子”。

兩種稱呼之間的轉變節點是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想必大家定都還記得這段“屈辱”的歲月,這段無數中國人無法“昂首挺胸”的時光。

這場發生在19世紀末,以中國慘敗作為結果的戰爭結束後,清王朝方面同日本進行談判,準備“議和”,可日本方當時的心思藏得卻極其之深。

在一個互動的環節上,一位精通中國文化的日本代表想要寫出一副上聯,來讓清王朝方面代表對下聯。這上聯一寫出,日本代表們都“樂”了,而清王朝方面代表都“沉默”了。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奇馬則為“騎”,長弓便是“張”,而琴瑟琵琶四個字的最上方部件合起來,的確有八個“王”字,單戈其實就是原先的“戦”字。

整體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他們即將大刀闊斧的進攻中國之境,面對日本代表出的“難題”,清王朝方面的代表李鴻章也靈機一動,大筆一揮,對出下聯,羞得日本代表“無言以對”。

“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對仗極其工整,也對日本代表的囂張氣焰進行了一個強有力的還擊。

請王朝方面代表所對之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表達的意思就是你曾經就是尾隨在身旁的“小弟”,竟然還想要偷偷襲擊“龍位”?

再鬧翻天也就是四個“小鬼”而已,最終都會被中國擒拿。

好一個下聯,好一個還擊。

這則故事流傳開來之後,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開始使用“日本鬼子”四個字來稱呼日本人。

當然,這是流傳較廣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中國人由於跟外界接觸的並不多,於是我們對外國人都很陌生。

看到五官與自己相差如此之大的外國人,往往用“鬼子”來稱呼他們,例如以前叫西方人為“洋鬼子”,用於日本人身上也就叫“日本鬼子”。

可是,真實的來源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也好,“日本鬼子”這一叫法也已經流傳百餘年,如今竟被“一刀切”,“禁用”了?

●○突然的“禁用”?○●

“我不光要說鬼子,還要大喊日本鬼子!”

一時間,許多網友都感到“十分憤怒”,紛紛在評論區里開始“斥責”起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是因為很多細心的網友們發現,如今有一部分地方似乎在“弱化”這一種叫法,企圖將“日本鬼子”四個字用所謂的“正義化”來將它抹除。

先是一些網友發現在部分平台上面,如果發布“日本鬼子”四個字,那麼你的這條回復將會被“自動屏蔽”,不予以顯示。

看到這一網友所述的這種情況之後,有的人開始分享自己相關的經歷。

“我之前也在平台上發布過日本鬼子四個字,然後就被封號了三天。”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分享,於是大家這才反應過來,原來在這些平台上,“日本鬼子”這個詞已經成了敏感詞彙。

對於如今的這種“趨向”,大家紛紛表示不能理解,這也引發了大家的“憤怒”,於是才出現了前面的那一幕,許多人開始在評論區“斥責”“日本鬼子”。

事實上,大家的“憤怒”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只因為這幾年似乎“文化侵入”的現象頻頻衝上頭版頭條。

●○勢力的“滲透”○●

如果不是因此現代網絡的發達,或許我們都沒能“醒悟”過來,生活中竟然有如此多的故意的“文化滲透”。

不知大家還記得此前發生的人教版插圖事件嗎?我們國家的人教版圖書都需要層層審批,而就是這樣一個讓大家都十分信賴的出版社的作品,卻爆發出了如此嚴重的問題。

繼在人教版數學課本上發現了許多非常“醜陋”的,會影響孩子審美觀的插畫後,許多網友紛紛爆出了更多“細思極恐”的圖書插畫。

不是穿着美國國旗的小男孩在挖我們國家的瑰寶——萬里長城,就是穿着日本傳統服飾的人常常出現在中國的圖畫書中。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紙質的“入侵”之外,似乎他們還有更為“過分”的“動作”。

在中國的土地上,竟然發現了許多所“日本人學校”,並且這樣的學校還不單單只有一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日本在我們國家的土地上,前前後後迄今為止一共修建了幾十所所日本人學校,並且大多分布在我國發達的一二線城市,例如廣州上海杭州等。

而這些日本學校顧名思義,也只招收日本籍的學生,其他國籍的人都是不可能進入其中就讀的。

這樣的做法也屬實讓大家不能理解,畢竟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這樣將日本人集中起來,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諸如此類的事件頻頻發生,因此大家才會紛紛猜測起來,是否是因為如今日本的“文化滲透”過於“來勢洶洶”,亦或是運用了什麼“手段”?否則這說了多年的“日本鬼子”四個字竟會被突然地“禁用”。

●○文化層面的考慮○●

關於“日本鬼子”一次被列為違禁詞的原因,其中一部分或許是出自於“文化層面”的考慮。

聯繫起先前的血淚歷史,如今的我們,經常把“日本鬼子”四個字掛在口邊,以“祭奠”抗戰烈士,以泄“侵國”之恨。

但有一部分人認為,從一定程度而言,“日本鬼子”四個字一出現,直接浮現於眼前的便是日本侵略者的那些可恨行徑,語言表達上不夠“文雅”。

因此,這一詞彙的表述非常容易引起他人對我國民眾的反感與抵觸。

俗話雖說:“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可如今的社會的確比較“特殊”一些。

隨着互聯網愈加地發達,所有國家都被“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全世界“同根同源”,互相之間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在如今的這個時代,消息傳播速度也非常之快,這一稱呼可能激起一些民族的“自卑之感”,甚至於可能影響到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

或許是出自於這一層面的考慮,一些平台開始對這一類詞彙開始進行處理。

然而,不管禁用“日本鬼子”一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始終都不能忘記曾經的那段“屈辱”。

●○不能忘卻的曾經○●

“我們沒有資格替先輩來原諒任何一個人。”

這句話一針見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每一個中國兒女都絕不應該忘記,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和平,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回來的。

平頂山大慘案”“重慶大轟炸”“七三一部隊”“南京大屠殺”……這每一個字的背後,都是曾經日本人對我們進行的血淋淋的可恨行徑。

●○結語○●

“日本鬼子”一次是否應該被徹底禁用?這的確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我們定然不能忘記“屈辱”,但始終也要“着眼”未來。“仇恨”如果只作為“仇恨”存在,那麼它似乎並不會有“太大”的價值。

事實上,“仇恨”應該作為一種“推動”,不斷警醒自己,不斷奮發圖強,創造美好未來,或許這樣才會發揮它的更大價值。

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更加理性地來看待這個問題。

本文內李鴻章對聯事件信源來自廣州日報,於2013年4月17日發布,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