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個人角度,我是旗幟鮮明反對無差別攻擊普通百姓的,這個實際上國際上有定義,不管政府間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上有何不同,明確且得到我們一致認同的是任何針對無辜平民或非戰鬥員的故意襲擊,不管其原因如何,都是不可接受且適用於恐怖主義定義的。
今天有空講一講最近爆發的巴以問題背後脈絡,以巴衝突是從19世紀80年代後的以巴衝突開始而持續至今的。 自公元135年被羅馬帝國驅逐出猶太地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
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
第二次回歸浪潮的時間在1904-1914年,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這一次浪潮,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
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段時間。
第五次回歸浪潮,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回歸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並極端化,對阿拉伯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占當地總人口約1/3。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7年至1949年的一系列衝突,尤指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於1956年發生在埃及的國際武裝衝突,當時埃及與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軍隊爆發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發制人”戰爭的一個典範。它發生在以色列國和毗鄰的埃及、敘利亞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之間。戰爭從6月5日開始,共進行了六天,結果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聯軍被以色列徹底打敗,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
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
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重傷後,出動陸海空軍100,000多名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梳理完這條時間線,回到最近的衝突,這些被襲擊的以色列人無疑是值得同情的。希望他們得到解救。但作為群體而言,定居點的以色列居民,其實享受了以色列不斷蠶食巴勒斯坦領土的“紅利”
實際上在我們近代恥辱史中也發生過類似的抗日義勇運動,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派遣了幾百萬移民即“開拓團”,以極為低廉的土地強迫收購中國人的土地,然後租給中國人,做中國人的“地主”,如果抗聯去綁架這些日本開拓移民,中國人在情感上是不是也能理解?當然,中國人似乎沒那麼做。戰後我們還收養了很多開拓團遺孤。
還是那句話,哈馬斯無疑是殘忍的恐怖組織,但支撐他們毅然決然去做人肉炸彈,往往是失去親人的刻骨仇恨。仇恨之花不是石頭縫裡長出來的,一定是無數惡性無數眼淚澆灌而成的!