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俘虜關羽後,為什麼要第一時間就地斬殺關羽?

219年閏十二月,關羽被俘。

隨即,就在其被俘的臨沮,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就地處斬!

第一時間,在捉拿的地方“就地正法”,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究竟是有多忌憚關羽呢?

關羽之死

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

在麥城,關羽一面向孫權詐降;一面部署突圍。

孫權聽從吳范之言,知關羽是詐降,遂派潘璋截擊。

關羽率十餘騎逃出,一路奔到距離西川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被潘璋的部將馬忠所擒。

隨即,關羽及其子關平,被當場斬首···

關羽這樣的人物被擒,為什麼要馬上斬首呢?

關羽這樣的人物,即便不能為孫權所用,孫權將他控制起來,留做後續與曹操劉備交涉的籌碼不好嗎?

關羽這樣的人物,即或你孫權終究要處之而後快,押回來,數之以罪(當眾辱罵孫權為“虎女安嫁犬子”、擅取湘關米···對東吳來說,要安插關羽罪名實在太容易了),然後當眾斬首示威不是更好嗎?

為何要在第一時間,就地處決呢?

第一時間就地處決,就是孫權的意思

有許多朋友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認為孫權是不想殺關羽的,是呂蒙非要弄死關羽。

其實,這實在太高估了呂蒙的影響力。

在襲取荊州的作戰中,呂蒙是前部都督,孫權和孫皎為其後援。

也就是說,在“白衣渡江”,奪取公安、江陵之前,呂蒙就是東吳作戰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因為只有“前部”參戰了。

而在奪取江陵後,孫權迅速抵達,成為了此後軍事行動的最高指揮者。

比如派陸遜奪取夷陵;拉攏潘浚並讓他奪取武陵;派潘璋截擊關羽,這些都是孫權直接指揮的!

而都督前部,在當時是帶有臨時性質的任命。

也就是說,在襲取江陵後,呂蒙已經完成其任務,以東吳的軍事制度,其與潘璋並沒有明顯的上下級之分,他沒有權力教潘璋作事。

再說,當時,潘璋、朱然都是奉孫權之命前去攔截孫權的。誰也不知道關羽會落在誰手裡,更不可能提前知道關羽會落在他們手下具體哪個部將手裡!

除非呂蒙有能量拉攏眾將一起違抗孫權的意志,否則就不可能暗中使壞。

臨沮至江陵一二百里,距離西川一二十里,不可能再做請示,一定是有了提前明示。

而馬忠在擒拿後立刻就地處決關羽,只可能有一個原因:孫權提前明示!

立刻殺關羽,就是孫權的意思!

關羽不可能為孫權所用

演義中,孫權還當面“審訊”了關羽,並且當面勸降,結果毫無懸念,又被關公“碧眼小兒,紫髯鼠輩”罵了一頓···結果,孫權聽取眾人意見,知道關羽不可能降,遂沉吟半晌後,下令斬殺關羽。

在正史中,也有一些關於孫權想要招降關羽的說法。

《三國志.關羽傳》引用《蜀記》的說法,說孫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說“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差點遷都了!”,於是,孫權才斬殺了關羽。

對此,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的評價簡單直接:“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矣。

意思是:只要你不傻,你就不會認為孫權會傻到要留着關羽對於劉備、曹操了···

關羽不可能為孫權所用,那他有沒有利用價值呢?

比如,關押起來,作為”人質“,用於與劉備的交涉?

不存在的!

孫劉矛盾中,關羽不具備足夠的“交換價值”

孫權襲關羽,表面上是與關羽之間各種繁瑣的矛盾,但實質原因卻很明確:爭奪荊州!

荊州,是孫權實現”全據長江“的重要一環;荊州,同樣是劉備集團實現《隆中對》的關鍵一環。

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不可能在尚有餘力的情況下,放棄對荊州的爭奪!

在荊州問題上,雙方曾經存在過交涉的空間,215年”湘水之盟“就是,但是,如今,雙方已經不再存在交涉的空間了。

對孫權來說,隨着劉備的壯大,孫權已經不可能讓出南郡等地,讓其雄踞長江中上遊了。

同樣,對劉備來說,劉備也絕不可能接受完全退出荊州,放棄《隆中對》設想的。

在雙方尚有餘力的情況下,無論關羽是死是活,無論孫權是不是要把關羽交回去,都必然要在圍繞荊州歸屬來一場大戰!

演義中,孫權派諸葛瑾表示,願意歸還荊州,只求劉備不伐吳;而劉備為報關羽之仇拒絕。

這樣的事情,自然只會出現在小說中。

正史中,關羽分量雖重,但在荊州歸屬問題上,關羽還遠遠不具備”交換價值“。

所以,認為應該留住關羽一條命,以作為交涉之用的看法,是幼稚的!

而且,如果吳蜀為荊州必再有一戰的話,活着的關羽,即便被關押,也依然給東吳有“後患”!

當然,關羽的生死,在孫劉矛盾之間沒有交換價值,但在曹操那裡,還大大的有價值!

不及時殺關羽,江東在外交上將陷入被動

此時,曹操貌似已經和孫權聯手,一起搞關羽。

然而,兩位人精,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殺關羽後,孫權將關羽頭顱“快遞”給了曹操,意思很明確:魏王,我是奉你的命殺關羽的!企圖禍水北引。

曹操很“講究”,厚葬!大力推崇!

大家都想要把劉備的怒火引到對方一面去!

而對孫權來說,孫權同樣害怕:曹操會趁劉備伐吳南下攻吳!就好像後來夷陵之戰期間,孫權對曹丕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一樣!

所以,倘若孫權不及時殺關羽,則他已經臣服的領導魏王必然以關羽作為工具來搞名堂。

魏王搞名堂的方法不能預測,但原則是可以確定的:怎麼能挑唆孫劉怎麼來!

因此,大膽預測,魏王甚至可能要求吳王“義釋”關羽。

而此時,孫權如果真的“義釋”,明明是自己付出,但人情卻是魏王做的,一心復仇的關羽必然會來攻;而如果孫權拒絕“義釋”,那不但無法再把劉備的怒火北引,甚至還因忤逆魏王而給了魏王趁機伐吳的借口!

與其把活着的關羽留下來做曹操的工具,不如及時殺之,只給曹操留下一個死關羽···

不及時殺關羽,“後患”無窮

對東吳來說,有三大“後患”,關羽已經沒有留的必要。

而迅速處決關羽,則有三個必要!

1、關羽在荊州的號召力+荊州人心未全附吳。

留下關羽,將來再“還”給劉備,劉備也不會停止攻擊荊州。

但是,如果關羽真的“還”給了劉備(不管是外交歸還還是“越獄”),劉備集團的威脅將成指數級增長!

呂蒙曾對陸遜說:關羽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

關羽治荊州多年,在當地“恩信大行”,擁有相當的支持者。

另一方面,此時,東吳在荊州人心未全附。

呂蒙入江陵時,虞翻就指出:只是糜芳一人要投降,城裡的人沒有都要投降!果然,當時城中是有人計劃要奪回城池,襲擊吳軍,只是因為呂蒙行動迅速而未來得及施展。

後來,呂蒙以關羽軍家屬給關羽軍“報平安”的家書瓦解關羽軍軍心,使關羽軍一鬨而散。

但是,這些人只是因事出突然,因家人安危而散,未必都不願繼續為關羽效力,真心歸吳。

再加上荊州其餘各地的勢力,同樣未附關羽。

後來,夷陵之戰期間,曾隨關羽留鎮荊州的馬良尚能說動沙摩柯等萬人助戰,如果是關羽的話,其威力就不可想象了。

2、關羽的軍事才能,仍是東吳最大的威脅。

當然,拋開這些不說,還有一個最底層的事實是:關羽本就是劉備集團第一良將。

曹丕集團在分析劉備會不會伐吳時,魏臣就紛紛表示:“蜀小國爾,名將唯羽”,關羽死了,蜀漢無力伐吳。

也就是說,關羽是唯一名將,將是東吳最大的威脅。

3、押解過程容易出現變數。

關羽被俘的臨沮,距離江陵一、二百里,距離西川只有一、二十里。

押解關羽,路途漫長,變數很多!

且不說西川可能派出的小股接應部隊,就關羽本部,是分散突圍,一旦其餘部隊趕來,也可能救出關羽。

退一萬步說,不要忘記:關羽本人也是”萬人敵“!

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飛將軍李廣也曾被匈奴人所擒,但找准機會,順利逃脫!

因此,押解過程,本就存在巨大風險!

與其如此,不如趁早處決,來得乾脆!


孫權決心“背刺”劉備,襲荊州,這是一個有爭議的選擇,於長遠論,未必是明智之舉。

但是,孫權既選擇了與劉備翻臉這條路,則儘快殺關羽,則未必是不明智的。

換個角度看,被倉促處決,其實是各方對關羽的高度認可。

放棄勸降,是知其忠義;就地處決,是知其勇;死後被魏吳二雄主小心翼翼處置,是知其強大的影響力!

忠勇而有影響力!作為一位武將,關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